一本由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写给大家的歌剧答案之书,是从文本到剧场,兼具学术与实践双重视野的难得之作。 本书面向可能走进歌剧院的每一个读者,以作者本人丰富的歌剧观演、制作经验为基础,以戏剧 情境 理论为依托,以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对象,解答 什么是歌剧 、 当我们观看歌剧时,我们看什么 、 瓦格纳的 乐剧 创举何如 等话题,力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越过屏障,为读者畅通欣赏歌剧、理解歌剧的路径,进而带我们领略这一综合性剧场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版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演出篇和礼仪篇三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常使用到的各类产品和工具,具体分析了化妆和发型的基础技法。演出篇又分为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和其他表演三部分,为大家呈现了一批经典角色形象的详细化妆步骤,后的礼仪篇是来自一线培训老师们提供的关于儿童演出的注意事项和礼仪方面的建议。 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化妆基础经验,通过阅读基础篇内容先掌握基础化妆手法并选择合适的化妆工具后,再选择演出篇中适合自己角色的妆容,根据实操步骤图进行临摹学习,直到熟练掌握。
苏珊 · 朗格说,“你愈是深入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形式的相似之处”。《舞自炼格》是一部聚焦中国舞剧结构专论的书。用 42 张图表清晰阐释了 79 年至今以舒巧女士作品为界碑的 21 部典型舞剧作品的结构样式。本书以“雅致的结构”、“精巧的结构”、“震慑的结构”三部分组成,每一部舞剧的结构剖析都包含分析文章、《结构细目表》与《原文本对照表》三部分。《原文本对照表》是对宏观舞剧选题的一种关照,算是陪同读者从进入一个崭新的话题开始,重新经历一次编导初拿到资料时的琢磨过程;《结构细目表》是精确到分秒的“句段”细究,作者们的踏实与功力见诸笔端。 行文理性的剖析中又力求可读与实用,希望它成为一本真正能为舞剧创作实践所用的手边书,希望它成为理论与创作握手的又一次挺进
本书是描写现代知识分子奉献西部的很好戏曲剧目,再现了壮怀激烈、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昭示了知识分子“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人生理念,令人精神升华,心灵净化,彰显了西迁人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力量。
本书精选希腊剧作家卡班奈里斯的五部部分很好作品,所选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熟悉,能给人们以高尚、优美的艺术享受,能够使读者从中领略希腊文明的风采,并可为我国戏剧创作提供借鉴。有的作品如《晚餐》已经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过。
本书是高校“戏剧教育”专业的基础教材,这个专业旨在培养中小学戏剧教师。本书从理论和教学实践出发,以范本为基础,从表演入手,帮助戏剧课老师学习鉴赏戏剧之美,学习戏剧教育的内容,领会舞台上的戏剧艺术和课堂上的戏剧教学的真谛。全书分成“戏剧的核心”“戏剧教育的核心”“戏剧与生活”“表演悲剧正剧”“表演各类喜剧”“表演音乐剧”“改编剧本”“导言”“制作”“鉴赏与评论”“语境与交融”“回顾与展望”等十二章,并附有“形体台词基本功”和“课堂戏剧游戏”的教学提要。是一本兼具知识性、实践性和指导性的基础教材。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鬼神戏类型研究的学术专著,研究内容不止于戏曲,也扩充到了中国古代鬼神信仰与鬼神观念的层面。内容主要包括鬼神戏的概念界说、历史面貌、思想内涵、角色和表演艺术,以及服化道等舞台美术。书稿基本厘清了中国古代的鬼神信仰和鬼神谱系面貌,阐明了鬼神观念产生和流传的社会和心理基础,介绍了传统鬼神戏的伦理精神、情感倾向和宗教情怀,以及精妙丰富的表演艺术。此外,对鬼神戏的研究史也做了详尽的梳理。
本书针对中国戏曲在夏威夷的传播历程进行整体概述,钩沉、梳理和整合了19世纪以来夏威夷英文报纸所登载的有关中国戏曲演出的广告、剧评、投诉、剧院图像等碎片信息,并通过现场观摩、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准确地呈现了中国戏曲在夏威夷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本书不仅是一部生动的戏曲传播史,更是一部推动中国艺术走出国门的参考书,具备深厚的文化意义。
1974年,《习惯的力量》在萨尔茨堡艺术节首演,是托马斯·伯恩哈德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 马戏团老板加里波第为了克服疾病、衰老和平庸混乱的现状,决定练习大提琴。 多年来,在马戏团巡演之余,加里波第试图与马戏团的小丑、驯兽师、杂耍和他那走钢丝的外孙女一起完整地表演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奏出完美的音乐。然而,排练常常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中断,成为全然的灾难。 年复一年的怪诞演练变成了马戏团的常规。 我们不喜欢这生活, 但这生活必须得过; 我们都憎恨鳟鱼五重奏, 但必须去演奏它。
《桂城(平洲)粤剧、粤曲名家》为传记类读物,该书详细介绍了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几位粤剧、粤曲名家,包括“粤剧男花旦林超群”“氍毹伉俪——白超鸿、林小群”“粤韵姐妹花——林慧、林锦屏”等。书稿重点讲述几位粤剧、粤曲名家的身世、从艺历程、成名之路、对粤剧文化及精神的传承,其中包含对地方特色戏剧特征的描绘和文化的解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粤剧、粤曲发展的经过以及后续的传承,对弘扬粤剧、粤曲艺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选取中国历代戏剧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138篇,分为“先秦至元代”“明代”“清代”“二十世纪初叶”四篇,力图以此概括反映我国戏剧理论史的发展轨迹,彰显其主要成果。本书对入选的篇章均作了通俗化的注释,并对其主要论点或有关问题作了简要的说明或提示。
《京剧的魅力与时尚》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图书,是一本普及性的读本。全书由20多万字、350多幅图片组成,图文并茂、史料十足,但绝不晦涩难懂,对想了解京剧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应该是如久旱遇甘霖一般。
翁偶虹为百年京剧史中独一无二的创作圣手,他的作品如《锁麟囊》、《鸳鸯泪》(《周仁献嫂》)、《将相和》、《大闹天宫》、《李逵探母》、《红灯记》等,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翁老能编能唱能导能评,因此,他以观剧及与诸多戏曲名伶交往为题材所写就的戏曲美文,既是京剧史料的直观补充,弥补了我们无法欣逢京剧盛世的遗憾。
为纪念昆剧传字辈艺术家从艺百年,总结传字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探讨21世纪昆剧艺术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于2021年7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举办“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本书收录了研讨会34篇论文,分为“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等四个板块。“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传字辈艺术的盛衰、传承以及生存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衰而未亡”的昆剧艺术,在当下作为“非遗”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活态传承”。保护、传承和再创造是一个统一的辩证关系,也是昆曲存在与生存的根本之道。在昆曲百年传承的过程中,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具有极为突出与关键性的作用。“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在“穆藕初发起说”和“十二
本书是研究苏州评弹历史的专题论文集,主要收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的优秀专业论文,分别从地域、世代与性别三个视角开展长三角地区的常熟南门、嘉兴和上海三个区域的苏州评弹的研究。既有探究江苏常熟地区的评弹情况,通过对艺人、书场和听客情况的发掘,探寻评弹在此的个性与共性。又有研究浙江嘉兴地区评弹的兴衰,揭示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市场与行政力量的角力。又有研究评弹艺人在社会动荡时期的不同选择、境遇与命运。也有梳理了在评弹界职业家族化的背景下苏州评弹艺术的传承脉络。还有考察女艺人打破评弹演艺市场中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性别格局,成立行业组织普余社寻求发展,为塑造“新女性”的社会形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