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助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基本方法和视角,在国内外既有相关成果相对稀缺的语境下,开创性地运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荒诞派戏剧进行系统研究。其中着重关注和研究荒诞派戏剧的文学“语言游戏”中尚未被发掘或未能得到充分发掘的语言现象,有意地突破荒诞派戏剧的现有传统阐释路径,分析荒诞剧的“深层语法”形式所隐含的解构性、叛逆性的内涵,以及其可能引起的对荒诞剧思想意义与文学价值的重新认识与估量。尤其将之前关注度较低的“边缘性”荒诞剧作纳入研究范畴,试图扩展部分国内相关研究的新领域,拓宽国外荒诞派戏剧既有研究的范围与方法,丰富戏剧中“荒诞”之意在总体上对我们的思维启悟。
首届“友邻杯”莎士比亚(中国)学生戏剧节由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友邻优课和译林出版社共同支持,分为“戏剧工作坊”“戏剧大赛”“学术前沿工作坊”“教学与实践研讨会”四部分,旨在推广莎剧在中国的教育和传播,激发学生对莎剧的兴趣和创造力。本书全景式记录了本次戏剧盛会,收录了主题发言、创作手记、中外剧评等。本书既是一本展示对莎剧热爱与创造的文化纪念册,也是一部体现莎剧在中国教育的地位与社会影响的学术参考书。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研究成果。书稿围绕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进路展开研究,以近40年来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创制实践轨迹为核心,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对其创制路径、风格、模式进行实事求是地的梳理、评价,对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产业化业绩、留存的理念短板和技术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同时深度阐述音乐剧制作人的角色身份以及凝练推行音乐剧 制作人制作制 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原创音乐剧创制力发展等理论内涵。
本书是研究西安易俗社从建立到发展的专著。易俗社是民国时期陕西地方知识分子的,由陕西军政、教育、文化等各界知识精英共同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在秦腔剧目创作、舞台表演、秦腔受众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斐然。与传统秦腔江湖班社相比,易俗社全新的办社理念和开创性的秦腔艺术生产模式,引领了西北地区秦腔艺术发展潮流,促进了秦腔现代性的确立。本书总结民国时期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经验,揭示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规律,对于当下的传统戏曲发展变革具有鲜明启示意义。本书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本书系作者继《太真外传》《红鬃烈马》之后,记录整理的“梅派京剧失传剧目选集”之三。书名《龙凤阁·红楼》,包括梅葆玖先生演出的《龙凤阁》(《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又称“大探二”),以及梅兰芳先生演出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等三出“红楼”戏,附加收录了梅葆玖演出的头二本《虹霓关》、言慧珠演出的《木兰从军》的部分场次。为了保证剧本、唱腔的统一性,作者参照其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童芷苓、张南云、李胜素等梅派传人的演出本,尽可能准确地加以整理。仍由张纪华先生记谱。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望能对全国乃至全球梅派京剧演员、爱好者研习、排练、演出梅派经典剧目,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以古今中外著名剧作为基础,从“戏剧性”的角度探讨关于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悬念及戏剧场面问题,并从剧本的局部或全局对戏剧动作的完整性、统一性进行检验,试图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探索戏剧创作的新道路、新方法,以满足观众欣赏戏剧的新要求。
《传播学视域下的南戏走向》运用传播学的观点与方法,以古本南戏、明清时调选本、建国后整理的晚清以来民间传播的地方戏剧本为依据,结合地方史志,从纵向、横向和受众三个维度追溯南戏衍变的历史,从地方戏中考录佚失南戏的剧目,析出南戏在清中叶后地方戏的归宿,总结出南戏传播的形态、特征、题材与主题等在清中叶后发生的变化。 《传播学视域下的南戏走向》始终坚持将南戏发展史与南戏剧本文学史分开、将南戏剧目和南戏剧本分开的方法论,提出明清士风促成南戏屡变、生态环境促成南戏于清中叶后再变的观点,并界定了南戏和声腔指称发生变化的时间阈值。
李默然先生生前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本书是从目前能找到的李默然笔记手稿 中选出的戏剧排练演出笔记,这些手稿对于研究李默然戏剧生涯、新中国的戏剧走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书中从1950年代开始,到1990年代前后,共几十余篇排练笔记,同时还收录了李默然文章选,以及李默然戏剧年表等。全书分章按年代划分,以李默然先生的笔记为蓝本,通过后人的分析和整理,对其戏剧表演的一些方式做了相应的注释。全书内容详实,有一定的可读性。
《法国歌剧咏叹调选集(女高音)》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下册,这套谱子的特色是字对字的翻译,字对字的翻译对大家理解作品、学习作品、包括欣赏作品、演唱作品都有极大帮助。以往 出版的一些法国咏叹调集存在种种不够规范的地方,一个严重的就是单词的字节和音符以及节奏对应不准确。在法语单词和音符对应错误的时候,会带来很多问题, 影响学生的学习。作者挑选的版本都是 准确。本书是面向音乐院校专业学生、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以及艺术考生的声乐教材,所选曲目共有14首,选自18部法国歌剧,都是法国歌剧中高度艺术性、音乐会常用的歌剧咏叹调。
《中国曲学研究》重点刊发传统词曲学研究的相关论文。主要栏目有:词曲音乐研究,词学研究,宋元明清散曲、戏曲研究,昆曲研究,地方戏曲研究,近现代曲家研究,戏曲非遗保护与研究,名家曲论、访谈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中国曲学的学科建设和创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学这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