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光绪八年(1882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间演出情况的“戏簿”,收录了这二十九年间京城各戏班的部分节目单,虽然编排略嫌杂乱,但却是当时的第一手资料。第二部分是周明泰自辑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间各戏园演出的戏单,以演出时间排序,并注明演员姓名,较前一部分记录更有条理。这两部分合起来,可视为一部贯穿五十年的京剧演出史,是戏曲史研究者所急需的一手史料。更为重要的是,《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内容虽以记录当时的演出剧目为主,但从这些记录中,能够看出当时戏班的结构、组织演出的方式、戏园的强弱盛衰、演员受市场欢迎的程度、名角和二路的搭配等等。辅以编者自制的统计表和索引,对于研究晚清民国时期北京梨园的演出情况,具
该书以系统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行于北平的“俗曲”为主旨,分说书、戏剧、杂耍、杂曲、徒歌五个种属,将六十二个艺术品种逐一加以论述。其中,属于曲艺现行曲种的近二十种,如说唱鼓书、子弟书、竹板书、快书、南词、滩簧、牌子曲、莲花落、数来宝、双簧、道情等;属于现行曲种的曲调或曲牌的近三十种,如〔利津调〕、〔湖广调〕〔马头调〕〔靠山调〕〔边关调〕〔五更调〕〔扬州歌〕〔四川歌〕〔老八板〕〔剪靛花〕〔银纽丝〕〔清江引〕等;余者为戏曲、杂技、歌曲等形式。 作者以文论引证和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评介了各种俗曲的沿革、演变、特色及流布情况,并于文末附该种俗曲的一篇词文与工尺谱示例。诸多示例系从《百本张抄本》《车王府曲本》《升平署抄本》《北平图书馆乌丝阑抄书》等三千余种俗曲抄本中精选,除《红绣鞋》
本书在阐述舞蹈以及舞蹈表演的概念、特征、功能、意义、目标等知识的基础上,对舞蹈的内容形式、表演形式以及分类进行了梳理,并系统研究了舞蹈表演中的意象与思维想象的关系。同时,本书还深入地探究了舞蹈表演中“情感可视化”的核心营造与多维表征,指出了心理情绪与舞蹈艺术动机两者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舞蹈表演与心理距离的关系,并将舞蹈理论、表演理论与心理学相结合,旨在为舞蹈表演与心理学相关研究添砖加瓦。
本书为戏剧作品合集,全书分为戏剧作品以及剧评两部分。剧作有讲述非遗传承故事的《耍火龙》,也有讴歌乡村振兴的《丰收游》。这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散发泥土芬芳的作品都具备了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舞台的可操作性。剧评包括对著名剧作家徐棻在女性形象塑造、人物心理发展轨迹等方面做岀了比较系统性的评价和论述。对川北灯戏大型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建议,具有一定的真知灼见和较强的学术价值。
本书首先阐释戏剧影视表演的基本知识, 接着分析戏剧影视表演的创作者--演员, 进而探讨戏剧影视表演理论及常见形式、戏剧影视表演的基础--行动、戏剧影视演员创作素质的训练的相关内容, 最后研究戏剧影视表演中的角色 (人物) 创造。
本书立足于对中外戏剧演出的大量观摩, 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戏剧舞台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多种可能, 进而试图挖掘这种探讨的潜在应用价值: 如何挖掘已有媒介、手段与舞台表现的新的可能性 ; 如何大胆采用新的媒介与表现方式。因为舞台表现的无限可能性, 潜在于观念与技法的不断发展与流变中。
本书从概述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出发, 归纳其功能与分类, 在此基础之上, 依据朝代分期, 首先论述元代以前的戏曲理论与艺术, 接着详述元明清三代的戏曲理论与艺术, 明确其戏曲体制, 分析主要作家及作品分析, 旨在梳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艺术脉络, 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视角。
《舞自炼格:中国舞剧“多型期”典型个案结构研究》选择的这些舞剧,是选择了第一手的资料占有,像早期的舒巧舞剧,其文本结构本身已经是许多当代观众从未见到的新鲜材料,《舞自炼格:中国舞剧“多型期”典型个案结构研究》联系编导,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第一种资料,写作基础扎实,不同于泛泛而论的随感式主观写作。《舞自炼格:中国舞剧“多型期”典型个案结构研究》将以严格的体例方式进行教材撰写,尤其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一门分析和编创舞剧的实效方法,使用了图表详细统计的做法,可参照性更强。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毫无疑问,音乐剧是20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文化成果之一。音乐剧经历整整一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渐趋成熟,目前已经成为活力、最为兴旺的娱乐和文化产业。 音乐剧在我国还是处于探索和初创的阶段。我们对西方音乐剧的了解和认识还仅仅是些皮毛。虽然有关的论著和参考书也出版过一些,但舞台演出的实录(VCD或DVD)我们却见得很少。至于,作为音乐剧的灵魂——音乐,我们这方面的出版物几乎为零。有鉴于此,我们编译了这本《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从27部经典名剧中精选出40首经典唱段,并且译配成中文,同时还对每部音乐剧的作者、创作过程、剧情以及获奖情况等做了简要的文字介绍。这本《选萃》既可供音乐剧工作者借鉴和参考,也可供歌唱者用原文或用中文演唱,更有助于广大音乐爱好者对音乐剧的理解和欣赏。
《新工笔文献丛书》图通过画家自述、艺术家访谈、画作评论以及高清图集,呈现当代年轻工笔画家们的心路历程,彰显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更试图勾勒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轮廓、脉络与方向。该丛书的出版,并非意味着这一任务的结束、目标的实现。相反,它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因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绝不会就此止步,画家们的探索更不会就此停止。就让我们站在这新的起点,再次期待,期待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能此刻的成就,迎向更为辉煌的未来;期待他们的画作为中国当代工笔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更多的可能。本书为“新工笔文献丛书”之《雷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