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 寻纸 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
本书收录了黄梅戏经典唱腔共108首,这些唱腔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多个黄梅戏剧团演出过的数百个保留剧目中精选出来的,其唱腔都是经过作曲家们运用多种作曲技法编创的、较有影响的唱腔。为方便读者学习、欣赏,本书还配有部分曲目的CD,收录了欣赏曲目和伴奏曲目,增加了可读性、实用性和欣赏性。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考察近代粤曲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还原并解析以粤曲生产与欣赏为中心形成的粤曲文化景观,从历史的回溯、形态的分析、艺术精神的解读、文化史价值的评述等具体角度对粤曲艺术进行整体观照与深入探究。 粤曲的近代发展与演变历程在班本粤曲、歌坛粤曲与唱片粤曲等三种曲本形态中具有完整而丰富的呈现。茶楼故曲、“私火局”自娱、唱片聆听既是粤人传统生活方式及娱乐形式的延续,也营造出城市化进程中粤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兼收并蓄、文人情怀与世俗智慧的和谐融通,使粤曲成为粤人娱乐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冀以粤曲为个案,挖掘历史,追寻记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
人们提起安徽,就想到了“二黄”:黄山和黄梅戏,且将其并称为“安徽二黄”。虽不知源出何时、何处,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口传与媒体报道中,便已流传。后随着旅游日益兴盛,黄梅戏声誉日益扩大,文化与经济的合作日益紧密,这个新词也流传益广,频率益高。黄梅戏一九五二年以前尚未正名,只是一个局限在安庆地区活动的地方小剧种,如今怎么竟和黄山比肩?对她的生存、变革、发展,和在戏曲困境中还能有声有色、常露峥嵘,便在赞叹声中也有疑议:难道真的是天仙女传来的音乐吗?其实,黄梅戏也是凡胎俗骨,而且还像七仙女唱的那样“小女子也有伤心事”呢。
全球华语戏剧经典(赖声川 剧场)大陆出版。这一套剧本集收录的不仅是一部部的剧本,这也是赖声川20多年来在两岸当代剧场中创造独特戏剧文化的完整记录。关于《暗恋桃花源》:《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该剧1986年在台湾首演,引发观演狂潮。1991年复排巡演,奠定国际声誉。1992年,电影版《暗恋桃花源》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众多奖项。1999年《暗恋桃花源》在台湾第三次复排。2006年,海峡两岸同时推出《暗恋桃花源》20周年纪念演出的不同版本。2007年推出"两岸三地版"。关于《红色的天空》:透过演员还年轻的身体,诠释人老年老化以及生命末端的种种情境。由8位演员贯穿全剧,其非传统的戏剧架构。《红色的
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例如:首次专门以传统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戏曲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戏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方法和理论,将我国第一项非物质遗产导人社会史研究领域,对其历史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以江南昆曲受众为立足点,结合昆曲艺术特色,分析了他们喜好昆曲以及参与昆曲活动的原因和心理动机;阐述了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这些见解有不少是新人耳目的,对昆曲研究向纵深和宽广推进不无裨益。
丛书包括徐大椿《乐府传声》、沈宠绥《度曲须知》、王骥德《方诸馆曲律》、魏良辅《曲律》四本,在古人著述的基础上,对原文作尽可能的详尽注释,使昆曲的韦业人士与爱好者,能够以为借鉴。
川剧又称川戏,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全境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 川剧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唐代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川剧经历了一个声腔流入到融合的过程,到辛亥革命前后,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现代川剧,一直延续至今。川剧唱腔曲牌丰富、唱念做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精彩,特别是“变脸”“喷火”更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川剧文化》共收录文稿40篇、图片100余幅。按内容大致分成五大版块:其一,主要记载清末以来营山县的川剧玩友、票友、戏班、剧社、剧团、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