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闽剧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唱腔 器乐 折子戏 人物介绍 附录 六大部分。闽剧是福建省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福州方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因其采用的语言以福州方言为主,所以主要流行于福州、宁德、南平、三明等市县的福州方言地区并流传至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的福州籍华人聚居地。*早在出版物中使用 闽剧 一词的是郑振铎先生。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闽剧有关的音乐材料,其中有古装戏的唱腔和器乐,也有现代戏的唱腔与器乐代表。能较好的呈现闽剧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意义。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番音乐(福州)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曲谱 代表性乐班 代表性乐人简介 特色乐器图 特色乐器与乐队演奏图 六大部分。书的内容较为代表性地展现了福州地区的十番音乐特色,同时,还涵盖了南平、宁德、三明部分县市的十番音乐内容,较为典型地完成对该传统民族音乐的展现与分析。
该书以福建省仅存不多的,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带有元明时间弋阳腔遗存的古剧种的大腔戏作为阐述对象。它按丛书的统一格式进行建构,包括:概述、唱腔、器乐、人物简介四大部分,因为大腔戏系一古老的小剧种,除唱腔外,较别的剧种多了一个部分 剧本选录 和 附录 。 概述 部分主要介绍此音乐形式的大体情况,可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面貌了解; 唱腔 主要精选了各种剧目的精彩唱段,以展示各类唱法与腔调; 器乐 则包含唢呐曲牌和锣鼓谱; 人物简介 主要介绍了大腔戏各个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 剧本选录 则精选了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大腔戏班展演的《白兔记》全本唱腔; 附录 部分则精选了七篇大腔戏的研究文章,适合相关人员阅读了解。许多资料都是编著者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所得,对研究福建地方音乐特别是弥足珍贵。本书收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 寻纸 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
《清初鼓词俚曲选》主要收录的是贾凫西的鼓词和蒲松龄的俚曲,是一部清代民间文学的选集,收录了若干首清初比较优秀的鼓词和俚曲。上卷是鼓词,收录了七部主要取材于经传史书的鼓词,下卷是俚曲,收录了长篇曲词《慈悲曲》,这些民间文学唱本,或生动或幽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鼓词除木皮词编演历史故事外,其他大都是《论语》和《孟子》中的故事。而且,对于同一曲目,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唱本,以为比较。本书俚曲部分主要选编了两段戏文,主要讲述的是蒲松龄《志异》中的《慈悲曲》和《禳妒曲》,将本就生动活泼的志异故事以俚曲的形式编演,更加通俗易懂。
本书收录了黄梅戏经典唱腔共108首,这些唱腔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多个黄梅戏剧团演出过的数百个保留剧目中精选出来的,其唱腔都是经过作曲家们运用多种作曲技法编创的、较有影响的唱腔。为方便读者学习、欣赏,本书还配有部分曲目的CD,收录了欣赏曲目和伴奏曲目,增加了可读性、实用性和欣赏性。
《潮玩广彩》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编
人们提起安徽,就想到了“二黄”:黄山和黄梅戏,且将其并称为“安徽二黄”。虽不知源出何时、何处,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口传与媒体报道中,便已流传。后随着旅游日益兴盛,黄梅戏声誉日益扩大,文化与经济的合作日益紧密,这个新词也流传益广,频率益高。黄梅戏一九五二年以前尚未正名,只是一个局限在安庆地区活动的地方小剧种,如今怎么竟和黄山比肩?对她的生存、变革、发展,和在戏曲困境中还能有声有色、常露峥嵘,便在赞叹声中也有疑议:难道真的是天仙女传来的音乐吗?其实,黄梅戏也是凡胎俗骨,而且还像七仙女唱的那样“小女子也有伤心事”呢。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梨园戏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唱腔 器乐 折子戏 人物介绍 五大部分。梨园戏,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声腔属 泉腔 (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的地域声腔)。明代以后,在闽南广为流播,流行地包括原泉州府属、漳州府属的各县,并及于粤东的潮汕一带;同时跨海传演于台湾省,越洋南达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唱腔特点与泉州南音相似,一般是波浪式的上下回旋,起伏不大,很少有音程的大跳跃。由于感情需要,八度、十度的跳进,也常出现在上句的结束或下句的开始处。旋律连续上行的少,连续下行较多。唱腔上常有多重大三度并置,一曲中常有两个甚至三至四个。使梨园戏唱腔色彩鲜艳、变化多端,呈现其独特风格。
该书系国家重点出版基金项目 闽台南音文化丛书 之一,作者曾宪林系艺术学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曾任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音乐与舞蹈研究室副主任,在南音研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多部南音研究著作问世。全书共分七章,除了前后的 绪论 与 结论 外,还有五章为正式的主体内容。在这五章中,共用了四章的篇幅对两岸南音艺人的口述内容进行田野访谈式的记录,共采访了41位艺人、专家,其中福建的艺人、专家19位,台湾的专家、艺人20位,兼具闽台身份的艺人2位。最后一章为对所采访、记录的口述材料进行结论性的启示归纳与反思。书稿与研究性的著作不同,是作者深入到闽台两地艺人之中,听取他们对南音的各种各样的记忆与叙述的成果,更为难得的是那些笔者的归纳、总结、反思与思考,其中有对每位受访者的总结与反思,也有对
中原俗曲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概念本身产生较晚,但由于它的客观存在以及与传统音乐文化较直接的承传性,从而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本书对中原俗曲文化的形成进行了细致剖析,并对其整体性风貌做了全面梳理,同时对锣戏的历史、艺术特征和价值进行了整体性呈现。作者通过对该剧种的形成时间、流布地区、戏曲班社、音乐本体、表演艺术和剧目文本等多方面的梳理,具体分析了其独特性的根源,以便让读者对中原俗曲文化有一个具体、客观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