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优秀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 传统曲目 和 现代曲目 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昆曲不是一种柔美小技,也不单单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范式、戏中*、曲中之神,昆曲格律之中正,运气吐字之松沉,曲牌结构、舞台魅力和音乐节奏之中庸圆融,都可以让人心生敬畏,不敢造次。 作者用优美简洁又不失严谨的笔调,将昆曲从诞生在江南的命中注定到六百年的昆曲梦娓娓道来。在书中,昆曲不再是高冷难懂的阳春白雪,而是魏良辅的昆山腔、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沈璟的“吴江派”、汤显祖的“临川派”、《牡丹亭》,是传奇里的故国旧家,是行当、唱功、做功、舞美这些美好的名词…… 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在水磨调里慢慢沉醉吧
《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以《琵琶记》与四大南戏(荆刘拜杀)以及南戏化的《西厢记》为对象,分析明清时期各地方剧本的文本流传、变异与社会性质。通过比对各地版本的唱词与宾白,可以发现吴本出现于明代前期,夹带方言,表现素朴,应是江南乡村演剧的古本;与此相反,南京或杭州刊行的京本是适用于宗族家堂演出的雅本;闽本处于从乡村到宗族的过渡阶段;徽本歌词保留了古本原貌,但增补大量通俗宾白,是供下层小民享用的市场俗本;弋阳本属于同类俗本,但稍微雅化,可说是江南普及本。《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中总的来说,明代前期乡村戏台演出的古本发展到明代中期,以闽本为节点分化为两种,一是宗族家堂享用的高级京本,一是市场戏台演出的下级徽本,这反映出明代嘉靖以后的社会变革
安徽民歌资源丰厚、形态多元、曲调多样。巢湖、当涂等五个地方民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繁昌、无为等十多个地方民歌进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是根据传承人演唱的民歌进行记谱整理,并加以创编的歌曲集。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作曲技法,将古老的民间曲调用西方乐器加以呈现,使之焕发新的光彩,具有创新意义。
徽剧是中国戏曲 活化石 之一,它身上有着我国古代戏曲从曲牌体过渡到板腔体的痕迹,同时也保留了许多高腔音乐和目连戏音乐,其舞台表演也表现得很古朴,但是随着清末民初京剧的漫延,安徽等地的徽剧也逐渐京剧化,徽剧在当地基本消亡,但是婺源徽剧由于受京剧回流的影响较少,因此其身上仍保留了许多老徽班的特色,包括它的剧目、唱腔音乐、演出习俗以及表演体系,这些对今天的戏曲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追溯了婺源徽剧的产生和发展,繁荣与凋敝以及抢救与挖掘的历史沿革。
本书为珠海社科学者文库之一,通过分析粤剧自诞生以来在语言、音乐、剧本、舞台表现形式、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持续性的改革新变,指出改革就是粤剧的传统,探讨粤剧改革背后广府人深层次的文化性格、美学理念、哲学精神等。 书稿分上下两编。上编专论粤剧的地方化变革,讨论粤剧从诞生到如今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变革,包括粤剧的起源发展、粤剧与粤语的结合、粤剧音乐的革新、粤剧剧本的创新、粤剧舞台表现形式的新变等。下编主要讨论粤剧的持续改革体现出岭南地域特性中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粤剧与广府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内涵的关系、粤剧是广府的民间风俗的重要载体、粤剧在海外华人中的文化功能、粤剧的美学等问题,指出粤剧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坚持在市场里存活、坚持走通俗艺术之路以及坚持改革,以适应大湾区人民不断发展的文化娱乐需要
该书以福建省仅存不多的,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带有元明时间弋阳腔遗存的古剧种的大腔戏作为阐述对象。它按丛书的统一格式进行建构,包括:概述、唱腔、器乐、人物简介四大部分,因为大腔戏系一古老的小剧种,除唱腔外,较别的剧种多了一个部分 剧本选录 和 附录 。 概述 部分主要介绍此音乐形式的大体情况,可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面貌了解; 唱腔 主要精选了各种剧目的精彩唱段,以展示各类唱法与腔调; 器乐 则包含唢呐曲牌和锣鼓谱; 人物简介 主要介绍了大腔戏各个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 剧本选录 则精选了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大腔戏班展演的《白兔记》全本唱腔; 附录 部分则精选了七篇大腔戏的研究文章,适合相关人员阅读了解。许多资料都是编著者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所得,对研究福建地方音乐特别是弥足珍贵。本书收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殷代故事戏,周代故事戏,秦代故事戏,汉代故事戏,三国故事戏,两晋及南北朝故事戏,隋唐故事戏,五代故事戏,宋代故事戏,元代故事戏,明代故事戏,清代故事戏,朝代不明故事戏,剧目探析《介山记》,剧目探析《浣纱记》,剧目探析《六国封相》,剧目探析《鲁大夫秋胡戏妻》,剧目探析《汉宫秋》,剧目探析《琵琶记》,剧目探析《击鼓骂曹》,剧目探析《义勇辞金》,剧目探析《古城记》,剧目探析《美人计》,剧目探析《草庐记》,剧目探析《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剧目探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目探析《麒麟阁》,剧目探析《沙桥饯别》,剧目探析《粉妆楼》,剧目探析【《太白醉写》,剧目探析《长生殿》,剧目探析一名《满床笏》,剧目探析《牧羊宝卷》,剧目探析《二度梅》,剧目探析《紫钗记》,剧目探析《红
语言与韵律的关系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本书选择黄梅戏中的代表性剧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黄梅戏唱词的语言。既有对某一时期黄梅戏唱词的共时描写,又涉及黄梅戏唱词的历时变化;既有对黄梅戏唱词的单独考察,又涉及五大剧种之间的比较,揭示了韵律对黄梅戏唱词语言的影响,并对唱词创作提出了建议。本书既可以给语言学和戏曲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也适合所有对语言学和戏曲语言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所记潘伯英、黄异庵、杨振新、曹啸君、尤惠秋、邢瑞庭均为苏州弹词界造诣优秀的前辈艺术家,他们引经据典,面风、手势、眼神配合到位,表演炉火纯青。书中客观记录了他们跌宕动人的艺术生涯,展示了他们对弹词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弹词艺术凝结着他们毕生的追求与不懈的奋斗。他们既是传统流派的继承者,又通过各自长期的艺术实践在说噱弹唱演诸方面,独具风格,自成体系。本书为研究苏州评弹历史,传承评弹艺术,发展与创新评弹事业提供经验和指导。
本书是 高博士现代汉语方言丛书 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漳州闽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6出歌仔戏剧目,包括4出独幕歌仔戏和2出闽南语诗词歌仔戏。戏文的对白、唱词使用的都是地道、纯正的闽南语土语俗词、谚语、惯用语,所有方言、俚语、土字、俗言均用汉字表示,并标注了国际音标,再配以闽南本土音乐进行吟诵歌唱,把剧情主题、细节、人物性格特点等表现了出来。每出戏文均附有 词语简释 ,对其中的难语生字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解释。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原汁原味的闽南歌仔戏,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漳州的戏曲和文化。
本书收录了黄梅戏经典唱腔共108首,这些唱腔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多个黄梅戏剧团演出过的数百个保留剧目中精选出来的,其唱腔都是经过作曲家们运用多种作曲技法编创的、较有影响的唱腔。为方便读者学习、欣赏,本书还配有部分曲目的CD,收录了欣赏曲目和伴奏曲目,增加了可读性、实用性和欣赏性。
《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教材.表演1-4级》由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主编
《潮玩广彩》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编
此书收录7篇文章,详尽记述了昆山历代昆曲名人的小传:名伶黄番绰、文学家顾阿瑛、曲圣魏良辅、曲神梁辰鱼、文学家张大复、歌姬陈圆圆、近现代昆曲人物,娓娓道来,时有作者之独特见解,展现了昆山地方文化之源远流长。
永嘉昆剧渊源已久,自成一体。《昆坛瓯韵:永嘉昆剧人物》细致介绍了在永嘉昆剧发展历史中出现的三十余位不为人知的“艺术家”,所述人物都是市井小民,史书不录,方志不载,名不见于经传,却为永嘉昆剧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昆坛瓯韵:永嘉昆剧人物》资料翔实,如实记录了一群民间艺术家,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永嘉昆剧的独特艺术面貌和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当时的文化生态以及观众的爱憎。书后附录《巨轮昆剧团人员花名册》、《永嘉昆曲研究资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