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 寻纸 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
《越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名剧选段”——精选了五个经典性名剧中的若干核心性唱段,以展现全剧的主要内容、艺术风格及主人公的音乐形象,让我们从名剧名段中来追忆名家风采。第二部分为“独唱名段”——选编了各个剧目中有代表性的主要唱段。这58个唱段内容与形式较为统一,且能单独成段,易学易唱,供广大爱好者选用。第三部分为“对唱名段”——越剧以生旦戏为主,曾留下不少优秀的对唱唱段,但因篇幅有限,只能选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五个有代表性的对唱唱段。这些唱段,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且有深邃的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考察近代粤曲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还原并解析以粤曲生产与欣赏为中心形成的粤曲文化景观,从历史的回溯、形态的分析、艺术精神的解读、文化史价值的评述等具体角度对粤曲艺术进行整体观照与深入探究。 粤曲的近代发展与演变历程在班本粤曲、歌坛粤曲与唱片粤曲等三种曲本形态中具有完整而丰富的呈现。茶楼故曲、“私火局”自娱、唱片聆听既是粤人传统生活方式及娱乐形式的延续,也营造出城市化进程中粤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兼收并蓄、文人情怀与世俗智慧的和谐融通,使粤曲成为粤人娱乐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冀以粤曲为个案,挖掘历史,追寻记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
本书精选了豫剧广为流传的100首唱段,按照剧目进行了编排。其中既有经典的传统剧目《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新编历史剧目《黛玉葬花》《小郎门外连声请》,也有现代剧目《朝阳沟好地方》《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均为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为了便于专家研究和读者欣赏,各唱段均有相关的演创人员及背景介绍、剧情讲解等,并随书配有光盘,增强视听效果。 本书由专家进行编撰,曲目精当,曲谱规范,适合豫剧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使用。
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急剧转变:“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腐朽的、道德败坏的民族;中国人的邪恶、残酷,在各方面都已堕落。”这成了当时欧洲人的普遍看法。当时,“未开化”或“野蛮”这个词已成为形容中国的套话。 由于长年生活在欧洲,陈季同对此感受最为强烈,努力消除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成为他这些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在陈季同的著作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充溢其中的愤懑,每当提到欧洲人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时,陈季同都会义愤填膺,不厌其烦地加以反驳。破除欧洲人对中国的偏见、使西方人了解真正的中国,成为他写作的最初动机和主要目的。
《传统二人转的表演艺术》是一本对传统二人转表演艺术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著作,作者杨朴、杨旸从二人转的历史、传承过程、艺术特征、演出风格等不同的方面对传统二人转的表演艺术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论述。全书分为戏拟体系、丑旦构架、跳进跳出、滑稽风格、说口艺术、表演形式、原初形态等七章,《传统二人转的表演艺术》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