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儒生陈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手持一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沉浸在此梦中不能自拔,因为思虑过度,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下。其父杜宝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川剧是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三百年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几起几落,无不与巴蜀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是国内从民俗学视域来研究川剧艺术发展与社会民俗关系的专著。作者从民俗学和戏曲学的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了巴蜀民俗与川剧的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本书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并配有数十幅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川剧的一本绝佳读本。
粤剧这朵盛开在岭南的戏曲艺术奇葩,孕育生成于深厚的岭南文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外华人聚居之地。它是这一地区人民共有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道德标准,以及审美情趣的共同体现,有 南国红豆 的美誉。粤剧融八岭南文化的血脉之中,积累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使这方水土更加绚丽多彩。
本书是国内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 四派归一 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 本书还从 人 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本书是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的*本演剧随笔。她把演剧过成了日子,把昆曲视作有美感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剧目《紫钗记》《牡丹亭》《长生殿》表演上的 旧中求新 ,到新编剧目《红楼别梦》《椅子》的 新中守旧 新中创新 ,从传统戏剧舞台走到实验剧场、音乐剧场,赋予昆曲更多的表现力,实现昆曲和现代音乐的结合。创办 昳丽道场 ,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以传播和弘扬昆曲文化为使命。本书记录了沈昳丽从艺35年来对舞台对戏剧持之以恒的思考与探索,读者即观众,字里行间,动静张弛,是场上做戏,但愿亦是心有灵犀。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是十分罕见。李云、王文章主编的《藏戏》力图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中国昆曲是戏曲百花园中*有文化品位的一个剧种,由于她在中国的17、18世纪曾经掀起过长达200年全国范围、不分阶层的社会性痴迷,更由于她曾经在中国剧坛一枝独秀近300年,对后来许多新生的地方性剧种都有滋养培育作用,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百戏之母、百戏之师,在中国的文化史、戏曲史、文学史、音乐史、美术史、剧场史、演出史等领域享有无可匹敌的崇高地位,同时昆曲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一员,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发扬光大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的。 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昆曲知识的普及读物,经初审仔细审读,书中没有涉及民族宗教政治等需报送备案的内容。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讲述了昆曲数百年间流布全国各地的历史发展传承、昆曲中*代表性的一些底蕴深厚的代表剧目、昆曲美轮美奂的表演艺术以及昆曲发展长
《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以《琵琶记》与四大南戏(荆刘拜杀)以及南戏化的《西厢记》为对象,分析明清时期各地方剧本的文本流传、变异与社会性质。通过比对各地版本的唱词与宾白,可以发现吴本出现于明代前期,夹带方言,表现素朴,应是江南乡村演剧的古本;与此相反,南京或杭州刊行的京本是适用于宗族家堂演出的雅本;闽本处于从乡村到宗族的过渡阶段;徽本歌词保留了古本原貌,但增补大量通俗宾白,是供下层小民享用的市场俗本;弋阳本属于同类俗本,但稍微雅化,可说是江南普及本。《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中总的来说,明代前期乡村戏台演出的古本发展到明代中期,以闽本为节点分化为两种,一是宗族家堂享用的高级京本,一是市场戏台演出的下级徽本,这反映出明代嘉靖以后的社会变革
本书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30年来优秀论文萃编,共计48篇,60余万字,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的田野考察,以及傩与民俗、戏剧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作者均为业界知名学者,如张庚、冯其庸、曲六乙、刘锡诚、薛若邻、周育德、王兆乾、周华斌、麻国钧、刘祯等,代表了目前国内傩戏研究的*水平。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是于1988年经中国民政部批准,以研究中国古老、原始的傩文化为主要宗旨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研究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领域。学会成员遍及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涉及民族学、民俗学、戏曲学、舞蹈学、人类文化学、民间文学学和神话学等领域近400名学者。中国傩戏学研究会20多年来与各地有关单位在10余个省、区举办了近20次国际考察与学术研讨会,并提倡与会学者在长期考察获得*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番音乐(福州)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曲谱 代表性乐班 代表性乐人简介 特色乐器图 特色乐器与乐队演奏图 六大部分。书的内容较为代表性地展现了福州地区的十番音乐特色,同时,还涵盖了南平、宁德、三明部分县市的十番音乐内容,较为典型地完成对该传统民族音乐的展现与分析。
厉震林 1965年生,浙江省东阳市人,文学(戏剧学)博士,博士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演员文化和导演文化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1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30余篇为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全文或摘要转载。除了从事学术研究,还进行文艺创作活动,出版有《童年方舟——厉震林剧作选》,拍摄有电视剧代表作品《康熙王朝》等多部,并担任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黄河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等职务。获得“金鹰奖”、“曹禺奖”、“田汉奖”等*和省市级各类学术和创作奖项30余项,为*艺术类专业戏剧、影视、广播教学指导委员会特邀专家,为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员、客座教授和学术委员,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等多
本书以菏泽地方戏曲为研究对象,以 音 地 人 关系为理论基础,借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从音乐地理学的视角,探寻 人 地 关系对菏泽地方戏曲生成、演进、储存所产生的影响。
余懋盛为湘昆名家,著名昆曲编剧,原湖南省昆剧团支部书记。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60年郴州地区湘昆剧团成立后,调入剧团任编导,为湘昆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萍踪兰影 湘昆旧忆》系余懋盛遗著,全书分为九章,共40余万字,并配有100余幅珍贵的老照片,通过回忆其一生的戏曲情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湘昆剧团成长壮大的艰辛历程,折射出新中国戏曲发展的概貌,其中所记人物既有诸多昆坛和戏曲界名家,也包括董每戡、王季思、陈寅恪、胡忌等著名学者。该书稿为现当代文化史、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
本书是彭俐侬老师之子范晓明负责编辑,由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出版,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保护项目工作开展的保护工作之一。全书共分“彭派流芳”、“师友情深”、“彭门桃李”、“亲情一缕”、“彭俐侬遗作”五个部分。书中收录了诸多名家的诗词、理论研究、回忆文章、彭俐侬老师生前口述等。反映了他们对彭俐侬的高度评价与真挚感情,特别是彭俐侬老师的表演经验谈,是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弥足珍贵。本书的出版,表达了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湘剧人对彭俐侬老师景仰和缅怀之情。为弘扬传统戏曲艺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潮剧卷(1949-2019)(套装全4册)》是 广东戏剧文库 优秀剧作选 丛书之一,《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潮剧卷(1949-2019)(套装全4册)》精选1949至2019年广东地区的经典潮剧剧作,从内容上看,既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也有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改变加工的经典保留目录,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很好剧目。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潮剧卷(1949-2019)(套装全4册)》中的剧作立意高、唱词独具地方特色,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史料著作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雷剧卷(1949-2019)(套装全2册)》是由广东戏剧研究所近年组织整理、精选的系列丛书之一。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雷剧卷(1949-2019)(套装全2册)》共计十八个剧本,是建国以来广东地区雷剧的代表性作品。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雷剧卷(1949-2019)(套装全2册)》对广东省雷剧剧种文献资料及老艺术家的艺术精粹及历史记忆的抢救性保护,是岭南地区非遗的艺术瑰宝之一。
中原俗曲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概念本身产生较晚,但由于它的客观存在以及与传统音乐文化较直接的承传性,从而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书对中原俗曲文化的形成进行了细致剖析,并对其整体性风貌做了全面梳理,同时对锣戏的历史、艺术特征和价值进行了整体性呈现。作者通过对该剧种的形成时间、流布地区、戏曲班社、音乐本体、表演艺术和剧目文本等多方面的梳理,具体分析了其独特性的根源,以便让读者对中原俗曲文化有一个具体、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是关于蒲州梆子的大型资料性书籍,全书收集了各类剧种条目1500条,图片近1000张,字数多达154万,分为综述、图标、志略、人物、附录五大部分,书中记载了蒲州梆子的产生、演变、流布、发展和现状等问题。
中国的戏剧源远流长,是一门集文学、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可谓独树一帜。中国戏剧到宋元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直到清代京剧的形式,到达一个高峰,京剧也成了中国戏剧的代表。本书用大量珍贵的图片展示了中国戏剧发展演变的生动画面,并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概括了中国戏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人们对中国戏剧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全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