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是单雯解读昆曲《牡丹亭》 《幽闺记》 《桃花扇》 《南柯记》 《长生殿》 《玉簪记》 《狮吼记》 《奇双会》 《雷锋塔》 《浮生六记》 《烂柯山》及《蝴蝶梦》等经典曲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随笔集,分故事介绍和人物解说两部分,角色涵盖了杜丽娘、王瑞兰、李香君、瑶芳公主、杨玉环、陈妙常、柳氏、李桂枝、白素贞、芸娘及崔氏、田氏。作者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文字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全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第二本,延续*本课程教学的形式,难度较*本稍有提升,内容涉及口齿训练、眼睛练习、节奏、韵律等,结合漫画形象,将相声基础知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本,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将相声的基础知识,如说、学、逗、唱等,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同时配以有趣的漫画形象,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昆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5月18日宣布为中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举世瞩目。徐凌云,昆剧名家、昆剧传习所创始人。本书包括徐凌云文集与徐凌云研究两部份。其中徐著《昆剧表演一得》着力提高昆剧演艺人员自我修养,也从侧面印证徐氏本人从艺六十年的杰出造诣。是对“徐家做功俞家唱\",做功即表演的生动形象演绎。《昆剧曲调》也能让普通读者了解昆剧起源,发展与流变历史。徐凌云研究深入探讨昆剧历史与发展机遇。对徐氏坚持数十年的昆剧传习所与培养昆剧火种传字辈的历史功绩有较为清晰的叙述。书中还展示有四百年历史的昆剧,水磨唱腔幽宛,表演身段优美,集中华艺术精华方案、戏曲与舞蹈之大成,能满足对昆剧的基本认知,也能为了解与研究昆剧打开探索之门。
本书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以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境中昆曲文化身份回归为背景,从 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探讨昆曲文化身份的跨学科、跨文体特征与表现形态,从古典韵文学、雅乐文化、声乐美学、戏曲文学、表演体系、活态遗产等方面归纳阐释昆曲的多维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对学界旧有的昆曲观念进行剖析与反思,对昆曲在建构 文化形象中的象征意义作了较为系统、严密的论证。提出对昆曲文化身份的界定需要一种“大文化意识”“跨文体意识”与“大美学意识”。认为昆曲 本质的文化身份,不只是一个狭义的“剧种”,而是凭藉雅文化的审美品质成为 文化形象的象征与杰出代表。此书旨在为昆曲正名,还昆曲以应有的文化身份与美学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昆曲符号体系所隐喻、象征的 文化形象的地位。
本书把中国戏曲服饰图案纹样经过适量提取、数据采集,对其造型和色彩进行研究解析,以纹样的基元层、基因层、对象层、纹样层的元素层模型建立方式,展示创新的现代视觉艺术设计方法。书中展示开创性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设计成果, 从新的“元素码”现代设计学角度呈现中国戏曲服饰纹样的美的视觉效果。本书梳理了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谱的知识体系,在实现标准化识别与管理的同时,以大篇幅的图示与实际操作案例呈现,引导未来的纹样使用者能够动态地学习和利用该知识体系,使之服务于未来的设计,这为中国文化视觉元素的再传播,以及读者的直接运用及再创作提供了 好的基础。
本书所收二十一篇论文或创作,从学术与表演艺术双重角度,完整呈现“折子戏”的历史脉络、社会背景,以及舞台演出等各個面向。 本書分为三大部分:概念总论、历史文献,以及表演艺术。 概念总论部分,定义何为“折子戏”,考证折子戏之起源与演变,并由剧本、行当表演、美学等特质厘清折子戏与全本戏之别。此部分共计收录二篇文章。陆萼庭《折子戏的光芒》和曾永义教授的《论说“折子戏”》。 历史文献部分,由具体折子戏出目的文献爬梳考证,进一步展现折子戏的特征与价值。此部分共計收录七篇文章。吴书荫《昆曲奇葩折子戏——谈昆曲剧目的抢救和传承》、周秦《折子戏与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昆戏集存?甲编〉前言》、王馗《昆曲身段谱提要目录》、吴新雷《昆剧折子戏〈十面〉的源流演化》、华玮《新发现的〈铁冠图?白氏
《走向红氍毹》是关于几代京剧演员的艺术道路的评传合集。论述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艺术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精神与历程,特别是前辈大师、艺术家的奋斗足迹,为后人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楷模。全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梨园传奇,主要描述老一辈大师、名家的艺术与人生历程,突出共性中的个性,从不同角度阐释留给当代的启迪;中篇:岁月留痕,寻觅、浓缩艺术家的成就及其闪光点;下篇:艺苑印象,讲述与当代部分老、中、青演员的接触与感受。该书的问世,是对新一代京剧人的激励,也将吸引更多读者了解和走进京剧艺术,值得出版。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价值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仍有学者认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启五年(1625)的这七十年时间内,散曲创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鱼、沈璨两派,直到施绍莘的出现,才 打破“香奁文学”的一统局面。 本书以如何确定“晚明”散曲的时间下限为切入点,在尽可能还原这七十年内散曲曲坛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从散曲这一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出发,并结合“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从理论层面辨析“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的实际内涵,借助“词曲一体”观重新定义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评弹情缘》记录了作者殷德泉一生与苏州评弹事业割舍不断的情缘。从少年时代喜爱评弹,工作后主持电视书场,在与各流派各名家的交往中,深入地研究评弹,于评弹艺人和普通听众间搭建桥梁,从而为评弹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本书从五个方面来展现评弹艺术的生态,而这五个方面又各自构成了一对关联。 吴地因缘 写的是评弹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地域文化给予评弹怎样的滋养,评弹又为苏州增添了怎样的文化因子。 江湖际遇 ,是写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空间上说,书场也构成了一个 小社会 。 书里乾坤 是写人与书的关系,前辈艺人马如飞说: 一部南词,半生衣食。 书是艺人的衣食父母。艺谚又云: 人说书,书说人。 人与书构成一种互文、共生的奇妙逻辑。 雅俗之间 是写评弹中雅俗关系,雅俗的互动、冲突,由此形成的张力推动了评弹艺术的发展。 光前裕后 则是写旧与新、古典与当下、传承与创造的关系。
《戏曲研究》秉持严谨、朴实的学术作风,继承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成为在 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也是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以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重要刊物。每辑设有不同的版块。 本辑为《戏曲研究(第129辑)》包括从“半山羊”戏看民营白字戏剧团剧目革新的困境与对策、1953年婺剧赴上海演出述论和论《双忽雷阁汇订全本曲谱》的编订及其昆曲史意义等论文。
中国昆曲博物馆系全国 的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 《中国昆曲艺术》系列由中国昆曲博物馆主办,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兼顾,以昆曲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阅读对象,2009年1月印发《中国昆曲博物馆》(试刊号),2010年5月起开始正式印发《中国昆曲艺术》 期总第2期。该系列自创刊起一直作为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内部刊物被印发、传阅,自2021年起正式出版。 《中国昆曲艺术(2021)》共收录24篇文章,约33万字,图片30余张,内容大致包括对文旅背景下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研讨、昆曲史论研究、老艺人口述及昆曲史料整理等。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作者来自不同的领域,有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昆曲专业的研究者、昆曲艺术的爱好者和收藏者等。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价值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仍有学者认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启五年(1625)的这七十年时间内,散曲创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鱼、沈璨两派,直到施绍莘的出现,才 打破“香奁文学”的一统局面。 本书以如何确定“晚明”散曲的时间下限为切入点,在尽可能还原这七十年内散曲曲坛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从散曲这一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出发,并结合“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从理论层面辨析“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的实际内涵,借助“词曲一体”观重新定义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相声的有限元》创造性地用有限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艺术——相声进行了理论研究。全书以上海交通大学相声协会创作、表演过的相声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统计、理论建构,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数值模拟理论,得出了笑果预期总公式,判据,搞笑机理,语言加分,雕作技术,笑果分析技术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相声的有限元》是扩展的科学理论与革新的中国传统艺术一次有益的结合尝试。《相声的有限元》适合相声从业人员,爱好者,业余演员及作者,在校大学生以及与有限元理论相关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阅读。
《相声的有限元》创造性地用有限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艺术——相声进行了理论研究。全书以上海交通大学相声协会创作、表演过的相声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统计、理论建构,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数值模拟理论,得出了笑果预期总公式,判据,搞笑机理,语言加分,雕作技术,笑果分析技术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相声的有限元》是扩展的科学理论与革新的中国传统艺术一次有益的结合尝试。《相声的有限元》适合相声从业人员,爱好者,业余演员及作者,在校大学生以及与有限元理论相关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阅读。
本书分传承篇和创新篇两部分,各12篇相声段子文本,共24篇,集结了多年来裘英俊创作改编的相声作品文本以及相声广播界同事们的“透底爆料”。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李英华台长和曲艺理论家、南开教授薛宝琨为其题序。另外作者的搭档以及几位电台的编辑、导播、主持人分别写了各自眼中的裘英俊。
《中国曲学研究》是由河北大学和北方昆曲剧院合办,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辑刊,刘崇德教授主编,重点刊发传统词曲学研究的相关论文。本书为第六辑,主要栏目有:乐府研究,词曲音乐研究,词学研究,元明清戏曲研究,近现代曲家研究,名家论曲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中国曲学的学科建设和创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学这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曲艺曲种繁多,音乐丰富。南北方曾有二百多个曲种,历来有“南弹北鼓”之说,即南方以弹词为代表,北方以鼓词为代表,它们在艺术上各显特色,在价值上又等量齐观。南方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较大,北方的鼓词则以京韵大鼓为侧重。鉴于此,连波编著的《中国曲艺经典唱段100首》以“南弹北鼓”为选编宗旨,选了23个曲种暨100首唱段,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彰显经典、弘扬流派,倡导交流,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可作比较研究的资料及广大爱好者可以此作自修学唱的实例。本书所收集的曲谱资料相当珍贵,采纳曲谱的标准是:具有一定的历史、美学、实用价值。丰富多彩、精湛优美的曲艺音乐,使人陶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