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术研究成果,我始终认为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并不亚于煌煌专著。因为莱辛的《汉堡剧评》、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钱钟书的《谈艺录》、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这些闪射着智慧光芒的著作给予人们的启示,也使我终生难忘,又促使自己在四十多年的研究工作中,于撰述专著的同时,十分注意致力于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的写作。1985年编定、出版的由17篇理论文章组成的《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是我这方面部以结集形式投向社会的成果。十分感谢中国文联,在推出庄重而绚丽的“晚霞文库”计划时,纳入我的第二部以20篇理论文章和53篇评论文章组成的《戏曲的美学品格》,使我几十年来的又一批成果再次以结集的形式投向社会。
《相声大词典》是目前部,也是一部相声艺术的工具书,是以辞书的形式对相声艺术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挖掘和抢救,涉及相声艺术方方面面的一部相声艺术的百科全书。共收录词条5500个,全书130万字。
《相声大词典》是目前部,也是一部相声艺术的工具书,是以辞书的形式对相声艺术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挖掘和抢救,涉及相声艺术方方面面的一部相声艺术的百科全书。共收录词条5500个,全书130万字。
中国戏曲不把舞台作为截取生活实景的镜框,不强调演戏的再现功能而强调它的表现功能,就如同梅兰芳在《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一文中说的:“中国观众出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之外,更着重看表演”,“群众的爱好程度,往往决定于演员的技术”。他认为,京剧作为一种古典歌舞剧,综合的因素很多,这么综合进去的成分主要是通过演员体现出来的,“京剧舞台艺术中以演员为中心的特点,更加突出” 。程砚秋也说:“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洋演员的区别之一是,在舞台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虽然也有表演中心理论,而且是主要学派,但终不能像中国学派这样把表演看作是的。欧洲戏剧的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
俞振飞述,王家熙等整理的《俞振飞艺术论集(增订本)/菊坛名家丛书》系有名京昆表演艺术家和戏曲教育家俞振飞论述戏曲艺术的文集。除收录他关于自己从事演剧事业六十余年经历的综述外,主要内容分为三辑:一、《演艺萃思录》,谈在《太白醉写》、《奇双会》、《断桥》、《墙头马上》和《三堂会审》等代表作中的表演经验;二、《谈艺追思录》,对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等有名艺术家的深切回忆;三、《传艺凝思录》,关于戏曲表演理论的梳理探讨。此次重版补充了王家熙在本书初版时尚未及整理完毕的俞振飞的数篇遗文,及其与俞老“翰墨相随十四年”的记述,并增补了一百余幅珍贵照片,颇具史料价值。本书堪称俞振飞艺术思想和美学观点之萃编。
章诒和同志这本戏曲文集中,也包含了我与她合作撰写的一部分文章。这部分文章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专题性论文,一类是剧评。它们都是结合某种工作任务而写的,如前者是参加编写《中国戏曲通论》共同摘的专题;后者则是戏曲现状研究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戏剧院校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能否适应这些变化,范益松教授的思考,值得我们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蒋维国教授与吴爱丽教授对美国茱亚学院的表演教学作了案例研究,并专程赴中央戏剧学院,与刘立滨、郝戎、刘红梅、姜若瑜、王丽娜、徐平诸位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论文集,是诸多表演教学与训练方法、流派的一小部分,但对表、导演艺术学习和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参考学习价值。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杨茂林主编的《二人台剧目》是二人台艺术的文学母本,是“二人台研究丛书”的开卷书。 本书是在对不同地区流传的版本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比较研究而成。全书分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两部分。编者们采取了详古略今的方针,收录了大量的传统剧目,而新编剧目仅仅选了10个。
章诒和同志这本戏曲文集中,也包含了我与她合作撰写的一部分文章。这部分文章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专题性论文,一类是剧评。它们都是结合某种工作任务而写的,如前者是参加编写《中国戏曲通论》共同摘的专题;后者则是戏曲现状研究的一部分。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瑰宝,除了它的表演艺术使人称叹叫绝之外,"戏箱"文化也十分值得探究。该书作者在继承前辈衣箱老师经验及自身研究的基础上,从五百多出剧目中精选出一百八十余出剧目,并详细严谨地记录下了每个剧目的剧情、角色行当、各个角色的穿戴、砌末装置,同时还对该剧目的演变历史、流派风格做了简要的介绍。该书不仅仅是戏曲容装班的一本穿戴课教材,同时对演员、戏曲工作者乃至服饰研究者也会有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