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艺术发展到今天,新传播方式与传统传播方式并立,新内容与传统内容并存,保持传统、锐意创新使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地良性发展,在已经拥有亿万支持者的今天,一定会与时代同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评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说,故事图文搭配巧妙,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作者抓住每一个时代的评书家,条分缕析,如擅说《施公案》的群福庆,擅说《包公案》的王致廉,擅说《封神榜》的张虚白等艺术家,分别介绍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相关的逸闻趣事,为我们全面了解评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评书,就是根据古代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出来,再加以评论,谈古论今,阐述道理。本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评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说,故事图文搭配巧妙,情
本书对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构成元素进行逐一分析,论述了戏剧的特性,介绍了戏剧鉴赏和戏剧批评中的一些要领。同时,本书还讲述了戏剧的历史源流和重要的流派、思潮。本书内容充实,章节安排合理,叙述流畅,体例得当,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行文的趣味性,理论方面深入浅出,案例分析准确精到,具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可供高校艺术院校本专科中文、戏剧专业和同等学力使用,也可作为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教育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青年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的自学读物。
戏剧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最活跃的艺术样式之一,她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并伴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生活的更新和人类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的变化,而不断衍变发展,日益成熟。我国不仅是一个诗的大国、散文的大国、小说的大国,而且是一个戏剧的大国。我国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波涌浪翻,高潮迭起。其中,元杂剧的辉煌、明清传奇的鼎盛、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的五彩缤纷,则分别代表着中国戏剧史上的三个黄金时期。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浩瀚无涯,令人叹为观止。京剧艺苑姹紫嫣红,辉煌灿烂,叫人眼花缭乱。愿以此书将初学者领进京剧艺术之门,溯源索流,寻幽探胜,领略那“春色如许”! 本书就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入门书,从京剧的源流及形成讲起,将京剧的行当、流派的诞生和发展、四功五法、京剧的音乐、脸谱、京剧相关知识典故
中国戏曲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时的文艺观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及两宋是戏曲兴盛前的酝酿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元代,杂剧全面兴起,戏曲理论亦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以曲学为主体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戏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戏曲理论在争鸣声中得到了全面发展。明万历以后,传奇的创作与理论均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的作家与批评家。清初理论家们对前人的理论进一步总结与完善。清中叶以后,花部兴起,戏曲理论出现新的内容,花部与舞台表演成为研究重点。至近代,传统曲论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这本《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以戏曲发展史为基础,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上述各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以突出戏曲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色。
《新昌调腔》以大量篇幅介绍其形成历史,表演特色,经典剧目等,以供戏曲爱好者以及研究家赏读。新昌调腔为我国古老声腔之一,至今保留有宋元老南戏、元杂剧、明清时期传奇剧等剧目。表演、乐队、声腔都独树一帜,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
《凯特·迪卡米洛作品典藏:魔术师的小象》一次看似平常的唤醒了男孩彼得模糊的梦——原来他还有亲人在世,原来他的妹妹还活着!而且只要跟着小象,就能找到妹妹!但这又像一记重拳将他打落谷底,因为在巴尔提斯市,从来没有小象出现过…… 魔术师正在这个小镇进行盛大的巡回表演。可是,一个失败的魔法却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意外事故。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场事故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头小象! 随着这头小象的从天而降,彼得的人生也被改变了……
陈瘦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界、戏剧界的学者和教育家。《陈瘦竹戏剧思想研究》试图从悲剧、喜剧和各个视角勾勒出陈先生戏剧观念和戏剧美学的形态,诠释其对戏剧独特的贡献,对深入认识陈瘦竹先生的戏剧思想具有的参考价值。
沿唐入宋,皇室疯狂,百姓也张狂,不但以民间土俗技艺呈献皇宫筵席,连胡乐夷舞也纵横于庙堂之中,傀儡之艺能被发挥至,于是便有了用傀儡演人物故事的傀儡戏。特别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倚藉长江天堑和江南之富庶,沉迷酒色,尽情欢歌。傀儡戏成了都市臣民们赏心乐事的宠儿。 时人惊叹傀儡妆扮[衣装鲜丽,细旦载花口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古愿傀儡:悠远神奇傀儡戏》是福建戏剧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戏剧文化,重点介绍了莆仙兴化腔傀儡戏、闽北大腔傀儡戏、闽东北四平傀儡戏、福清词明傀儡戏、闽西高腔、乱弹傀儡戏和幔帐戏等。语言通俗,兼具历史和故事的生动性,且图文互动,可读性很强。
本书收录了裘盛戎先生创作演出的32出剧目的主要唱腔,并配以伴奏琴谱和相应的剧情介绍与演唱提示,以适合广大裘派传人及爱好者的不同需要。是一册目前较为全面的裘派唱腔及伴奏曲集。 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经把二百年京剧发展史上的唱工花脸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四山”、“四刘”、“李裘讷董”、“金郝王马”、“三奎一裘”,一共是二十位艺术大家,并按照唱工特点分为“宏厚凝重”、“高亮玲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发展到金少山时期开始融合交织,渐次向“悦耳多姿”、“移情多彩”的方向演变。而到了裘盛戎时期,这一变化才最终得以完成,从而不仅形成了的裘派花脸艺术,推演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在整个京剧界的唱工花脸中实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因此,裘盛戎的演唱艺术,可以说终结了20世纪以前所有的京剧花脸声腔艺术
本书是王国维多年从事戏曲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古典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它大大提升了戏曲在文学中的地位,把他从“托体近卑”的俗文学拉升到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全书共十六章,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徵引历代有关资料,考察中国古典戏曲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描绘出清晰的途径和线索。对戏曲语言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发挥,是中国一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
晚明的戏曲演出有一套完善的传播体系,即以文人为传播主导、家班为传播主体、民间演出团体为补充的演出机制,而这种演出机制含有明显的大众化传播因素,主流文化通过这种机制传播到相对封闭的民间。汤显祖对戏剧传播的独到见解,我们有必要作一些发掘,以更全面地了解汤显祖有关戏曲演出的理论。
《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并非将中国戏曲和中国之外的戏剧进行对照和比较,进行探讨二者之间的“异”或者“同”,而是专门以中国戏曲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的视野来进行观照和省思,因而在一些前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了新的问题。 本书围绕着三个专题展开论述,即“异质文化与戏曲的形成”、“跨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戏曲”和“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戏曲”三编。上编从解析“戏曲”概念开始,探寻了这一概念在现代学术中的衍变,否定了“中国戏曲源于戏度梵剧说”,并尝试阐明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戏曲形成所起的影响。中编为南戏定位、探诗南戏和传奇的历史断限、探讨南戏和传奇中女性的呈现等等。下编则主要从西方影响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戏曲的现代历程。“跨文化交往的时代催生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当代爱尔兰戏剧研究》力图将历史语境、作家个体创作气质和剧院作为媒介的文化力量综合性考察,坚持将20世纪上半叶的爱尔兰民族戏剧发展置于主体研究的后景,在比较的观测中凸显历史传承性、差异性和当代性,探讨当代爱尔兰戏剧研究的文化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广为人知的戏剧艺术家,贝克特通过一种特殊的戏剧手法表现了人类的悲惨和孤寂处境,他那些的戏剧作品改写了20世纪的戏剧史,成了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也引发了大量对其戏剧探索模式进行研究的文学批评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的创作思想与戏剧革新》共分七章,章详细叙述贝克特的生平、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梳理外对贝克特本人及对其作品的研究情况;第三章分析贝克特的创作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潮的关系。从第四章到第七章阐述的是贝克特的戏剧创作艺术,包括贝克特的荒诞艺术,静默艺术,广播剧和电视剧创作以及贝克特戏剧的舞台表演。
《豫剧作曲法》作者张泽伦、左奇伟通过大量资料和亲身实践不断筛选、分类、归纳、提炼、冠名,使豫剧音乐创作趋于系统、规范、科学化,进而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使后来者有规可遵,有律可循。
《绍兴莲花落》是一本普及和传承绍兴莲花落的基础读物。绍兴莲花落大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以绍兴方言演唱,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绍兴莲花落在绍兴、上虞、余姚、慈溪和杭州一带较为流行。其说白唱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音乐唱腔朴实流畅,故事情节生活气息浓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