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形成于宋元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戏曲艺术经历了强烈的反弹后,开始逐步下滑。许多人纷纷探讨其中的原因,感叹者有之,忧虑者有之,呼吁革新者有之,建议培育市场者有之。无奈剧院前仍然门可罗雀。城里的剧团为生存所迫,只好转战乡村,寻找衣食父母。与此同时,国门洞开,西方各种思潮鱼贯涌入,千奇百怪,让人眼花缭乱。人们还来不及闹清弗洛依德、萨特的国籍,身边的生活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弃田不耕,佝偻提携,跑到城市掏金;国企优化组合,工人分流下岗,弃工从商;外资内资大融合,企业林立,地产兴旺,总经理、董事长遍布街头巷尾;办公革命兴起。电脑、互联网迅速普及于是在我们这个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的国度里,就被称为进入了“知识密集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这是一本专门为京剧爱好者学唱京剧而编的书,共精选京剧唱腔70段。这些精选唱段,包括老生、青衣、花旦、花脸、老旦、小生六个注重唱腔的主要行当唱腔,并少量选取了久已融人京剧舞台的昆曲剧目的唱腔。这些唱腔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在剧目、行当、声腔、板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可供京剧爱好者学唱京剧使用,亦可供京剧艺术工作者参考。
刘秀梅、张福海主编的《戏剧鉴赏》书的编写汇聚了众多戏剧方面专家与学者,是大家理论研究的创见与结晶,也是大家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全书分绪论及上下篇,共九章。 绪论部分,主要从戏剧艺术的鉴赏视角,从学理层面,诸如“戏剧鉴赏的艺术再创造”、“戏剧文化特征的审美鉴赏”、“戏剧艺术特性的审美鉴赏”等几个方面,进行戏剧艺术的知识性提升和把握。章至第七章是西方戏剧鉴赏部分。第八章至第九章是东方戏剧鉴赏部分。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教材,也适用于戏剧影视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同时,也可供戏剧影视界创作人员和爱好者的阅读。
《京剧入门与鉴赏》就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入门书,从京剧发展史、京剧剧目、京剧行当、京剧音乐、京剧舞台美术、梨园佳话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我国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波涌浪翻,高潮迭起。其中,元杂剧的辉煌、明清传奇的鼎盛、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的五彩缤纷,则分别代表着中国戏剧史上的三个黄金时期。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浩瀚无涯,令人叹为观止。京剧艺苑姹紫嫣红,辉煌灿烂,叫人眼花缭乱。
学唱的人常为找谱子而大伤脑筋,国外的歌剧咏叹调集子版本很多,有的偏重收意大利作品,有的则偏重收法、德、奥、俄作品,即使你买到两三种版本,也未必能找到你所需要的曲目。尽可能地将各种版本中的常用曲目集中起来,译编一套适合我们自己需要的咏叹调集子,是我们多年来的梦想。如今,由于香港美新艺术协会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一集以周枫在1956年译成的《西洋古典歌剧选曲(男高音用)》稿本为基础,根据近年来声乐教学、演出、比赛、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曲目作了一些调整,使之更具有实用性。中文歌词直接译自意、法、德、俄原文,并作了比较认真的推敲,使之尽量做到既符号原文的意思,又便于演唱。
喜剧难写,喜剧能学吗?天生有幽默感,才能吃这碗饭吗? 5分钟一个梗,10分钟一场误会,就是喜剧吗? 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喜剧教父卡普兰,要破除诸如此类迷思,将整个职业生涯摸索出来的创作经验、对喜剧原理的深刻理解,以诙谐睿智的笔调一一道来,可谓身负绝学却毫不藏私。他提炼出一击即中的喜剧创作核心公式和8个行之有“笑”的秘密武器,通过细致剖析《宋飞正传》《老友记》《土拨鼠之日》《安妮·霍尔》等热门作品的经典桥段,厘清喜剧中独特的情感动作逻辑、人物关系和发展源流,展示一场戏为什么好笑、哪些笑料管用、哪些段子尴尬失效,并结合实战,讲解如何才能排查、修改不起作用的场景和台词。 同时,卡普兰更犀利点明了欢笑之下隐藏的生活真相,这或许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有元气地面对身处的世界。
本教材是为大学通识课程而编写的,选择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希腊罗马悲剧和喜剧。前四个单元是古希腊时期的,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的《阿加门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以及阿里斯多芬的《鸟》;后两个单元是古罗马时期的作品:塞内加的《美狄亚》和普劳图斯的《金坛子》。
《看戏节目单》为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的国内外经典戏剧的回顾总结,从上千份节目单中精选近百场戏,每篇文章配有看戏时的戏票或海报,是一本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私人戏剧读本。因作者为戏剧圈内人,对戏剧界的掌故和前因后果了解颇丰,因此他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票据图文并茂地、语言诙谐生动地展现二十年来的中国戏剧沧桑史,行文间透露着十足的京城文化底蕴。
戏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但又是融音乐、舞蹈、绘画、语言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东西方戏剧进程》是一本纵观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的主要戏剧现象的著作,它的内涵包括了东方戏剧和西方戏剧的主要类型,它们从起源一直到今天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们彼此之间产生的互相联系亦即它们之间所发生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它们不同美学品性的比较等。
本书介绍了即兴戏剧的历史、分类、规则,详细阐述了81个代表性的即兴游戏,以及8种即兴长剧形式,进而阐述了即兴戏剧进阶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了即兴戏剧演出的实用指南,介绍了即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了深入学习即兴戏剧的资源和指向。 本书适用于即兴团体、编剧、导演、演员、戏剧工作者及爱好者,以及在创意、教育、咨询、企业培训、心理治疗和社区等领域工作的广大从业者。
本书以文化艺术演出市场经典案例的叙述分析作为切入点,通过剧院演出的“节目选择,谈判,宣传营销,公关危机处理”四大章节,罗列了笔者极为熟悉的大剧院数十件演出实例,翔实生动地呈现出“节目为龙头,市场为导向,经营为核心,管理为基础”这一现代化剧院管理中的重要理念,让读者得以了解大剧院运营管理过程中台前幕后许多鲜为人知的侧面。相信本书定会对当前国内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的大剧院管理者们以及正在艺术院校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莘莘学子们颇有参考价值。
从昆曲源远流长的春夏秋冬到古往今来的经典剧目,从生旦净末丑五大角色的星云流变到曲谱声律的舞台表演, 600年来昆曲史上的风云盛事都在书中条分缕析地尽情展示。该书最后部分更见功力,中国昆剧史上所有大事无不一一记载。全书不仅内容细致、深入,全面而系统,具有严肃的学术性,而且文字清新流畅,又配以800多张精彩图片,使其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极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许多老照片都是次面世。陈砚秋、俞振飞以及继字辈、传字辈等众多名家大师的风采神韵都可由此窥视。弥足珍贵的是,该书收录了如明代万历年间汤显祖在世时的《牡丹亭》木刻版珍本,清李翥冈抄本《昆剧全目》(同治内廷本)这样的海内孤本,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另外,为便于外国朋友了解、欣赏中国昆曲,该书每部分还辅以简洁的中英文提要。
中国戏曲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时的文艺观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及两宋是戏曲兴盛前的酝酿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元代,杂剧全面兴起,戏曲理论亦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以曲学为主体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戏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戏曲理论在争鸣声中得到了全面发展。明万历以后,传奇的创作与理论均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的作家与批评家。清初理论家们对前人的理论进一步总结与完善。清中叶以后,花部兴起,戏曲理论出现新的内容,花部与舞台表演成为研究重点。至近代,传统曲论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这本《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以戏曲发展史为基础,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上述各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以突出戏曲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色。
陈瘦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界、戏剧界的学者和教育家。《陈瘦竹戏剧思想研究》试图从悲剧、喜剧和各个视角勾勒出陈先生戏剧观念和戏剧美学的形态,诠释其对戏剧独特的贡献,对深入认识陈瘦竹先生的戏剧思想具有的参考价值。
《新昌调腔》以大量篇幅介绍其形成历史,表演特色,经典剧目等,以供戏曲爱好者以及研究家赏读。新昌调腔为我国古老声腔之一,至今保留有宋元老南戏、元杂剧、明清时期传奇剧等剧目。表演、乐队、声腔都独树一帜,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
晚明的戏曲演出有一套完善的传播体系,即以文人为传播主导、家班为传播主体、民间演出团体为补充的演出机制,而这种演出机制含有明显的大众化传播因素,主流文化通过这种机制传播到相对封闭的民间。汤显祖对戏剧传播的独到见解,我们有必要作一些发掘,以更全面地了解汤显祖有关戏曲演出的理论。
《小说戏剧名篇教学研究/语文名篇教学研究丛书》选择了30篇现行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小说戏剧名作,进行研究评论,主要内容包括“学术研究综述”“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设计方案”三部分,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经典选文的学科研究进展和代表性教学方案,并给予了新的教学设计方案。 《小说戏剧名篇教学研究/语文名篇教学研究丛书》可作为语文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参考读物。
《绍兴莲花落》是一本普及和传承绍兴莲花落的基础读物。绍兴莲花落大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以绍兴方言演唱,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绍兴莲花落在绍兴、上虞、余姚、慈溪和杭州一带较为流行。其说白唱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音乐唱腔朴实流畅,故事情节生活气息浓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当代爱尔兰戏剧研究》力图将历史语境、作家个体创作气质和剧院作为媒介的文化力量综合性考察,坚持将20世纪上半叶的爱尔兰民族戏剧发展置于主体研究的后景,在比较的观测中凸显历史传承性、差异性和当代性,探讨当代爱尔兰戏剧研究的文化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