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你幽默吗?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脱口秀演员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朱迪?卡特的《喜剧的艺术》是你应读的一本书。拥有喜剧演员和情景喜剧编剧双重身份的作者将教会你怎样发现自己的性并将其应用到表演中,然后将你的幽默细胞激活,把喜剧变成你的事业,为你带来收入。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三本。 本书是“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第二本,延续 本课程教学的形式,难度较第一本稍有提升,内容涉及口齿训练、眼睛练习、节奏、韵律等,结合漫画形象,将相声基础知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 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为了唱好歌曲,应充分理解歌词,这是不言而喻的。《高等院校声乐教学参考丛书: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收集了250首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原文歌词(对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印发的字对字译词作了增补)并把它们译成中文。为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但对意、德、法语又甚精通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方面提供了方便。
对于学术研究成果,我始终认为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并不亚于煌煌专著。因为莱辛的《汉堡剧评》、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钱钟书的《谈艺录》、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这些闪射着智慧光芒的著作给予人们的启示,也使我终生难忘,又促使自己在四十多年的研究工作中,于撰述专著的同时,十分注意致力于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的写作。1985年编定、出版的由17篇理论文章组成的《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是我这方面部以结集形式投向社会的成果。十分感谢中国文联,在推出庄重而绚丽的“晚霞文库”计划时,纳入我的第二部以20篇理论文章和53篇评论文章组成的《戏曲的美学品格》,使我几十年来的又一批成果再次以结集的形式投向社会。
《相声大词典》是目前部,也是一部相声艺术的工具书,是以辞书的形式对相声艺术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挖掘和抢救,涉及相声艺术方方面面的一部相声艺术的百科全书。共收录词条5500个,全书130万字。
《表意主义戏剧影视研究》是一部研究中国电影表意主义体系特征的学术专著。内容从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美学原则、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阐述了“表意主义”的美学思想,注重对中国电影的本质进行探索,分析表意主义电影体系中每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研究表意主义形式与创作方法、美学原则、电影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以近现代语言运动与语言思想变革为背景,通过语言观念、语言实践以及对戏剧文体嬗变产生的影响三个层面,来探讨语言形态转换与戏剧文体变迁的复杂关系。主要涉及语言转换为戏剧文体演进提供的语言基础、戏剧语言形态及表现的发展阶段、现代戏剧语言艺术标准的形成过程、早期现代文学各文体的语言共享与交流等问题,系统地阐释了现代戏剧寻求艺术独立的内、外部因素,确立了汉语的现代转型对包括戏剧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本质意义。
《西方戏剧史通论》从西文戏剧家、剧作、戏剧流派的评述与分析入手,对重要历史时期内所产生的代表性剧作家及其作品,特别是典型的戏剧作品进行了重点解读和阐释,清晰地勾勒了西文戏剧的发展脉络,并总结了西方戏剧文化的基本价值以及探讨其赖以存在的文化本质。
“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编辑组在审鉴前人珠玉、反复揣摩《三击掌(英汉对照)/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第五辑》编纂目的、研究读者群体之后,本着以继承“综合路线”传统为主,尽量深入精当地介绍京剧艺术各个方面的思想进行编纂工作,虽难以兼顾,却试图在全面介绍京剧艺术的基础上,向着“博而全”与“专而精”之间的平衡迈进一小步。 “外译系列”计划收录一百部舞台艺术经历了多年推敲检验、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剧目,即所谓“经典剧目”。共计划出版二十辑,每辑收录五部剧目,有关每部剧目的内容独立成册,并设有《京剧艺术概述》专册,对于京剧艺术相关知识进行整体性的介绍。从对单部剧目投入的篇幅看,“外译系列”较之从前出版的同类文献是有特色的。这样大的篇幅,细分起来包括剧目赏析导读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瑰宝,除了它的表演艺术使人称叹叫绝之外,"戏箱"文化也十分值得探究。该书作者在继承前辈衣箱老师经验及自身研究的基础上,从五百多出剧目中精选出一百八十余出剧目,并详细严谨地记录下了每个剧目的剧情、角色行当、各个角色的穿戴、砌末装置,同时还对该剧目的演变历史、流派风格做了简要的介绍。该书不仅仅是戏曲容装班的一本穿戴课教材,同时对演员、戏曲工作者乃至服饰研究者也会有的参考价值。
《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究(第5辑)》是“第七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入论文34篇,分别来自几个国家的艺术大学的教师和学者对音乐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究(第5辑)》探讨了音乐剧教学方面的新方法、动向,以及音乐剧创作的新研究成果,是音乐剧、舞美等等相关专业老师和研究者参考用书。
中华民国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一阶段正处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近代”与“当代”衔接,是与当代艺术家最为“亲近”的历史时期,而是因为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结束,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中国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和内容方面,经历了由“旧戏”向“新戏”、“封建戏”向“文明戏”的转折;在表演主体戏曲艺人方面,经历了由“戏子”向“艺员”、“民间艺人”向“表演艺术家”的转化。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具有承前启后和划时代意义的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演进期,它为新中国初期传统戏曲艺术的空前繁荣和更地摆脱封建主义文化羁绊和消极影响,奠定了继续建构的基石,拓展了更大范围再现、演绎社会生活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