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新韵:童声合唱作品选萃》在作品的选择上我们力求题材和风格多样,既有表现当代题材的作品,又有历史题材和为古诗词谱曲的作品;既有原创的作品,又有根据民歌和戏曲唱腔改编的作品;既有带伴奏的合唱作品,又有无伴奏的合唱作品。
继昆曲之后,古琴也已被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从音乐角度来看,古琴与昆曲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雅俗两种音乐体系。古琴至今仍以雅乐黄钟(F)为正律,而昆曲是以燕乐为主体的词曲音乐的遗存,是以雅乐黄钟(F)的下徵(C)为律本,以下徵之商(D)为主调的音乐。古琴是士大夫文人室内案头自我抒情的弦歌,昆曲则是出于宫掖人于市缠的宴赏乐舞。昆曲作为一种声乐,其声乃乐,其辞则为文学,故其是宫调曲牌体的词曲文学的活体。古琴也有其声乃乐,其辞为文学的声乐的一面,即其琴歌。琴歌乃操缦者自弦自歌,指应歌喉,天籁人声浑为一体的声乐形式。这种声乐如我们熟悉的《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梨云春思》等,则是植根于比昆曲更为古老深远、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艺术。
《佛教音声为用论/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为“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系列之一,以五台山佛教音声活态为用进行“对接”研究,形成上下两篇架构。上篇涉及到印度与中土,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音声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系进行整体把握,着重于佛教“从非乐到重乐”的历史流变及其“俗曲佛用”传统的形成;下篇则是从五台山佛教音声的活态为用中进行逆向考察的实证意义。上下两篇之间存在着相互佐证的关系,从“印度—中土—五台山”三个空间维度的比对研究实质上是回到原点、溯流探源之意。
《蔡文展现代乐理系统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乐理知识的书,内容主要是讲解五线谱中各个音阶的位置与表达。书中涉及了大约30多种不同的音阶表达,每一节课都有相关的举例说明,还配有的练习。《蔡文展现代乐理系统教程》中还有作者精心制作的乐理教学视频,看完乐理教学视频后,完成书本中的乐理习题。作者提倡学习演奏乐器,也像学习数学运算一样,学习乐理不能只是用看的,要亲自动手不断反复练习。这份教材充满了各种基础乐理练习,适合音乐入门阶段的人员学习使用。
《当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乐研究:以呼伦贝尔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为个案》稿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田野考察材料为依据,从民族音乐学仪式音乐研究的视角,将当代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中的蒙古佛教诵经音乐以及那达慕、乃日活动中具有仪式化特点的音乐等纳入敖包祭祀这一整体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综合研究,对敖包祭祀仪式中所体现的遗留现象以及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当前在蒙古族敖包祭祀研究领域,研究成果所涉足的内容,多数是从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角度进行研究,几乎很少从音乐学角度切入、综合运用民族音乐学仪式音乐研究方法对敖包仪式音乐与敖包祭祀仪式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尝试运用民族音乐学仪式音乐研究方法,对敖包祭祀仪式及仪式音
自远古时期起,南北方的中华文化就依托长江与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两个具有各自文化体系的核心文化地域。两条文化带孕育出不同形态、风格迥异的音乐文化现象。《诗经》《楚辞》就是在它们各自的音乐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博士文库:先秦南北方音乐文化分野下的研究》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南北方文化继替兴起的大背景,不仅从共时性角度审视先秦时期南北音乐文化的差异,还从历时性角度追述了南北方文化继替的深层原因。
中国传统乐器“琴”,近代称七弦琴或古琴,古代则直称为琴。琴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其产生远在《诗经》成书之前,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古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大批的琴曲和琴歌。琴曲发展了乐器的独奏性能;琴歌则以歌唱为主,用琴来伴奏。两者各有其艺术特色。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读》从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历史入手,对其中的典型人物、作品与事件进行解读;分析了流行歌曲依存的文化语境,梳理了流行歌曲与权力、商业、大众文化、青少年亚文化以及说话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阐述了流行歌曲演唱中放浪的身体的意义以及摇滚乐中反美倾向的缘由。全书语言生动,不拘泥于学理分析,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现行社会现象和人文价值观有独到的见解,可读性强。
《佤族传统音乐研究》为关于云南省佤族传统音乐研究的专著。内容涵括佤族传统民歌、乐器介绍,佤族传统音乐的审美、创作,当前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情况,以及佤族民间艺人小传、佤族地区传统音乐田野调查等方面。《佤族传统音乐研究》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收集了丰富的手资料,从案例入手,对佤族传统音乐的类别、审美特征,以及在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护、传承、发扬等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有积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