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纳德 伯恩斯坦享有 桂冠指挥家 的美誉,他对于人类艺术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作曲、演奏、指挥领域,他曾通过一系列电视节目将古典乐普及于大众,影响深远。1973年,伯恩斯坦登上哈佛诺顿讲坛,天才的智识与表达力碰撞出六讲启示录般的珍贵课堂,洞见深刻,借由电视媒介的传播力,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后结集出版,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 这是六堂精彩的音乐大师课,也是剑走偏峰的音乐启发课 身为音乐家,我感到一定要找到一种谈论音乐的方法,可以与有智识的非专业音乐爱好者进行交流。 伯恩斯坦秉持跨学科精神,六讲横纵交织,从语法学角度对音乐语言进行解析,也将音乐置于美学层面与诗歌进行比对,广泛选用各类音乐材料,从 音乐最小构成单位 探讨到 调性之争 。这位古典乐大师暗示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普适的音
经典设计,典雅呈现 封面: 采用法式软精装、烫金与烫黑的工艺,使书名、图案等细节在柔和的光泽下更显精致,提升了书籍的整体质感。皮面拼接布面的材料结合了传统精装书的优雅外观与软封面的轻便特性,既有布面的细腻触感,又兼具皮革的温润光泽,尽显典雅与中性之美。书脊采用西式竹节样式,环衬设计巧妙,6本书的书脊连起来便是诺顿的英文 Norton ,细节之处彰显匠心。 刷边工艺: 书口采用了初版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的封面图案进行刷边,延续初版风格;书头与书脚刷金边,每一处细节都精心雕琢,带来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享受。 包装周全,安心送达 函套: 包裹珍珠棉,半包型函套不仅保护了书本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的安全,更增添了书籍的收藏价值和观赏性。 周转箱: 配套运输外盒同样精心设计,利用封面设计元素,传递套装版
《完全音乐理论教程》一开始就全面介绍了基础知识,包括探讨旋律的写作与分析、等级制,以及对位类型。除了自然音与变化半音规程外,调性传统的其它因素也得到了全方位的论述,包括很小的曲式结构(即:动机、乐句、乐段,以及句式)和大型的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以及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调性音乐实践之间的风格差异。 所有的概念都是出现在其*常见的音乐语境中,然后立即通过大量的演唱、写作、分析、听曲,以及演奏练习进行强化。这些练习从被动的写作、听曲,和实际操作(如辨识、改错,以及对比)到主动的理解(如非数字低音、旋律的和声配置,以及模句写作),精心设计,拓展这些技能引导学生从认同直到创作。 理论性上来说《完全音乐理论教程》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基础乐理、复调、曲式理
《琴学备要(手稿本)(套装上下册)》作者顾梅羹,他不仅琴艺高超、琴学博深,而且还善诗文、书法和画竹梅。他一生努力坚持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艺术和培养接班人,为我国古琴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由诺顿出版有限公司提供版权。本书是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系列之一,它主要聚焦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本体问题,同时也旁涉对音乐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问题。对于进行音乐史学及相关理论学研究的研究生而言,这无疑是对1400年至1600年这段时期音乐问题进行研究的理想专著。作者针对音乐概念和历史细节所进行的措辞优雅且不失严谨的阐述是本书的特点所在。它使得文艺复兴音乐成为了易教易学的研究对象,成为了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艺术领域。
《音乐史》是英国DK公司为大众读者创作的一本音乐历史及音乐知识图书。在我们的印象中,音乐是无法用图片叙述的,而DK出版的这本音乐史百科全书,创新地运用丰富的图片来讲音乐史,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书中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全球的音乐发展,从早人类用贝壳和骨头制作的乐器到现代电子合成乐器;从中世纪的咏唱调到富丽堂皇的古典时期,再到充满现代节奏的布鲁斯、爵士乐、嘻哈音乐和说唱,讲述各种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同时还通过丰富清晰的图表讲述重要乐器的进化史,例如钢琴和小提琴,还有音乐史上重要人物的介绍,包括莫扎特、乔治 格什温、猫王、大卫 鲍伊等。通过这些讲述了音乐是如何形成了一个世界。本书的排版设计是DK一贯的风格,用大量精美的插图配合文字叙述,版面虽满,但赏心悦目,内容充实,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 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梅庵琴谱(一函一册) 王宾鲁 著 16开 线装 IBSN:9787514926224 中国书店出版社 《梅庵琴谱》由王宾鲁传谱,徐卓编述,邵森参校。王宾鲁生前曾著《龙吟观琴谱》,欲改造未果,临没以是为恨。其弟子徐卓、邵森等继承其遗愿,将其在 梅庵 传授的琴谱及琴学理论编为《梅庵琴谱》二卷,于1931年石印刊行于世。卷一包括琴论、指法等,卷二包括十四首琴曲,其中有《关山月》《秋风词》《凤求凰》《平沙落雁》等经典古琴曲目。其中三首有琴歌,其他十一首为纯琴曲。王宾鲁演奏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多用轮指,风格别具一格,被当时琴界成为梅庵琴派。
现存最早古琴曲谱《碣石调幽兰》,现存最早古琴指法汇编《琴用指法》首次合璧,全彩原大,正式出版。 《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也是现存唯一的 文字谱 实物,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琴用指法》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指法汇编,不仅包括了北魏陈仲儒、唐赵耶利等人所撰的早期文字谱指法解说,还收录了一种不同于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古琴指法,是古代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二者成书时代均相当于唐时甚至更早,《琴用指法》不仅有助于还原《幽兰》古谱,且当有助于探索魏晋隋唐时期古琴的演奏方式。两种手卷均保存于日本博物馆,此次正式引进出版,以原色原大、高清影印的形式,呈现古卷原貌。特邀古琴名宿吴文光先生主编,撰写序言,并附上吴先生所作《幽兰》释谱版本及演奏录音。不仅极
本书以丝绸之路为空间维度,以历史和当代为叙述焦点。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着重考察和论述丝绸之路的开拓对中国各民族以及境外各国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融合与传播的贡献和作用,下编以东起陕西、西至新疆为空间范围,着重考察丝绸之路沿线传统音乐文化的类型、特征和存在方式。
《爵士乐传奇》展示了爵士乐百年历史中50位传奇乐手。自20世纪初在新奥尔良发源,爵士乐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美国z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爵士乐像是一条壮阔的大江,一路向前,在地理、风格和情感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不同分支。从爵士乐创始人杰利 罗尔 莫顿,到将爵士乐发扬光大的现代萨克斯风演奏家乔 洛瓦诺,通过珍贵照片以及生动的人物传记,每位爵士乐传奇人物将得到全面的展现。
本书阐述了电子音乐的发展历史,从 19 世纪后期产生到如今不断变化的形态,并介绍了伴随着技术进步同时出现的与之相关的音乐理念。全书共分四个章节,详细介绍了电子音乐的基础知识、历史、主要的合成器创新者以及当代实践。作者在代表作曲家、音乐流派,以及模拟与数字合成技术等方面对音乐的实验性做了探讨与研究,包括严肃和流行音乐、西方和非西方音乐。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在最终卷《20世纪后期音乐》中,塔鲁斯金介绍了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伟大作品,对科普兰、凯奇、巴比特、布里顿、赖希与格拉斯的作品作了深刻剖析。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的影响,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以及安德森、佐恩与亚当斯的现代音乐,也均在研究之列。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第一卷《从最早的记谱法到16世纪》遍览数个世纪的音乐创新,揭示了形塑西方古典传统的各种早期力量。起笔于千年前音乐符号的发明,塔鲁斯金处理了一系列主题:格里高利圣咏,奥古斯丁和波埃修斯的音乐之思,宾根的希尔德加德的教仪剧,音乐印刷业的发展,文学革命与英国牧歌,宗教改革与反改革的影响,以及蒙特威尔第的歌剧 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罗伯特 W.奥特曼教授的和声学专著分初级与高级两册。 《奥特曼初级和声:理论与应用》旨在为学习音乐的学生和乐迷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和参考资料,涵盖了自然音和声、不协和音的解决、副属和弦以及初级转调等内容。在和弦结构、和弦续进、和声分析以及声部写作之外,本书还强调旋律的学习,包括旋律的结构(曲式)以及包含特殊元素的优秀旋律的写作技巧讲解。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音乐谱例采用了数位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并通过十二篇系列文章将所学习的调性音乐的概念、知识与17世纪前和19世纪后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实践联系起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音乐和声发展的文化史读本。
巴蜀汉族丧葬仪式程式繁多、内容丰富,活态地呈现出礼、俗文化的互动,是巴蜀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既具有 多元融合 的样态,又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和而不同 的特征。本书是作者在长达15年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地方志、民间歌谣集成、手抄谱例和其他艺术文本等民间文献资料,将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置于巴蜀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整体视域中,全面、系统梳理丧葬仪式过程、信仰行为和音乐形态,深入分析了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的类型特征和文化内涵,为探索民族音乐文化的 中国化 提供了典型案例。本书附有180余首田野采风所得丧葬音乐谱例,并配有180余幅丧葬习俗、音乐照片,为民间音乐文化存留了 历史的证据 。
“燕乐二十八调”是一个中国式乐理表达系统,这一乐学逻辑结构产生于晚唐,流传至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体系化、逻辑化力量,并在民间的音乐实践中不断被调适,万变不离其宗地隐形传承下来。从传统中找出早已存在的这一逻辑理论并继承和发展,是《“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的主旨。作者在此研究基础上,还提供了一份经过互校合参而不同于杨荫浏、阴法鲁二先生的姜白石词乐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