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这本教材共有十五讲,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部分是关于音乐本体的问题,其中包括音乐的感性材料、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传统的美学问题进行新的探索。第二部分是关于音乐实践的问题,其中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等。这些实践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的问题,因而它们更多的是运用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其中包括儒道音乐美学思想对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等。这是一个探索性的课题,主要的出发点是把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作综合研究,以寻求这两者的联系。
这部文集是我从事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之一。 为了适应现代美学从思辨的、哲学的研究,走向经验的、心理的研究这一发展趋势,我把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作为我的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力图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吸收到音乐美学研究中来。 心理学是一门以现代实验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学科,从大的学科分类上它属于自然科学,而非人文社会科学,然而它的某些分支,又与人文社会科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艺术心理学,就理就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与美学、艺术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研究方法上说,由于当今实验科学的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用实验和量化的方法来说明极其复杂而微妙的艺术创造心理活动的程度,因此经验分析的方法,也还是艺术心理学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并且能够在程度上说明相关的问题。这也说是我为什
我未及思忖,便欣然应允。原因很简单:其一,我是陕北人,信天游是我的故土之歌,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心灵深处断不了对它的那份眷恋之情;其二,杨璀是我一向敬重的民歌学者,四十年来她几乎踏遍陕北的寸土寸地,精心记录下每句唱词、每个音符,甚至把信天游视为自己的精神生命所在;其三,信天游自本世纪30年代中后期“发现”以来,几代音乐家像采矿、探宝那样,从生活底层把一首首民间杰作发掘出来,使之永远回响于天地之间。面对这份遗产,面对采集者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及这样一本重要的“选集”,我没有理由不为它说上“几句话”。
《音乐鉴赏/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是根据目前大学生普遍的音乐基础状况,结合教学实践,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音乐鉴赏/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共四篇,主要内容包括:篇,音乐入门篇,主要介绍了音乐的起源、艺术、分类、表现手段、特性、基本要素、结构、记谱方法和创造思维。第二篇,声乐鉴赏篇,分为五章,具体讲述艺术音乐鉴赏、民歌鉴赏、歌剧鉴赏、音乐剧鉴赏、流行音乐鉴赏,并介绍相应的代表作品。第三篇,器乐鉴赏篇,分为二章,分别讲述中国民族器乐鉴赏和西方器乐鉴赏,并列举了经典的代表作品。第四篇,综合艺术音乐鉴赏篇,分为两章,详细介绍了中国戏曲与曲艺鉴赏和影视音乐鉴赏,并列举了相应的代表性作品。 《音乐鉴赏/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
《交响曲的声音》是一本古典音乐入门通识读物,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交响曲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乐章结构、乐队组成、乐器种类等基本常识,并具体提供了包括赏乐礼仪、唱片挑选等在内的欣赏交响曲的基本路径。 全书以乐章形式划分为五个部分,从“交响曲从听开始”“不可或缺的管弦乐团”“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管弦乐团大家庭”“交响曲为什么多为四个乐章”等细节出发,逐步引导读者走进交响曲的世界;同时,详细介绍了从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乐圣”贝多芬,到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柏辽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再到现代时期的马勒、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一系列交响曲大师及其代表作。 由此,考据严谨而又浅显易懂地
本书收录台湾“情歌天后”梁静茹出道以来专辑中最为动听的64首梁式情歌,用心编配为充满时尚浪漫气息的钢琴曲,附有指法标示和难度提示,599程度及其上各程度钢琴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心头之好。
每当在世界性的体育赛事中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奏响国歌的时候,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奏响国歌的那一刻,我都会想起国歌的作者——聂耳,我为我们拥有这样一位音乐家而自豪。可是,我亲爱的朋友,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首庄严、雄壮的歌曲作者竟会是一位年轻人,他写作这首歌的时候24岁还不到。
本书是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作品集,共包括八集。
少年时的向往!!永远的爱慕!!绝美佳人!!心中的神!!她是华语乐坛永恒的文化符号,她的歌声涤荡着心灵的震撼,她那清亮甜美的声音恍如隔世,华语乐坛的歌声传奇——邓丽君!《邓丽君怀旧歌曲选:甜蜜蜜》伴随着我们长大,给我们更多的是轻松和平和。本书由陈丽梅编。
赋格是一种乐曲,在赋格中,对位法的一切要素和技巧,与赋格本身所特有比较近代和比较自由的各种手法,都可以同时並用。 虽然在赋格里,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赋格曲绝不是一种着重于灵感生的创作,它主要是一种写作艺术及逻辑发展达到阶段的音乐作品。 赋格的主题,应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加以组合,使之明显清晰,而且应该使我们能够从这些主题中获得它所提供的精华。
20世纪50年代,在那“中苏友谊牢不可破”的日子里,几乎人人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苏联情结。这种情结,更集中体现在曾伴随我们当年青春岁月的苏联歌曲(即广义上的俄罗斯歌曲)。这些苏联歌曲,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迷人的魅力。这些歌曲,让人痴迷,让人得到美的艺术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让人认识了广袤大地上的俄罗斯。 今年,是“俄罗斯文化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与现代出版社合作,共同推出了这本《俄罗斯经典歌曲集》供大家选唱。让我们在歌声中回味那过去的青春岁月,释放我们的苏联情结,并为中俄人民的友谊贡献力量。 本书选出了36首苏联时代影响较大的歌曲,把那些关于友谊与爱情、自由和解放、战争与胜利、进步和发展的作品向广大的歌曲爱好者做一个集中的展示。
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Op.58,做于1885年。这部作品,D小调,其实是根据拜伦的同名诗剧创作的四个场面。在这部诗剧中,曼弗雷德对知识和生活感到厌倦和失望,从而放弃对生活的任何探求。他不愿在人群中生活,独自躲在阿尔卑斯山上人迹不到的一作堡寨中,拒绝向命运之神和众精灵之王屈膝,拒绝修道院院长的挽救,一心寻求遗忘,宁愿在孤寂中死去。这部作品的四个场景,柴科夫斯基自己写作的说明是:1.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由于为人生种种奥秘的问题所苦恼,为毫无指望的强烈的痛苦和对罪恶的过去的回忆所折磨,他忍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曼弗雷的完全陷入神秘的魔法控制之中并威严的与地狱的强大势力交往。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能满足他徒然追求的那唯一的忘记。对他热恋而死去的爱丝塔蒂的回忆撕碎了他的心,
《第一○三交响曲》是海顿第二次造访伦敦时(1794-1795)创作的,手稿的首页上标有日期“(1)795”和“E大调交响曲”。它于1795年3月2日在伦敦秣市国王剧院举行了首演,担任指挥的是作曲家本人。这是G.B.维奥蒂歌剧音乐会系列中的第四场音乐会,在4月27日的第七场音乐会上又演奏了一次。海顿最后三部交响曲虽然最初是约翰·彼德·萨罗门委托海顿为他人伦敦音乐会创作的,但首演均为维奥蒂的音乐会。萨罗门于1795年初终止了他人系列音乐会,因为英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使他无法从欧洲大陆请来“最有才华”的音乐家。因此,海顿与维奥蒂系列音乐会的合作完全是在得到了萨罗门的同意下进行的,而且海顿与萨罗门一直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萨罗门甚至经常以独奏家的身份出现在维奥蒂的歌剧音乐会系列中。
摇滚是什么?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挣脱束缚的自由、是接近自我的展现、是鲜活真实的心跳、是一代代人恣意潇洒的青春岁月……随着摇滚巨星们一个接一个地陨落,他们是否会被人们渐渐遗忘,摇滚是否会走向穷途末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