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歌200首(修订版)》收集作品220余首,取名《200首》是其约数,按我们当时编订的体例,歌集分现代歌曲、民歌和古典歌曲等三个部分。现代歌曲主要收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国家的歌曲,其中苏欧作品战了很大比重。 编者章民、王怡进行组稿和编选时发兼顾作品舞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原则,务求名歌战有较大篇幅,名副其实。许多名歌内容真挚,曲调优美,格调高雅,文词通达易唱,抒情韵味无究。
将军词作家阎肃推荐语:“耕耘必有收获。”当红词作家车行推荐语:“我要好好看看!”《歌词写作十八讲》是一位歌词创作高手的经验之谈,经由深入浅出而又专业、实用的引导,帮助您快速进入歌词创作的成功之门。《歌词写作十八讲》由吴颂今编写。
《红歌纪事》主要内容简介:红歌创作有什么隐情?红歌传唱过程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红歌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谜团?红歌里有着怎样的情与爱?红歌创作者或首唱者有什么样的人生变故?红歌凭什么“走红”?红歌有着什么样的艺术特点或审美亮点?红歌为什么能够历久弥新?尽人皆知的红歌有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是是非非?……这部有关红歌的作品,是红色纪实作家余玮和红色励志作家吴志菲多年来进行专题红色寻访的小结。在采写过程中,作者挖掘了大量与红歌有关的珍贵史实,忠实记录着一件件鲜为人知的有关作词、作曲、改编、传唱的细节,吸收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部有关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作品集党史、国史、军史、音乐史于一书,不失解密性、可读性和知识性,同时有较强思想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OP.60,创作、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当时贝多芬正在利赫诺夫斯基亲王特拉波(位于今波兰与捷克交界处)近郊的格拉兹夏宫内作客,贝多芬在这里认识了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伯爵要组织一支乐队,塔委托贝多芬创作了这部第四交响曲。这部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夫斯基宫。这部作品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全曲分四个乐章:1.柔板,活泼的快板,一个带点凶兆的缓慢引子引出最轻松愉快的快板,接着独奏大管、双簧管、长笛有精彩的旋律对话,在紧接着是柏辽兹描述的越来越强的发展:“期间的和声色彩先是模糊而犹豫不决,在转调和弦的云雾完全驱散时,它才重新闯出来,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条河流,平静的流水突然会消失,它离
这本《电影散场音乐留步》由王诗元著,结集了从好莱坞黄金时代到当下的近五十位配乐名家,讲述他们的故事,剖析他们的创作,并斗胆串起一段或耳熟能详或不为人知的电影音乐史。配乐家的人生变迁,皆藏于其中,它既是独一无二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群体和一个时的注脚。这本《电影散场音乐留步》适合影视、音乐爱好者阅读。
《基本乐理考前/音乐高考考前推荐系列》具有以下特点:1.涵盖了基本乐理高考的所有内容,习题量大,实战性强。2.重点、难点习题附带有详细的解题方法,对考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信考生通过认真研读必能
作为一个1960年代出生的人,我已不可能紧跟这个时代。我所能做的就是记录下嘻哈文化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规律,发现嘻哈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所有的专家都说,嘻哈文化包含了嘻哈乐、霹雳舞和涂鸦这三种艺术形式,但术业有专攻,本书将重点研究嘻哈乐的发展史,我将告诉大家,为什么嘻哈乐被认为是上个世界流行音乐领域里的最后一种草根艺术。
古典音乐死了吗?到底是谁想谋杀它?少数音乐的报酬日益高涨,为何同时又有愈来愈多的乐团经营不下去,陆续地在裁员、减薪?一百多年前的李斯特是如何包装推销自己的?马勒、R.施特劳斯、卡拉扬、比彻姆等古典如何来经营自己的音乐事业?福尔特文格勒又是如何打败华尔特而成为柏林爱乐的当家人的?福童、美女、通俗化是古典音乐的救星还是掘墓人?经济人、唱片公司与乐团经理们又是如何来操纵古典音乐市场的?读者看完本书自有答案。
王同、丁同俊、温和编著的《汉魏乐府新考——汉乐府相和大曲及魏晋清商三调研究》是“高等院校音乐教师研究文丛”系列之一。 《汉魏乐府新考——汉乐府相和大曲及魏晋清商三调研究》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论著,研究对象主要是汉魏乐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和大曲、清商三调,分别对乐府、相和歌、相和大曲等中国古代音乐表现形式进行论述。对乐府的论述包括对乐府的界定、缘起,乐府的建构与解构等方面;对相和歌的论述包括其界定、形成与发展;对相和的论述包括其界说、其在中国音乐历史形态中的地位、其音乐形态及其对“艳、解、趋、乱”的研究;对几首相和大曲的案例分析;对清商三调考源、发展及音乐形态的论述;对大曲的研究等。
《音乐哲学的论题》所收录的论文涉及四类:其一是关于音乐作品的本质,其二是关于音乐表演的本质以及作品与其表演之间的关系,其三是关于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其四是关于音乐的接受与理解。本书由StephenDavies著;谌蕾译。
巴伦博依姆,1942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成长于以色列。1991年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92年任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967年,巴伦博依姆加入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同时也是巴黎乐团的音乐总监。 萨义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写有21部著作,包括《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和平进程的结束》,《权力、政治与文化》及《格格不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