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民族器乐颂歌系列”《流淌的歌声》由唐俊乔、宋小璐、汝艺合作编写,分竹笛、二胡、古筝三册,每册均收录红色歌曲100首,按创作时间排序,分为烽火岁月、和平年代、改革时期、和谐天地四部分。这套曲集
本书为乐谱集。精选作者创作的乐谱作品,主要曲目简介如下: 《坡》:室内乐作品,采用陕北地区的曲调风格,描写陕北人民的淳朴民风。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板,黄土高坡的人们唱着高亢嘹亮的信天游;第二部分是慢板,描写人们的辛勤的劳作;第三部分是华彩片段,描写青年男女的情感,展示大提琴的演奏技巧;第四部分是快板,描写人们丰收时的喜悦,头裹着毛巾,腰上别着腰鼓,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地跳起陕北秧歌,歌唱美好的祖国,庆祝节日。此曲获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原创作品金奖。《草原情》:此曲 段散板,采用蒙古族长调,蓝天白云下草原上人们放声歌唱;第二段慢板,描写马背上民族迎娶新娘的马队行进时的场景;第三段快板描写召开那达慕盛会时的场景,万马奔腾,你追我赶,在骏马的一声长啸中结束全曲。此曲
《少儿歌曲全集(修订版)》特点: 1.根据作品的曲调特色和歌词内容,把所收入的作品按三个声组来划分,即:幼儿组(3岁至7岁左右)、儿童组(7岁至10岁左右)、少年组(10岁至13岁左右),但在编选作品时我发现组与组之间的界线有些模糊不清,我曾经试图想把他们划分得更清楚一些,可是结果总是不够理想。有一天我忽然恍然大悟,我们自己在童年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生理上或是心理上其实都只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你不能够把哪一天明确地划分为幼儿阶段或是儿童阶段。因此,音乐作品也必然是随着儿童心理和生理的逐渐变化而变化的,明确的分界线是找不到的,但模糊的分界线却是明确的。因此,大家在歌曲集中一定会发现,有的作品在声组的划分上有些模棱两可。凡此种种,这些作品都属于 模糊界线上的 作品,但毕竟是少量的,大多数作品的
本书精选从上古尧舜禹时期至晚清4000多年来历代名家吟咏山西政情、民事、风物的经典诗作150首,并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从壤父的《击壤歌》到汉武帝的《秋风辞》,从李白的《太原早秋》到张之洞的《井陉口》,以时间为坐标,从诗作的角度全景式地展现了山西丰富璀璨的历史风情。一人一诗,一诗一译。*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现代诗歌创作技巧,把一篇篇词义晦涩、表意含蓄的诗作,阐释为文辞优美、老幼能诵的“接地气”的文字,给予了古诗新的生命。本书每篇分为“阅读小引”“原诗”“译诗”“注释”四部分,“阅读小引”采撷了诗作所附载的诗外话题,包罗了诗作者拥有的精华事略、精彩轶闻,内容饱满引人入胜;“译诗”不仅是转换古今词义,而是译出情采,译出气韵,译出旨趣,译出文化品位与艺术水准,足以再现原作魅力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导师。200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民族音乐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近期发表《音乐文化内应机制》(2006)、《空间:仪式音乐分析中的一个维度》(2006)等论文,曾在CHIME(2002)、SEM(2003)、ICTM(2004)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
这里翻译的四十几首意大利歌曲约半歌曲约半数是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之间的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它们经历过三四百年的考验而仍然能留存到今天,仍然为人民所喜爱,西洋的声乐教授把它们当作声乐学生所必修的课目,可以证明它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古典文学作品把过去人们的内心生活描写得非常细致具体。许多人一向认为音乐较文学、戏剧、美术是更抽象的艺术,不可能描写得那样具体。但是这些歌曲把那个时代男女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刻画得如此细致真实,使我们听了以后,如身历其境,在我们眼前仿佛看见了那个时代男女的具体形象。这些作曲家可说是创造了古代男女的现实主义典型。 这些作品既是古的(一部分是近代的)西洋的文化遗产,它们在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上当然是与今天中国的情况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它们既有可取之处,我
国际音标是歌者的必学内容,通过国际音标能够准确拼读歌唱中使用的多国语言,如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而近年来许多喜欢中国声乐作品的外国歌者一直苦于找不到正规的乐谱,也不会中文拼读发音、不懂歌曲的内涵,导致无法理解及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本曲集精选九首中国民歌和十五首中文艺术歌曲,以歌唱的要求用国标音标为歌词注音,还为每首作品编写曲目简介,并把歌词及所有文字都译为英文,帮助全世界的歌者更好地演唱中文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