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推广。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和现代民族器乐作品中的多声部复调写作、多调性运用、复杂配器等更显示出五线谱固定唱名记谱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作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演奏体验出发,编写了这本书稿。全书分基础篇、入门篇、提高篇三个部分共计70课,每课教授一条练习曲和乐曲,从而让民乐的学习与乐理、视唱练耳、视奏等相得益彰,让学生不断巩固和加深对音乐艺术的认知与感悟。
《键盘和声与歌曲编配分析》从键盘和声的三和弦、七和弦开始,进行重点研究和声基础理论在即兴伴奏中的应用,特别在大调式、小调式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及多调思维和声、五声风格歌曲的编配以及应用方面,作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键盘和声与歌曲编配分析》从歌曲钢琴伴奏织体的三种写法开始:即单层次、双层次、三层次的写作。把伴奏织体按分组来分析,即把钢琴伴奏织体分为旋律层、和弦层、低音层这三个基本层次,各组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音型样式及织体中各个层次节奏、力度、奏法等方面的不同。《键盘和声与歌曲编配分析》对各声部之间的组合方式、特点及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
《赵晓生教学版乐谱系列:肖邦谐谑曲》与肖邦叙事曲有三对同时写作、同时发表,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质:谐谑曲外向,叙事曲内向;谐谑曲采用简单三部曲式,叙事曲采用复杂混合曲式;谐谑曲情绪单纯,叙事曲内涵深沉;可见作曲家创作其实与所处“时间”往往并无必然直接联系。凡言必称当年作家如何,常属臆想。但二者有个极其重要的共同点:所有八首乐曲都以三拍(六为两个三拍)及六连音作为节奏基础,并毫无例外地在“6”中进行横向、纵向、纵横双向的多重节奏复合。肖邦特别喜欢三拍六分,再把6分解为3x2或2x3或4 2或2 4等等,进行各种形式复合,扩展至波兰舞曲、玛祖卡、圆舞曲及部分夜曲,亦无不如此。
《琵琶音阶琶音练习曲(简谱、五线谱双版本)》通过试用表明,它在用途方面有较广阔的适应性:艺术院校的琵琶专业学生,在附中初中时即可开始练习它,到高中时仍可继续练习;对没有认真接触过此类练习曲的大学本科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必要的补课材料。甚至对比较成熟的琵琶演奏者,亦可以参考试练,或有助于其技巧的提高。当然,一般民乐队琵琶演奏员或业余琵琶爱好者使用这套练习曲,亦可提高其演奏水平。即使用固定唱名法练习有困难,用首调唱名法亦可收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但必须指出:时代在前进,民乐在发展,以前习惯于用首调或简谱的民族乐队,现在已有很大变化了。例如四川音乐学院创作的、在1984年全国民乐作品评奖获得一等奖的《蜀宫夜宴》,其中琵琶分谱有不少临时升降记号,这对只能看首调或简谱演奏的琵琶演奏员是有较大困难
李幼容系我国著名词作家。20年来,他作为“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不仅为大赛的成长亲历奉献,同时,也积极深入一线,为小朋友们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今年,恰逢李幼容老师80岁,快乐阳光大赛组委会将20年来李幼容老师为大赛创作的歌词进行了整理,精选出166首歌曲,附两张MP3光盘,四张DVD光盘。
《上善蜀水》交响套曲是2015年四川交响乐团委约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杨晓忠教授创作的一部交响乐作品集。该作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思想根基,借鉴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上善若水”的含义,套用为“上善蜀水”,聚焦于至善至美的巴山蜀水。作品以“水”为主线,贯穿整部作品的始终。作曲家用五个不同的乐章,形象地表现了“蜀水”的不同形态:Ⅰ.水韵——青流闻道;Ⅱ.水润——春夜喜雨;Ⅲ.水律——江河脉动;Ⅳ.水势——川江放歌;Ⅴ.水德——生生不息,力求表达蜀水所蕴含的“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至尚美德,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人生观。该作品获得2016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交响乐作品集上善蜀水交响套曲(第五乐章)/四川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系列丛书》收录的是其中的第五乐章。
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自1996年创办以来,蝉联上海市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并在各种国际大赛中获得金奖。所选曲目均为"春天"唱红的创作合唱作品,大部分作品为参加国际比赛金奖的参赛曲目。这些作品中大部分从未公开发表过。此外,乐谱后还附上该作品的背景介绍以及指挥排练心得。更难能可贵的是配有伴奏。这些伴奏并非此次特意为出版本书才临时编配,而是"春天"多年来演出及比赛时的专用伴奏,这些资料是来之不易的。目前少儿合唱比赛均要求使用正规伴奏谱,这些伴奏谱将为少儿合唱团教师提供参考。本书的编者为的儿童合唱指挥徐亮亮,力求在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等方面有所突破。
这是我社推出的“赵晓生教学版乐谱系列”中的一本。弗里德里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他是历史上影响力和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作品25号(Op.25)是由12首不同调性的练习曲组成,创作年代晚于作品10号。此次由我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赵晓生先生挑选了国外的善本,以大师对乐曲的感悟与理解对作品进行注释,让演奏者在学习时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近二百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
《键盘和声与歌曲编配分析》从键盘和声的三和弦、七和弦开始,进行重点研究和声基础理论在即兴伴奏中的应用,特别在大调式、小调式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及多调思维和声、五声风格歌曲的编配以及应用方面,作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键盘和声与歌曲编配分析》从歌曲钢琴伴奏织体的三种写法开始:即单层次、双层次、三层次的写作。把伴奏织体按分组来分析,即把钢琴伴奏织体分为旋律层、和弦层、低音层这三个基本层次,各组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音型样式及织体中各个层次节奏、力度、奏法等方面的不同。《键盘和声与歌曲编配分析》对各声部之间的组合方式、特点及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