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钢琴协奏曲)(总谱)》是根据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钢琴协奏曲《黄河》始创于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保卫黄河》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其结构:引子主题变奏变奏Ⅱ变奏Ⅲ变奏Ⅳ变奏Ⅴ变奏Ⅵ变奏Ⅶ插部变奏Ⅷ(尾声)。
谢尔盖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在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的奥涅加,1943年卒子美国洛杉矶。虽然早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期间他就已经显露出自己天生就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 他的钢琴教授包括亚历山大。季洛济和尼古拉 兹韦列夫,但他更喜欢师从阿连斯基和塔涅耶夫学习作曲。 正如他的钢琴小品集(Op.3) 其中第二首便是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 和他的歌剧《阿连科》所展示的那样,年轻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他还因歌剧《阿连科》获得了1892年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金质奖章。在他的交响曲于他24岁那年首演失败之前,他的音乐创作可谓源源不断。 交响曲的首演失败以及报界对这部交响曲的恶评严重摧毁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信心,他整整三年无法进行创作。在催眠师尼古拉.达尔的治疗下,他不但从极度的压抑和自信心丧失
本书是一本涵盖爵士钢琴理论和实用技巧练习的综合性教材是迫切需要的。许多有抱负的年轻钢琴家都意识到,加强即兴演奏技巧的关键是要掌握基本理论、理解理论知识的精华。但是,由于许多书只是一堆沉闷的理论解说,他们很快就放弃了理论部分的学习。同样地,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敲击键盘,也是很枯燥乏味的。本书并未全面覆盖创作或者演奏音乐所需的所有元素。但是,每个章节都透彻地解说了一种具体的技巧,并有相应的练习曲目。同时,也探讨了从拉格泰姆音乐结束到不断发展的爵士乐的开始的不同思想流派的惯用语言和风格特征。借由此书,提高学生对爵士钢琴演奏的基本认知:理论和实践要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演奏水平。
本篇为钢琴基本技术练习的基本篇、提高篇,亦适用于钢琴业余考级的4-7级。本篇四个八度的音阶、琶音、和弦、半音阶的弹奏方法及要求与前篇相同。通过对初级篇的学习,已基本熟悉了二十四个大、小调的调性及音的位置,手指也有了的力量和耐力,接触到四个八度的音阶和琶音后,应由慢至快地逐渐提高弹奏的速度。在练习时,音色既要有颗粒感,音乐又要有连贯性,每个音之间都应有的倾向性,通过各项基本功的练习,进一步把手指、手腕、手臂的运动配合好,从而达到快速、流畅的要求。在弹奏反向四个八度的音阶与琶音时,音乐要有张力和起伏变化,反向琶音要注音位的准确。四个音的和弦跨度较大,弹奏时身体要往前倾,注意腰、肩、肘、腕的配合,要做到力量通畅,不要僵硬。
《黄河(钢琴协奏曲)(总谱)》是根据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钢琴协奏曲《黄河》始创于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保卫黄河》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其结构:引子主题变奏变奏Ⅱ变奏Ⅲ变奏Ⅳ变奏Ⅴ变奏Ⅵ变奏Ⅶ插部变奏Ⅷ(尾声)。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于1872年1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钢琴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后(师从W.I.萨富诺夫、S.I.塔涅耶夫和A.G.阿连斯基),他以钢琴家的身份游历国外。1898年起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师,之后又去了国外,直到1910年重返并定居莫斯科。1900年后创作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三部交响曲、《狂喜之诗》、《普罗米修斯》、第四至第十奏鸣曲及其他一些钢琴作品),这些作品日渐指向他大胆的人生目标:一种“神秘主义”的创建,即把所有艺术形式构建成一种辉煌的宗教艺术行为,在达到极度狂喜的境界中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和救赎。1915年4月27日,这位43岁的大师死于败血症,告别了他无法实现的计划。
谢尔盖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在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的奥涅加,1943年卒子美国洛杉矶。虽然早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期间他就已经显露出自己天生就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他的钢琴教授包括亚历山大。季洛济和尼古拉 兹韦列夫,但他更喜欢师从阿连斯基和塔涅耶夫学习作曲。 正如他的钢琴小品集(Op.3)——其中第二首便是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和他的歌剧《阿连科》所展示的那样,年轻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他还因歌剧《阿连科》获得了1892年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金质奖章。在他的交响曲于他24岁那年首演失败之前,他的音乐创作可谓源源不断。 交响曲的首演失败以及报界对这部交响曲的恶评严重摧毁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信心,他整整三年无法进行创作。在催眠师尼古拉.达尔的治疗下
适宜的踏板法是一位具有艺术才能和高超理解力的钢琴家的标志。踏板法——为音色,为洪亮度,为延续某些音——是一门艺术,但它必须基于历史的考虑以及对作曲家意图的理解。 在《钢琴踏板法指导》中,约瑟夫·班诺维茨和四位的撰稿者提出了有关此问题的一个全面见解。在概述钢琴踏板的简要历史之后,有几章专用于讲述现代钢琴上三个踏板中每个踏板的结构和操作。接下来的几章涉及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中的踏板用法。作者把他们对于踏板法问题的介绍和建议的解决办法基于作曲家在世时所用乐器的性能和声音质量,以及他们各自独特的记谱法体系。 有关巴赫的情况,虽然他的作品并非为现代钢琴而写,但它们被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因而必须注意到某些风格和音响方面的原则。围绕海顿和莫扎特作品中的踏板法存在着某些争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