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先生,1958年起师从吴景略先生,又潜心研习管平湖先生古琴艺术,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从事古琴教学。在四十年的教学中,接触过多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古琴学习者:有音乐院校的主科生(包括附中、本科、硕士研究生)、选修生(包括多种专业的附中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生(音乐院教师、专业团体演奏员)、留学生(音乐学专业人士、西方乐器演奏者)、古琴艺术的爱好者(由9岁到60岁的多种年龄、多种职业)。正是这种情况,促使了我在教学方面的发展和成长,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于1985年前后写出了古琴实用教材稿(初级部分),并一直使用至今。2000年曾将原有程序加以调整,将指法及其运用的叙述加细并补充一些小曲作为练习,又附上简谱,以适应众多的、没有条件直接向老师学习的爱好者。本教程以第星
本书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十五”规划批立项课题)成果,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先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详细研究古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尤其研究古琴名曲的表现方法和演奏技巧,许多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
华夏艺术史的浩荡长河以其宽旷博大的情怀,将各种文化接容吸纳,汇流入潮,包孕出一个个以思想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为象征的时代。在这条华光灿灿的长河中,音乐艺术,尤其是器乐艺术,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随潮涌潮落,流韵溢彩。 中国琵琶艺术发展的漫漫历程,是一幅天光斑斓的、闪烁着文明进程之光的绚丽长卷。充满了文化之美,充满了历史之美,充满了人性之美,充满了大师巨匠们精神才情的创造,充满了人向自身肌体完成高难度演奏技巧的极限的挑战,充满了中华文明的风韵神髓、心慧智理和理性的扬弃精神,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动态的、开放的、有序的、具有无限活力和无限发展可能的美的历程。 作为本学科专业理论系统项目之一,本书探讨的内容涉及与中国琵琶演奏艺术相关的方面,包括基本动作与基本技术,技术
本书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十五”规划批立项课题)成果,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先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详细研究古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尤其研究古琴名曲的表现方法和演奏技巧,许多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