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巴兰钦在评论安·哈钦森·盖斯特此书的初版时说:“毫无疑问,它将对舞蹈界人士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的第四版,这是自1977年来首次对《拉班记谱法:动作分析与记录系统(第4版)》的全面修订。拉班记谱法初由动律奇才鲁道夫·拉班所创,随后经过六十多年在国际上应用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这是获得完全成功的人类动作记录体系,其影响之于舞蹈界堪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谱完善之于音乐界。拉班记谱法能够客观地记录肢体的角度、空间的路线、能量的流动,以及动作动力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区别。如今,它还能够准确记录大型舞蹈作品,供他人学习和再现。此外,该记谱法简单易学,儿童也能轻松掌握。安·哈钦森·盖斯特所著的《拉班记谱法》在领域内已经成为公认的教材,它可以指导舞蹈学生、人类学家和动作分析学家如何读懂和
本书从19世纪爵士的起源讲起,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按专题介绍了爵士乐的兴起、发展、传播、兴衰的过程,近距离观察了爵士与古典、流行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及爵士的风格、流派、重要人物及乐队、影响后世的作品及音乐厂牌的故事等。 书中按照时间轴,详细罗列了19世纪至今爵士乐的重要时间节点,包括作品创作、公开演唱会、专辑发行、关键人物事件等;同时列出了同时期的世界大纪事,记述了 背景下爵士乐的发展。 书中收录了近350幅图片,从专辑封面、厂牌标识、宣传海报、曲谱手稿到音乐家、乐手、演出现场的照片,搭配翔实的文字解说,将爵士的历史鲜活呈现。书后附有“音乐人”“音乐术语”“ 爵士音乐节 ”“ 聆听”“ 阅读”等知识拓展内容,可谓是所有音乐爱好者的完整资源宝库。
本书涵盖了从古代、近现代、当代的舞评文章;长短不一,视角多元,既有即时性舞评随笔,也有少量理论批评;学术期刊,大众媒体都会涉及(本辑不涉及新媒体)。一方面,这些文章的价值在于其所处文化语境的“时代性”“当下性”,我们所说的“言之有物”得益于这些舞评者的“洞察力”,其文字及时反映着作者所处时代和文化语境下,人和舞蹈之间的关系,比如何时何地何人因何为谁跳着怎样的舞蹈?舞评是舞评人对舞蹈的当下的主体阐释,不只有属于个体的“经验直观”,并有可能洞察到“本质直观”;所以,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又是 “时代”的。
《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是根据北京舞蹈学院06级现代舞编导班的群舞教学来结构的。主要分三个部分构成了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主要讲授理论层面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群舞编舞教学的历程以及一些理论和观点;第二部分主要讲授技法层面的,第二单元至第八单元全部都是群舞技术技法,从动机、舞句、舞段、层次、调度、画面到单双三人舞和群舞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讲授群舞小品创作层面的,第九单元中主要从群舞小品创作的选材、构思、结构、形象、步骤五个阶段讲解,另外,还附录了结构案例、群舞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三个内容。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每一单元中都有课堂练习,并给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指导、回课评价和课堂小结。《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希望多的人会通过群舞编舞技法教学去
本书以已经入选 非遗名录的云南地区壮族铜鼓舞蹈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包括古代铜鼓舞蹈的形态特征及文化属性,壮族铜鼓舞蹈的形态及使用习俗,壮族铜鼓舞蹈的文化生态三部分。研究从舞蹈的本体出发,将传承舞蹈文化的人、传承的地方社会结构、传承的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纳入到调查研究的范畴。在此基础上研究铜鼓舞蹈文化与地理、历史、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傅谨著的《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试图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描述中国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下卷纵论1949—2000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戏改”的波动,有“ ”的奇观,有新时期的多元景象。有传统的坚守与回归,有政治和艺术的博弈,有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有舞台形态的剧烈变化。这就是精彩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
她被称为伟大艺术家,被视为把解释性舞蹈提升为创造性艺术的先驱者,她把舞蹈从人为的技术性限制中解放出来,使舞蹈摆脱了对空洞与做作的动作技巧的依赖。 她曾撰有自传《我的一生》,被视为传记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但她写这部书时,听从了友人不要在传记中过多地谈论艺术之劝告,把有关舞蹈的理论部分,放到了自传之外。 这被特意挪到自传之外的理论文字汇为一册,就是这本《邓肯论舞蹈》,所以这部书被视为填补了她不同凡响的自传之空白,这些空白是因为她在写自传时听从他人劝告没有过多谈论自己的艺术而留下的…… 这不是一般的才能,而是真正的天才,……是至高无上的和完美无缺的艺术,著名艺术家罗丹在巴黎这样写道。 古典芭蕾舞之爱好者或反对者,现代舞之研究家或爱好者,现代主义之研究家或爱好者,美国文艺史
本书从德国专业音乐出版社朔特原版引进,为德国单簧管演奏家罗伯特·厄德于1998年编辑出版。《新编贝尔曼单簧管每日练习》是对单簧管经典练习曲《贝尔曼单簧管每日练习》(作品63号)的改编。贝尔曼是19世纪德国 的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其练习曲(作品63号)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但是时过境迁,本书编排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其以24个大小调音阶为基础(例如:自然大小调、旋律小调、和声小调)排列,每种类型里再按照调性依次排列,越来越不符合当代单簧管的教学习惯。于是,厄德于1998年对其练习曲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将其变为按照调性排列(C大调,a小调,G大调,e小调……),每个调里面依次安排各种类型,并增加了四度、六度等音程练习,以及纠正了原书中的部分讹误。我社特邀单簧管演奏家程之忠先生翻译推介此书,以
本书为姚宝瑄剧作精选集包括《立秋》、歌剧《张骞》等。姚宝瑄,男,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山西社科院文学所从事文化人类学、神话学、文学艺术评论等研究。曾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等重量、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篇。
《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自1997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舞者和舞蹈爱好者的欢迎和厚爱,北京和各省市的很多艺术院校舞蹈系把它作为舞蹈理论课程的教材。1998年10月获第十一届华东地区很好文艺图书二等奖。 据不接近的统计,此书自1997年4月出版,至2006年已重印10次,每次平均约增印3000-4000册之间,在舞蹈理论类的图书中是印数较多者之一,由此可见它是广大读者所需要的。2006年9月从美国访问归来的舞蹈史学家董锡玖告诉我们,她在美国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纽约市旁)看到了《舞蹈艺术概论》。由此也可见这本教材流传之广。这次对此书修订,是根据各类学科的基本教材一般七、八年都要修订一次的要求,应出版社之邀而进行的。近几年来,在我们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一些艺术院校舞蹈系和舞蹈大专班讲课的过程中,根据
《管乐队标准化热身训练教程》共15册,分为 期13册: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谱号)、大号、低音单簧管,打击乐与总谱第二期出版。
长安是唐代都城,也是唐代文物 为集中的地区,在 西安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唐代墓葬、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在很多文物资料中含有乐舞图像,这些乐舞图像是乐舞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之典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绘画艺术和乐舞艺术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极重要之实物资料,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系统化地整理和研究。有鉴于此,贾嫚编著的《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以唐代长安遗存的乐舞图像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按照年代编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揭示唐代乐舞所包含的自然意义、传统意义和象征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00年,重庆大学邀请孙颖老师为该校组建舞蹈系。形势要求必须从创作实践立即转向教学实践。将理论研究、创作实践、教学实践体系化。因此,有了 次同仁聚会式的教材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也就是在2000年暑期在重庆市舞蹈学校,由吴俊老师免费提供食宿、教室、器材,参与的人包括重庆大学赵倩;重庆市舞蹈学校吴俊老师和该校冉义、蔡文婷,天津的王堃老师;北京舞蹈学院的我和邓文英、郑璐、何滔、朱兮、苏雪冰等。大家都是自愿自费聚集到重庆进行这次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的。到2001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招生开办汉唐古典舞专业,参与这个事业的人日益扩大。并利用寒暑假连续进行了多次研究、梳理、归纳、规范教材的教研活动。同时也形成了以北舞、重大、天津音乐学院为教学实践基地的一体化格局。
《管乐队标准化热身训练教程》共15册,分为 期13册: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谱号)、大号、低音单簧管,打击乐与总谱第二期出版。
迁徙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一大主题。舞蹈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迁徙舞是一部结构完整、叙事详尽、蕴涵深刻的苗族舞蹈史诗,直接记录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并通过对“迁徙舞”的美学分析,具体揭示了贵州苗族舞蹈作为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活化石”而具有的深厚的美学价值。本书后对全球化语境中贵州苗族舞蹈的和谐传承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舞步上的史诗》谢丹华著。
《管乐队标准化热身训练教程》共15册,分为 期13册: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谱号)、大号、低音单簧管,打击乐与总谱第二期出版。
《管乐队标准化热身训练教程》共15册,分为 期13册: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谱号)、大号、低音单簧管,打击乐与总谱第二期出版。
本书对世界范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切凯蒂、维斯特里、吕利、诺维尔、邓肯等43位重要舞蹈家进行介绍,对他们的作品和舞蹈思想进行分析讲解。这些舞蹈家在专业领域上涉及西方芭蕾舞、西方现代舞、中国古代舞蹈、中国近现代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通过本书可以了解他们的舞蹈作品、舞蹈思想、生平事迹及其对世界舞蹈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这对于理解当下的舞蹈现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书的出版对于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学以及非专业舞蹈普及教育都有一定的意义,本书稿既可作为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 西方芭蕾史 西方现代舞赏析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等课程的参考阅读资料,也适合舞蹈专业院校学生、舞蹈爱好者阅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