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手记》共14章,另外还有前言附录参考书目后记。该书详细描述了田露老师在数十年的舞蹈创作中的心得与体会,正文中还有对参与表演田露老师创作的舞蹈作品的演员的访谈录。整本书围绕着舞蹈编导创作中的要素,如审美、原风格与再风格、形象、符号及符号的意义、意象、形式意味、音乐等展开,详细阐述了如何在现代舞蹈编导创作中融入传统舞蹈的元素,并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中国舞蹈美学精讲》共4章,另外还有导论结论。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舞蹈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历程,引用的文献极其丰富,遍及经史子集,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深入探讨了中国舞蹈美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舞蹈美学是舞蹈美的规律以及社会审美意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立足于哲学、艺术学、文化学、历史学从理论上对舞蹈美进行研究总结的理论形态。该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舞蹈美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传统的舞蹈审美意识和美学范畴,以及不同时期舞蹈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本书稿为*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作为*部系统研究中国舞蹈批评历史和现状的专著,为了对舞蹈批评展开全面深入的系统性研究,本书稿先开启的就是进行 中国舞蹈批评 的梳理、分析和评价。内容包括 绪论 正文 (九个章节)和 结语 等三个部分。在写作上,体现为 史论评 的充分整合。 史 表明力求 建构 起原初的中国舞蹈批评史实语境; 论 基于 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这一认知,以此进行中国舞蹈批评模式的方法论探讨; 评 则显示出作者 国际视野,立足本土 的写作态度,对中国舞蹈批评史上的各类文本、事象进行分析、阐释和评价,即对 舞蹈批评的批评 ,从而得出对中国舞蹈批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启迪意义的结论。
芭蕾教学体系的教学法研究和教材开发,一直是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所重视的实践研究领域,性格舞蹈课程更是芭蕾教学体系最有特色的课程之一。值得关注的是,性格舞蹈相对与古典芭蕾基训的普及程度,其独特的训练价值与丰富的教育内涵,则有待于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分享。自《芭蕾性格舞蹈教材教学法》2017年出版以来,作者并未停止性格舞蹈训练教材的研究脚步,在8年后的今天,正值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时,杨越教授带领教学团队把新开发的教学教材成果补充到《芭蕾性格舞蹈教材教学法》的修订版中进行再版发行,以此作为北京舞蹈学院70年诞辰的献礼。
本书是1960年北京舞蹈学校中国古典舞教研组集体编著。作为中国古典舞人口中传说的 大绿本 ,它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通过这本书,当今的中国古典舞人不仅可以看到前辈总结的训练体系,而且可以感受到他们严谨的治学理念。全书分为五章,分别是腿的基本训练、腰的基本训练、技巧动作的训练、手臂的训练,以及步法的训练。
内容提要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研究》一书为北京舞蹈学院校庆七十周年系列丛书之一,也是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 中国传统舞蹈文化 课程建设教材。本书共七章,第一章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概念 通过对舞蹈、传统概念的分析,导出何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舞蹈;第二章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特征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不同于 专业的 职业性 剧场化 学院派 舞蹈类型的 一般性 和 差异性 特征挖掘出来;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类型 主要是对已有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类型划分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其如此划分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完善已有类型划分的建议和思考;第四章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时间 主要是对构成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核心要素 时间 展开分析,提出除了舞蹈展演的自然时间外,社会时间也是
《从身体到态度》收录了30多篇张云峰与众多青年舞蹈专家、舞蹈演员的访谈录,其中涉及了舞蹈艺术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舞蹈编导的深入探讨,以作品为基础,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概括出了一套张云峰式的舞蹈创作范式,也就是先从身体到态度对舞蹈的内在进行前理解,再根据情感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最终创作属于舞者自己的艺术成果。本书涉及学科方法论,舞蹈美学,舞蹈教育,舞蹈实践等,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学习资料。
本教材整理和总结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传统、典型组合的创作年代、创作者及创作源流等,处处透露着中国民间舞专业从无到有的步步历程和无数先辈、见证者的心血,是一本内容丰富、翔实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补充了后辈教师、学生对组合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文化内涵的了解。具体包括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五个民族以及山东、东北、安徽、云南、新疆、内蒙古、西藏、延边八个地区的民间舞蹈教材体系。
本教材整理和总结了北京舞蹈学院长达40余年的中国古典舞袖舞教学实践,按照袖舞的教学程序,将训练内容具体化分为 单一技法 常用动作 短句训练 组合训练 四大部分,并配有袖舞音乐伴奏的曲谱,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袖舞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发展脉络,是一本内容丰富、翔实的中国古典舞教材。
中国古典舞扇舞研究是一本从扇舞宏观角度入手,结合微观教材而编著的应用性书目。《中国古典舞扇舞研究》从扇舞历史、扇舞文化、扇舞艺术、扇舞审美、扇舞教材等多层面、多维度解析中国古典舞扇舞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层面,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具性、全面性的书籍。
本书将对不同年代、代际、身份的中国舞评作者的名篇或优秀文章进行筛选,涵盖了从古代、近现代、当代的舞评文章;长短不一,视角多元,既有即时性舞评随笔,也有少量理论批评;学术期刊,大众媒体都会涉及(本辑不涉及新媒体)。配以 编者按 的简单点评文字,供读者参考学习。他们中有诗人、舞者,也有作家、理论家等(限于篇幅,本辑选从汉唐文人、诗人到中国当代50后[1960年前出生]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说, 优秀文章选读 就是 舞蹈批评教程 的最佳选择之一。本书大体上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中国舞蹈批评的风貌。
该书出版于1962年,由芭蕾舞教研室集体讨论并由曲皓、尹佩芳二位老师执笔撰写而成。其在各位老师对多年来学习心得与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动作发展顺序及联系的分析,提炼出芭蕾教学中一般性循序渐进的规律,明确了中专芭蕾舞教学的教学任务、教学大纲。该教材为芭蕾教师科学系统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为今后的教学研究起到奠定与依据作用,对芭蕾舞的教学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是 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 之一,由张海君主编,汇聚国内演艺界资深人士和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课题组青年才俊共同编写。全书共分七个章节,从剧院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到剧院发展历程和现状,从剧院发展存在的问题到剧院运营管理的主要模式,以及剧院管理运营成功案例分析和剧院运营管理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聚焦剧院与城市的关系,分析剧院历史沿革、生存发展等剧院运营必须面对的课题,是当代演艺界和剧院管理从业者的参考书。
《剑舞流韵 中国古典舞剑舞教材》是目前国内关于剑舞训练的系统性教材,张军教授将中国古典舞剑舞多年的教学与表演实践加以梳理并提升至理论层面。对中国古典舞剑舞的产生背景与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将单一技法训练、短句训练和组合训练的教材内容配合动作图片予以详述,并附有组合视频、剑舞伴奏乐谱,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适合于中国古典舞剑舞教育者、表演者和爱好者的优秀教材。
《藏族舞蹈大系教材 卓》是以青藏高原藏族传统舞蹈卓为切入点,从卓的起源、卓在藏*的发展演变、卓的种类和传承现状、卓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解读其文化成因、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研究当代卓的传承变异及相关问题。 《藏族舞蹈大系教材 卓》是以笔者17年间对五大藏*卓舞蹈文化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与综合,实践及应用,完成的文字教材编写与视频教材编创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本教材选取了云南迪庆地区和青海玉树地区*代表性的卓、卓钦、曲卓,并就其中的央卓、宗卓、堆卓、斯卓、卓通、霞卓、卓草、彰卓、扎西卓、枯卓、帕卓、孟卓、恩卓、果卓等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民族性、宗教性、艺术性等方面分析整理卓文化,通过救性挖掘 艺人短句 ,并收集、选择、提炼与加工 传统组合 ,进而探索出教材从 基础训练和综合表演
《上海市舞蹈学校校本教材系列丛书: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课例(中专女班)(四年级至六年级)》为上海舞蹈学校校本教材系列丛书之一,以突出中专女班基本功训练课中的软度训练、能力训练、轴心训练等技术训练为主,通过课堂教授与实践,在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上海市舞蹈学校校本教材系列丛书: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课例(中专女班)(四年级至六年级)》配有动作示范的二维码视频,是中国古典舞中专女班教学教材。
世界传统舞蹈文化 是基于民族舞蹈学或舞蹈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本书选取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欧洲(西欧、东欧),美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共五大洲11个区域19个国家的64种舞蹈进行介绍。带领读者从世界各地民族舞蹈中了解丰富多样的舞蹈理论与舞蹈文化知识,以世界舞蹈发展全局性的眼光看世界,参与世界舞蹈理论与知识建构,并在历史与世界舞蹈的经验、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身体经验、新的舞蹈文化。
本书是我国著名舞蹈编导王玫在北京舞蹈学院数年教学和实践后的成果。全书一共分六部分,从舞蹈编创的选材和立意、具体作品的分析,以及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回课作业的评价等,详细地介绍并强调了选材和立意的重要性,并将舞蹈编创中几种不同题材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和讲解,指出了舞蹈教育界需要设立专门舞蹈编创之选材和立意课程的必要性,对于舞蹈界后备力量的培养,以及舞蹈编导的教学和实践都能够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沉淀了千余年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 壁画上的博物馆 ,其中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乐舞艺术。敦煌舞之所以有如此独特的魅力,在于它融汇了古代世界多元文明,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走进千年中华文化艺术发展长廊,我们看到敦煌舞就是用肢体临摹,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艺术 复活 ,是一种对石窟壁画乐舞艺术高度的凝练、创作。本书结合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法,以石窟壁画的乐舞艺术原型为基础,经过深度的考究提炼,身体力行去揣摩敦煌乐舞中极具魅力的舞姿造型,将其重新 复活 于舞台之上,这为中华民族乐舞艺术的传承创新增添了新的内涵。
《舞蹈创作心理学》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作者在大量舞蹈实践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舞蹈艺术进行学理性的研究。1988年《舞蹈创作心理学》专著的出版,从而确立了它在中国当代舞蹈思想史上的地位。
2022年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学系(原舞蹈系)建系40周年,国内舞蹈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从1982年正式起步,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历程,为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与舞蹈研究所以系列学术论坛的形式予以庆祝,《舞蹈学 第四辑:特辑》一书是该系列论坛上学者论文的结集,分为舞蹈学术研究在中国、舞蹈学术研究的海外发展和当代趋势、舞蹈学术研究的跨学科视角、中国舞蹈史学的现实与未来、戏曲史与舞蹈史的交叉探索、舞蹈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海外高校舞蹈学术研究型和专业实践型硕博士研究生培养观察、 舞动无界 项目的本土价值等八个议题,业内外、海内外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探讨舞蹈学术型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以及舞蹈学科的建设。
古雪夫!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舞界人士而言,可谓如雷贯耳!他是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57 年至1960年间,在北京舞蹈学校第二届舞蹈编导班执教的苏联专家,不仅为我们复排了《天鹅湖》《海侠》《吉赛尔》这3部欧美经典芭蕾舞剧,更指导我们成功创作了中国经典民族舞剧《鱼美人》,进而成为新中国芭蕾,乃至整个舞蹈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这部文集是中俄双方携手同心的硕果:上编 接续中俄舞蹈界的传统友谊 收录了双方为取得汉译版权撰写的 9 封信件、公函及2份工作报告;中编 来自中国的缅怀与感恩 摘录了10位前辈的回忆文章,记录了4位译者的切身感受,并提供了他们的简介和中西文里关于古雪夫的文章目录;下编 来自俄罗斯的挚爱与追思 ,则是对《芭蕾骑士 彼得 古雪夫纪念文集(1904 1987)》的忠实翻译,其中包括古雪夫的女儿对父亲的深情
本书作者深入有关芭蕾院校和舞团,仔细查阅历史档案和报纸、杂志资料,走访有关当事人(领导成员、编导、教师和演员等),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然后以剧带史,围绕一些优秀的舞剧,评述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芭蕾的四个时期 萌芽时期(清末 1953)、起步时期(1954 1965)、非常时期(1966 1976)和繁荣时期(1977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