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数十年的舞蹈创作中的心得与体会,正文中还有对参与表演作者创作的舞蹈作品的演员的访谈录。另外这本书前面有舞蹈剧照的彩页,增加了整本书的可阅读性和趣味性。整本书围绕着舞蹈编导创作中的要素,如审美、原风格与再风格、形象、符号及符号的意义、意象、形式意味、音乐等展开,详细阐述了如何在现代舞蹈编导创作中融入传统舞蹈的元素,并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即兴”一直以来都是舞蹈和戏剧的一部分,琳恩?安妮?布洛姆、L?塔林?卓别林所著的《动作的瞬间(舞蹈即兴)》讲述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即兴以及为什么做即兴的基础信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意义。书中探讨了动作作为媒介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即兴创作的全新想法以及改变现有的手段。书中不仅给初学者答疑解惑,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供了一份如何成功引导即兴的清单。如果没有这些例子,光有想法是毫无意义的。本书的最后包含了超过两百个即兴的建议和想法。 本书适用于对即兴或者对普遍创作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同时也为那些对抽象、审美、舞蹈理论等感兴趣的读者而写。
《新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人物研究丛书·舞蹈文化求索六十年:罗雄岩文集》分为:“民舞散论”、“学术交流”、“舞思短评”、“舞文摘译”与“学诗小辑”五个部分,因不是按发表时序编排的,所以有些早期发表的文章却编排在后面,文字显得浅显。从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可以了解我在学习与实践中成长的历程。舞文摘译部分主要是“现代舞”的内容,由于对此项研究比较肤浅,所以在记述、舞蹈家的人名及其作品的名称用字,会有不够确切之处。
本书是研究生 课程《中国舞蹈美学》的配套教材。该教材立足于舞蹈本体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四个单元及导论、结论为教材结构,运用美学方法论,较为深入、细致、全面地研究、总结并阐释了中国舞蹈的美学范畴、审美范式、美学思想及美学追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舞蹈美学的基本框架和体系,使其能在应有的艺术高度和学术深度上掌握中国舞蹈美学的基本原理。
“世界传统舞蹈文化”是基于民族舞蹈学或舞蹈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本书选取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欧洲(西欧、东欧),美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共五大洲11个区域19个 的64种舞蹈进行介绍。带领读者从世界各地民族舞蹈中了解丰富多样的舞蹈理论与舞蹈文化知识,以世界舞蹈发展全局性的眼光看世界,参与世界舞蹈理论与知识建构,并在历史与世界舞蹈的经验、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身体经验、新的舞蹈文化。
《新舞蹈艺术概论》共9章,论述了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舞蹈基本知识;中国舞蹈发展史纲;介绍了人体运动艺术美的规律和现代舞蹈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等。体现了吴晓邦的舞蹈艺术观和美学思想,是吴晓邦多年从事舞蹈艺术实践的总结。《我的舞蹈艺术生涯》共8章,以自传体形式,回顾了吴晓邦从事新舞蹈艺术的经历和生活道路,着重写了1929~1960年30余年间他学习舞蹈和创作、演出、教学、研究等活动。书中附有多幅图片。在这本书里,吴晓邦以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情。
本书涵盖了从古代、近现代、当代的舞评文章;长短不一,视角多元,既有即时性舞评随笔,也有少量理论批评;学术期刊,大众媒体都会涉及(本辑不涉及新媒体)。一方面,这些文章的价值在于其所处文化语境的“时代性”“当下性”,我们所说的“言之有物”得益于这些舞评者的“洞察力”,其文字及时反映着作者所处时代和文化语境下,人和舞蹈之间的关系,比如何时何地何人因何为谁跳着怎样的舞蹈?舞评是舞评人对舞蹈的当下的主体阐释,不只有属于个体的“经验直观”,并有可能洞察到“本质直观”;所以,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又是 “时代”的。
2003年岁末,为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00周年,编辑出版了《程砚秋戏剧文集》。《文集》共辑录砚秋先生论述中外戏剧艺术的文献99篇及3篇附录,其中多数是首次公之于世的。今由华艺出版社再版,增加了砚秋先生1957年发表的《我的学艺经过》,并在文献《谈窦娥》后增附了砚秋先生的《窦娥冤》演出本,这是他去世前一个月亲笔修订的。 砚秋先生是有深刻思想的学者型艺术大师,他在戏剧艺术理论上的贡献同他在戏剧艺术表演上的贡献一样,都异常卓越。正如李玉茹师姐所说:“京剧前辈很少有人像程先生这样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资料,我们必须好好地利用”这批极其宝贵的理论遗产,“在今天一片‘创意’的时尚中,探讨程派艺术,尤其是掰开揉碎地分析程的‘传承’,将有益于当今京剧的发展。”(《李玉茹谈戏说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本书收录了30多篇张云峰与众多青年舞蹈专家、舞蹈演员的访谈录,其中涉及了舞蹈艺术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舞蹈编导的深入探讨,以作品为基础,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概括出了一套张云峰式的舞蹈创作范式,也就是先从身体到态度对舞蹈的内在进行前理解,再根据情感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 终创作属于舞者自己的艺术成果。本书涉及学科方法论,舞蹈美学,舞蹈教育,舞蹈实践等,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学习资料。
关于哈罗德·品特,“品特式”(Pinteresque)已经成为一种引起全世界戏剧理论家广泛关注的戏剧风格。类似于哈罗德·品特戏剧或具有品特戏剧特征的即为“品特式”。要研究一种戏剧风格或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对其采用的艺术创造手段的分析。本文认为,对具有“叙事”特征的艺术手段的大量采用,是造就“品特式”风格的重要原因。
本书为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该书是从事舞台美术30余年的任冬生的舞台设计笔记。本书首先讨论了舞台空间创作、舞台设计师概念、舞台视觉设计过程以及科技催生下的舞台视觉之个人见解。随后,结合实际作品从传承与再现、重塑与解构、光影与表达、融合与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个人艺术创作中意向与空间的表达以及如何实现舞台视觉的呈现和延展。
“即兴”一直以来都是舞蹈和戏剧的一部分,琳恩·安妮·布洛姆、L·塔林·卓别林所著的《动作的瞬间(舞蹈即兴)》讲述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即兴以及为什么做即兴的基础信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意义。书中探讨了动作作为媒介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即兴创作的全新想法以及改变现有的手段。书中不仅给初学者答疑解惑,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供了一份如何成功引导即兴的清单。如果没有这些例子,光有想法是毫无意义的。本书的 包含了超过两百个即兴的建议和想法。 本书适用于对即兴或者对普遍创作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同时也为那些对抽象、审美、舞蹈理论等感兴趣的读者而写。
《彭松文集》收录了众多舞蹈家彭松关于艺术的论述文章,其中涉及了舞蹈艺术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舞蹈审美和舞蹈史的深入探讨,以作品为基础,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概括出了一套彭松式的舞蹈研究范式。该书尤其收录了彭作对中国古代舞蹈的研究,特别是秦汉以及魏晋时期舞蹈艺术的发生、发展、传播和记录,并收录了舞蹈界对彭松的研究文献。其中的亮点还包括作者在川西的田野调查、采风心得。本书涉及舞蹈美学,舞蹈教育,舞蹈实践等,是舞蹈理论集大成者,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以及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