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为作者濮波对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和上海剧场风景的亲身经历观察记。 在 化时代,选择这具有代表性的三地剧场风景,具有管窥 化时代世界剧场风景之全景的典型意义。特别是对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两大世界演剧中心的生态,本书进行了尽可能客观而细致的观察记录。书中涉及到的上演剧场风景,多是外国剧作在上海的演出个案,也是对当下上海剧场中多有涉及引进、搬演、改编世界名剧,以吸引那些具有 化视野和跨文化需求的观众(当然亦有利用戏剧资源服务商业环境)的所谓海派文艺观在戏剧演出和教育实践上的反映。 本书文字诙谐、生动、朴实,使读者尽可能还原作者直接体验到的戏剧世界。
乔治·巴兰钦在评论安·哈钦森·盖斯特此书的初版时说:“毫无疑问,它将对舞蹈界人士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的第四版,这是自1977年来首次对《拉班记谱法:动作分析与记录系统(第4版)》的全面修订。拉班记谱法初由动律奇才鲁道夫·拉班所创,随后经过六十多年在国际上应用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这是获得完全成功的人类动作记录体系,其影响之于舞蹈界堪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谱完善之于音乐界。拉班记谱法能够客观地记录肢体的角度、空间的路线、能量的流动,以及动作动力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区别。如今,它还能够准确记录大型舞蹈作品,供他人学习和再现。此外,该记谱法简单易学,儿童也能轻松掌握。安·哈钦森·盖斯特所著的《拉班记谱法》在领域内已经成为公认的教材,它可以指导舞蹈学生、人类学家和动作分析学家如何读懂和
本书涵盖了从古代、近现代、当代的舞评文章;长短不一,视角多元,既有即时性舞评随笔,也有少量理论批评;学术期刊,大众媒体都会涉及(本辑不涉及新媒体)。一方面,这些文章的价值在于其所处文化语境的“时代性”“当下性”,我们所说的“言之有物”得益于这些舞评者的“洞察力”,其文字及时反映着作者所处时代和文化语境下,人和舞蹈之间的关系,比如何时何地何人因何为谁跳着怎样的舞蹈?舞评是舞评人对舞蹈的当下的主体阐释,不只有属于个体的“经验直观”,并有可能洞察到“本质直观”;所以,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又是 “时代”的。
牡丹一向以她的雍容华贵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众多大师笔中的名花。本书中,著名画家李丽平教授以鲜艳的牡丹花实物为例,细致地介绍了牡丹花花瓣、花蕊、花叶等主要部位的特征以及平常的观察与写生;采用逐步分解法,讲解了每个部位、细小特征的画法,强调了调色的方法,着色的技巧。
本书内容涉及:西方舞蹈文化的艺术启蒙与社会热捧、传统舞蹈文化的精益求精与现代改良、都市舞蹈文化的平民思想与民主意识、革命舞蹈文化的民间情结与现代转型、民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特点与历史意义。
《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是根据北京舞蹈学院06级现代舞编导班的群舞教学来结构的。主要分三个部分构成了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主要讲授理论层面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群舞编舞教学的历程以及一些理论和观点;第二部分主要讲授技法层面的,第二单元至第八单元全部都是群舞技术技法,从动机、舞句、舞段、层次、调度、画面到单双三人舞和群舞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讲授群舞小品创作层面的,第九单元中主要从群舞小品创作的选材、构思、结构、形象、步骤五个阶段讲解,另外,还附录了结构案例、群舞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三个内容。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每一单元中都有课堂练习,并给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指导、回课评价和课堂小结。《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希望多的人会通过群舞编舞技法教学去
本书以已经入选 非遗名录的云南地区壮族铜鼓舞蹈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包括古代铜鼓舞蹈的形态特征及文化属性,壮族铜鼓舞蹈的形态及使用习俗,壮族铜鼓舞蹈的文化生态三部分。研究从舞蹈的本体出发,将传承舞蹈文化的人、传承的地方社会结构、传承的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纳入到调查研究的范畴。在此基础上研究铜鼓舞蹈文化与地理、历史、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大家翰墨·陈子庄国画精品(花鸟卷)》,变化丰富。近年来陈子庄的作品备受关注,学术界收藏界对他的作品评价甚高。本画册选编了陈子庄的国画精品几十余幅花鸟作品,以满足广大读者需求。本画册以印刷效果出版。
张谦编著的《中老年学手风琴(简谱曲集老年大学专用教材)》为一部手风琴的演奏教程,包括了由浅入深的手风琴各种技巧训练和与之相配的大量练习曲、乐曲、独奏曲和重奏曲。书稿附有二维码教学视频,因书稿定位中老年读者群,书稿字号偏大,排版较为宽松,是广大中老年手风琴爱好者学琴的优质教程。
傅谨著的《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试图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描述中国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下卷纵论1949—2000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戏改”的波动,有“ ”的奇观,有新时期的多元景象。有传统的坚守与回归,有政治和艺术的博弈,有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有舞台形态的剧烈变化。这就是精彩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
表演、导演、编剧以及剧场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意义非凡,它们的发展构成并丰富了戏剧的历史。本书探讨了从在狄俄尼索斯神坛周围所唱的赞美诗中描述的古老戏剧的起源,到当今各种迷人的戏剧形式。作者菲利斯哈特诺是《牛津戏剧大辞典》的主编,这部著作是其有关戏剧历史的权威著作。他关注戏剧发展的趋势,包括表演艺术、混合媒体工作台、多元文化的戏剧、女权主义与戏剧的关系、舞蹈戏剧和民族戏剧。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其中包含了丰富详尽的图片以及*的参考资料。
常任侠著的《中国舞蹈史话(精)》由二十四篇文章构成,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作了细致的梳理。作品以时间为主线,从原始古代以至近代,每一时代专文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着重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突出了舞蹈发展的时间性,并从舞蹈美学的物质基础、本质灵魂、表演手法等方面论述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质。
本书从德国专业音乐出版社朔特原版引进,为德国单簧管演奏家罗伯特·厄德于1998年编辑出版。《新编贝尔曼单簧管每日练习》是对单簧管经典练习曲《贝尔曼单簧管每日练习》(作品63号)的改编。贝尔曼是19世纪德国 的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其练习曲(作品63号)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但是时过境迁,本书编排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其以24个大小调音阶为基础(例如:自然大小调、旋律小调、和声小调)排列,每种类型里再按照调性依次排列,越来越不符合当代单簧管的教学习惯。于是,厄德于1998年对其练习曲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将其变为按照调性排列(C大调,a小调,G大调,e小调……),每个调里面依次安排各种类型,并增加了四度、六度等音程练习,以及纠正了原书中的部分讹误。我社特邀单簧管演奏家程之忠先生翻译推介此书,以
本书为姚宝瑄剧作精选集包括《立秋》、歌剧《张骞》等。姚宝瑄,男,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山西社科院文学所从事文化人类学、神话学、文学艺术评论等研究。曾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等重量、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篇。
《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自1997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舞者和舞蹈爱好者的欢迎和厚爱,北京和各省市的很多艺术院校舞蹈系把它作为舞蹈理论课程的教材。1998年10月获第十一届华东地区很好文艺图书二等奖。 据不接近的统计,此书自1997年4月出版,至2006年已重印10次,每次平均约增印3000-4000册之间,在舞蹈理论类的图书中是印数较多者之一,由此可见它是广大读者所需要的。2006年9月从美国访问归来的舞蹈史学家董锡玖告诉我们,她在美国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纽约市旁)看到了《舞蹈艺术概论》。由此也可见这本教材流传之广。这次对此书修订,是根据各类学科的基本教材一般七、八年都要修订一次的要求,应出版社之邀而进行的。近几年来,在我们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一些艺术院校舞蹈系和舞蹈大专班讲课的过程中,根据
《管乐队标准化热身训练教程》共15册,分为 期13册: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谱号)、大号、低音单簧管,打击乐与总谱第二期出版。
本书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舞蹈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稿是一部有关舞蹈理论方面的专著。全书分别从舞蹈的发展历程、国内外舞蹈的比较、我国现阶段舞蹈的现状、重要的舞蹈理论等方面对舞蹈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长安是唐代都城,也是唐代文物 为集中的地区,在 西安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唐代墓葬、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在很多文物资料中含有乐舞图像,这些乐舞图像是乐舞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之典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绘画艺术和乐舞艺术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极重要之实物资料,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系统化地整理和研究。有鉴于此,贾嫚编著的《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以唐代长安遗存的乐舞图像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按照年代编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揭示唐代乐舞所包含的自然意义、传统意义和象征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新中国舞蹈事典》是一部以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发生的舞蹈事件为编撰对象的工具书。本书的体例是以年、月为序,并将各项舞蹈事业分类进行编撰,内容涵盖中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各大部委、各军医等级以上的各类舞蹈事件;对外交流舞蹈事件的收录以代表或具有国际水平为准则;对每个独立舞蹈事件的撰写,力求客观、准确、周详的同时根据其事件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分配详略不等的篇幅。全书基本上体现出视野宽广、信息丰富、重点突出、记录周详的特点,为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舞蹈和当代中国文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