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布列松》全面回顾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毕生成果。这本汇集了布列松经典摄影作品的画册已然成为摄影这一媒介的象征,这些来自布列松一生各个时期的作品,其中相当数量的摄影作品、素描、画作以及底片此前从未被公开发表。卡蒂埃-布列松儿时的一些个人收藏、他的家庭,以及玛格南图片社的创立过程也作为《珍藏布列松》的亮点,向读者一一展示。卡蒂埃-布列松看到的世界与他心中的幻想、他对世间万物的细腻感悟、精准的判断和捕捉成就了他所构造的卓尔不群的影像世界。这本摄影大师的作品集是为每一位因摄影而着迷的人而著,确切地说,是为每一位被这世界中的人、景和事物深深吸引的人而著。书中包含600余张图片。
乐谱是了解音乐演变过程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但迄今为止在我国尚没有发现比《世宗实录》和《世祖实录》更为古老的乐谱。因此,增补前的音乐史在叙述高丽时代之前的音乐历史时,只能以文献叙述为主;叙述朝鲜时代以后的音乐历史时,则以文献为背景,把乐谱作为了研究的重点。 《韩国音乐史》(1976)的撰写可谓困难重重,经过长期搜集整理的珍贵资料在“6.25”战乱中不幸毁于一炬,于是将《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等正史和《慵斋丛话》等野史中有关音乐的记录重新抄录到卡片上又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而古乐谱解读、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更是繁杂不堪。可以说,这本书倾注了我毕生的心血和努力。
本书系北京舞蹈学院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之一。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进宴仪轨》本由朝鲜李朝轨议厅于1901年刻印本。书中记录了大量的乐舞节目,为今天的古代乐舞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朝鲜李朝宝历帝光武四年撰修的《进宴仪轨》,其内容与《进馔仪轨》大同小异,外进宴呈才有十八个节目,内进宴呈才有二十四个节目。该书版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唐代乐舞作为我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中一颗璀璨的文艺瑰宝。 本书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了唐代乐舞发展脉络、唐代乐舞机构设置、唐代乐舞使用的乐器、唐代宫廷乐舞及唐代其他乐舞、唐代乐舞的海外流传等,全景式再现了唐代乐舞艺术的璀璨。 这是目前我国对唐乐舞进行 研究的著作,填补了我国唐代乐舞全貌研究出版的空白,同时也是对唐代文化艺术和古丝绸之路文化进行的推广,对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 文化遗产,促进“一带一路”沿线 甚至 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规划教材》分上、中、下三编,分别介绍了古代音乐、近代音乐、当代音乐的创作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与理论、创作特点、代表性的音乐家及代表作欣赏等内容。书中运用大量插图与歌谱,图文并茂,文字部分数据论述充分。对中国音乐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由葛树蓉,吴世平编著
《水草舞》主旋律基本动机只有4小节,而小节旋律升F和B两个音,第二小节却左、右双手如数重复小节。而这一个基本动机(立意),在主旋律开始到主部结束前共22小节中,总共重复了9遍。B大调4小节旋律以模进转调到G大调;作曲家把主旋律第三小节十六分音符的材料,到第19小节后,又以模进的方式持续不停地重复6次(6小节),营造了“水草”飘逸摇曳的游离形象;后结束句,旋律再次重复而调性却有所不同(大转小)。连前奏开门见山的“水草”飘摇流动之声,也只是简单的F与降E两个音的反复重复与模进。这一连串的重复、模进手法,都达到作曲家预设的艺术效果。怪不得听众都听进去了,记住了,而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旋律音调虽然简单、简明,手法技巧也简洁、明了,但使用了钢琴的好音区、好调性;和声织体搭配得当,声音效果好,“言简意
本书收集了1200幅作品,分成古代、近代、现代三卷。全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极少量的编选了人们较为熟悉常见的一些大师的典型作品,绝大部分作品在我国是面世。
《丝绸之路音乐舞蹈大系》是一部汇集了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各个 、地区和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的著作。该著分上、下编,共15章,详细介绍了包括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代西域,以及当代阿拉伯、西亚、南亚、中亚地区,还有中国七个少数民族,其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内涵、形式、表演实践以及理论和图像等历史文献资料。对我国研究丝绸之路音乐舞蹈文化、丰富我国音乐教学内容、促进中外音乐交流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展示了民国时期书法的状况和艺术发展的规律。
本书展示了民国时期书法的状况和艺术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