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史料和实物分析视角,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理论层面阐释上海黄杨木雕的产生、发展、现状和抢救性记录与数字化保护,并对上海黄杨木雕的田野文献、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作品、代表性传承人口述记录、抢救性自建数据库等珍贵资料,按照体系进行了整合梳理,不仅探索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广大读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种动态的、“活的”上海黄杨木雕文化资源展示平台,实现对该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的 性保存和抢救性记录;还对丰富、传承上海非遗品类,增强文化认同感、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历史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艺
具象雕塑的造型特征和语言方式在20世纪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具象雕塑》从当代雕塑对于“真实”的呈现、与现场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平面和图像的巨大影响,以及“材料意识”的重新认识几个方面,探讨了当代雕塑的特征。着重分析了当代具象雕塑在材料观念更新、语言方式突破、自身形态界定等诸多方面的转型,其中不乏生动敏锐的艺术感悟、对中国雕塑的批判和思考。《新具象雕塑》丰富的作品介绍和阐释,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当代具象雕塑的基本面貌。
在《雕塑的语言》中,雕塑家威廉·塔站在艺术创作者的视角,以雕塑家专享的体验,通过批评家般清晰的文字,讲述了一场从罗丹开始悄然发生的,几乎与雕塑本身等同重要的艺术运动——这场运动重塑并赋予雕塑全新的意义
《“非遗”选萃中国民间博物馆:临安市昌化鸡血石博物馆》内容以临安市昌化鸡血石博物馆为基础,详细介绍昌化鸡血石的开发利用、创作设计、雕刻加工和艺术特色,在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石文化进行探索。
《玉石雕刻(新1版)/新视域·中国高等院校珠宝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包含了玉石雕刻的各个重要领域,以传统的玉器作坊工作习惯为主轴,导入了一些现代的技法和工具,并和现代首饰设计加工工艺结合,给广大珠宝首饰爱好者开通一扇通往玉石雕刻的大门。《玉石雕刻(新1版)/新视域·中国高等院校珠宝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是一本实用性、指导性强,源于传承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琢玉教本。喜欢玉雕手工艺的爱好者和广大珠宝首饰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本工具书,充分发挥个人动手能力以及设计创作能力,拓展大家在玉石雕刻方面的发展空间。
本书由北京市文物局副研究馆员高小龙,中国工艺美术师、象牙雕刻不错技师郑士儒合著。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象牙雕刻艺术发展的历史、技法、艺术特点,象牙雕刻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象牙平刻艺术,象牙工艺品的收藏鉴赏等知识。本书在写作中得到了保利艺术博物馆蒋迎春先生,象牙雕刻大师孙森、陈吉品、柴慈继、李春珂等先生的帮助。
神通寺窟像,其姿势顺平板,背肩方整四肢如木,其头部笨蠢,手指如木棍一束,当时此地石匠,殆毫无美术思想,其任务即按照古制,刻成佛形,至于其于美术上能否有所发挥不顾也。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九三○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配以图片(原稿设有图片)编辑而成的。当时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而梁思成在讲授此课时,也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去实地考察过。但他在美国学习时期,及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看到帝国主义从我国掠走的大量雕塑珍品。他往往在这些雕像之前久久徘徊、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