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讲解了纯手工立体木雕的制作技法,不用大型工具,只用一把小刀就能完成。从设计图稿绘制,到黏土参考物的制作,再到木雕造型的合理顺序,层层拆解,让零基础的读者也能从0到1制作出木雕作品。包含详细的锯、切、敲、锉、槌等基础刀法,浮雕、圆雕、拼接等造型方法,从立体木雕原理出发,从饰品小物到牵线木偶等大型木作,全面讲解各种类型的作品制作方法。全书包含近20个治愈系萌物的详细制作过程,还收录作者多年积累的木雕私家秘诀,包括木材的选择、刀具自制等相关知识。
是当下学界对五台山佛教寺院研究的新成果,是著名佛教艺术研究专家崔元和先生近十年系统研究的成果结集。全书以时间为序对五台山地区现存佛教塑像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梳理了自魏晋以来至民国时期五台山佛教塑像的发展脉络,以大历史的视角将五台山佛教塑像研究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通过这本教程,国际木雕大师克里斯 派伊为木雕学习者提供了一对一的辅导。他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习者按照一步一步的指示,用一些基本图形作为木雕项目,熟悉各种工具和技术,从而掌握技能,满怀信心地进行雕刻。 如何准备合适的工具,工具在工作台上如何摆放,如何磨锐和使用它们,夹持装置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如何制作不同的切口进行准确的雕刻,如何理解表面、交界、线条、空间 像任何一个好教练,派伊的课程中包括了由浅入深的练习:起步练习详尽说明使用U形小凿和V形工具的技术方法,从制作4种简单的装饰嵌线开始,进而制作3个版本的伯格黑德公牛作品。浮雕练习通过亚洲题材(古汉字和鲤鱼)的4个木雕任务,使学习者基本掌握平面雕刻中浮雕的技艺,包括浅浮雕、高浮雕和镂空浮雕所需的理念和技术,同时学习如何使用同一个图
本书试从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相关资料出发,通过对其造像题记的深入研究,凭借实地勘察与典籍互证、区域分析与图像比较等手段,提出飞来峰元代造像是由杨琏真加及其子杨暗普两代人共同主持镌造的观点。又在经过对西夏、元两都及杭州地区原有造像题材及样式的分析比较后,得出飞来峰元代造像中的汉传题材及部分样式是对本地原有题材的合理承继,而有些汉传造像样式与梵相又共同来自于西夏等地,并在梵相中保留了藏西和卫藏两大造像样式特点的结论.
本书为 艺术的金枝玉叶 系列之一种。本书中打破常规艺术史的书写方式,以趣味为框架,运用大量的图文讲述历史上的艺术作品。 书中以雕塑为切入点,借 故事 的载体讲述雕塑独到的技艺,被赋予的功能和重现后世的契机。章 祖先的脑洞 呈现的是无论身处何种文化,人类都将面临一个终极问题:当肉体抵达终点后,我们的灵魂该何去何从?第二章 向动物界偷师 选取了中国文化中意涵丰富且出镜率高的动物造型,通过它们向我们表明,即便是想象之物也离不开对现实事物的入微观察。第三章 男神女神擂台赛 聚焦于古希腊 罗马时期的雕塑,以组队的形式,对比了古代神话和历史上被神话的代表人物的雕像。第四章 变形是件技术活 着眼于雕塑创作中的关键词 变形 ,从技术的角度讲述雕塑的风格样式和视觉生命如何延续更迭。
《陈洪绶花鸟草虫》是明代绘画奇才陈洪绶难得一见的精品。册页共十二开,绢本设色,分绘茶花蝴蝶、桃花蛱蝶、萱花蜗牛、牡丹蛱蝶、蔷薇蝴蝶、紫菊蝴蝶、竹禽、水仙竹叶、古槐双禽、红果草虫、奇石、梅石等景物,款署:“豁山洪绶写于榕醪山馆。”每开俱有“洪绶”朱文长方印及清人孙均对题,册前有签条“陈章侯花鸟草虫写生,看篆楼珍藏,药房书签”,画后有崇恩、潘厚、潘景郑三题。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端砚》内容简介:端砚因其石质优良、石品绚丽、雕工精巧,文化底蕴深厚而被誉为(众砚之首)。它是用广东省肇庆市郊斧柯山端溪观石制作的。端砚始于唐,盛于宋元,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已有近1300多年历史。
本书是中国有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林先生的近期新文集:《雕塑艺术论——王林论雕塑》。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名为《雕塑艺术史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涉及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西方现代雕塑史及当代艺术美学与文化等诸多问题,下编名为《中国现场言说》,集中论述、评析当下艺术现象热点及当代雕塑艺术家创作问题。
《天津美术学院本科入学考试优秀试卷:绘画·雕塑》收入了天津美术学院本科入学考试中素描、色彩、速写的优秀试卷,并由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师对这些美术试卷作了细致的点评。
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其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陈达,一九四九年生,长期从事传统艺术工作,擅长书法、篆刻、竹刻、石刻、文物鉴定。现为福州市书协副主席。 本书收录了陈达寿山石雕中的精品。
本书记录了王德顺的生活、王德顺的艺术,尤其记录了他那生活在雕塑形体语言表现力深处的艺术精神身影……用跨越30年的文字与图片,还原一个形体造型艺术家独行探索迄今已届80岁的年轮。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系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选》从馆藏非洲艺术品中遴选了近600件面具、雕像和生活用品等进行展览。这些展品主要来自中西非十余个国家的百余个部族,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凝聚着非洲各部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通过它们,能够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对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认识,增强中非人民之间心灵的对话和感情的沟通,更好地促进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 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 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 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山西国宝精华》系列采用8开的单页形式,正面是高清大图,背面是本幅作品的介绍。每一张单页可装裱成画。 《和光静影》系列采用36开明信片,装订成册,可珍藏,可作为明信片单页寄出。 两
至少在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媒介就清晰地与触摸的感觉连接起来。雕刻家、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经常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将二者连接起来。除了对触摸和触感持续的兴趣外,*近几十年实际上是视野和可视性在主导着这一艺术史的研究。 本书通过在艺术史学家和从事艺术史研究以外工作并有着独特见解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对话机制的形式,试图对触摸和雕塑之间关系的讨论引入一种新的元素。这样的结合引出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方式,论文的主题从史前的小雕像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从关于触摸生理学的前现代性观点到博物馆环境的触觉方面的交流,以及从*近哲学领域关于触摸的现象学解释到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发现。在这个主题上,这是*次范围如此广阔的研究,以及为未来此领域的研究和合作设立议程的尝试。 彼得 登特(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艺术史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