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服装设计手绘描摹练习册,可临可描可上色,助力读者快速便捷地提高服装设计图的表现能力。本书共分为5个章节,章 人体动态描摹;第二章 人台与服装款式图描摹;第三章 服装款式图绘制表现;第四章 服装设计效果图绘制表现;第五章 服装设计效果图欣赏与练习。
本书是一本入门级配色设计书籍,能够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语言带领大家认识色彩、了解并熟练应用配色设计。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色彩相关的基础知识介绍;第二部分是对配色方法、理论与技巧的讲解;第三部分则带领大家通过对古典装饰画、摄影作品、世界名画和服装、建筑设计与玩具的配色分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运用配色,让配色设计彻底融入你的生活、你的世界!
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 视觉语言从书 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 平面 ,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如果说原研哉奠定了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的话,那佐藤可士和就创造了UNIQLO优衣库的视觉精神,而现在UNIQLO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日本设计象征,它更加国际感,并强调设计性让设计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直观和重要同时又保持了日本风格。 在日本,佐藤可士和是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也是走在时代尖端的创意鬼才,不论麒麟极生啤酒、国立新美术馆或是UNIQLO等等,皆以崭新的创意抓住众人目光。事实上,这般精准呈现的极致美学,都是透过 整理 而完成的。书中佐藤可士和以自己的知名设计案为例,将 超级整理术 分为三大阶段,从有形到无形分别是:空间整理、信息整理以及思考整理。从随身物品、办公环境开始,透过对于空间整理的习惯,养成对于思考整理的敏锐,只要按部就班,时时刻刻磨练整理技巧,便能促使思绪清晰、提高
如何用设计和写作表现包豪斯理念? 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奖章得主艾伦 路普顿和J.亚伯特 米勒用语言和版式设计,为读者带来更直观的包豪斯体验! 本书收录了8篇围绕包豪斯历史、理论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展开的文章。以包豪斯颇具代表性的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些图形背后的设计理念与幼儿园运动的渊源联系,考察了它们背后视觉语言形式的表达策略,并且进一步探索了这些图形在精神分析和数学领域的启示与意义。
暂无
设计注重的不只是表面的美感,更是 对外传达价值的通道 ,所以好设计必须懂得如何 说话 ,才能让用户产生共鸣,让信息不胫而走。本书致力于达成设计与用户之间的快速沟通,独创 AISUS 理念来说明 好设计的原则 ,任何人都能轻松理解: Accessibility(易看清、易读懂)/Impression(令人印象深刻、能吸引目光)/Sincerity(可信度、真诚感)/Uniqueness(独特性、独立性)/Share(共鸣、共生、共同创造力) 在书中,作者宇治智子将二十余年的设计经验总结为77条实用法则,辅以大量 好设计 VS 坏设计 的对比案例,带你避开常见的设计误区,培养出轻松判断设计对错的能力。即使是设计新手,学会这 77 条法则也能做出正确的设计。而专业设计师则可以通过本书检验自己是否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良习惯,并获得新的灵感和技能。
《中外艺术设计史》以人类造物活动向艺术设计的演变过程,以及人们对艺术设计进行探索、确立、反思这样一个寻找其价值和规律的活动轨迹为主线,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设计活动的重要思想、主要事件、代表人物、风格流派、划时代的设计成果以及它们的发展过程等作了介绍和阐释。全书共五章,章讲述艺术设计的历史渊源,第二章讲述现代艺术设计的起源,第三章讲述20世纪艺术设计原理的确立,第四章讲述工业化社会的艺术设计,第五章讲述后现代主义设计。 本书可作为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史学研究者参考,还可供艺术设计爱好者使用。
设计师绝不是一份帅气的工作,看不到的 废 方案以及完成这些方案的过程细节,蕴藏着设计师内心的纠葛与苦恼,也蕴含了仅凭 成功经历 美谈佳话 无法理解透彻的*本质的价值。佐藤大揭开设计师职业光鲜的表象,把设计师*难以启齿的废弃方案一一解读,并告诉读者:对设计师而言,没有一个方案是完全无价值的,因为每一个废弃方案,都使设计师更接近客户的需求和问题的实质,这是抵达终点的必经之路。
经济学的重点在于解释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设计则是关于以满足我们功利主义需求的方式,塑造并实现人的能力,从而创造意义 其中也包括创造财富的来源。至少在一般层面上,两者之间也该有一些互动,但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及其深层分裂又将两者分得更开了。如何处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辩证地克服这种分裂,也是《设计和价值创造》这本书的优势和兴趣所在。
本书以 通过设计之研究 为专题,共收录主题文章11篇。 从针法到社会:多层次参与式设计研究方法 一文介绍了作者所研究的时装中的开放性; 线、老鼠和绵羊能告诉我们什么? 一文,作者通过线这一隐喻,阐释了设计实践研究对象的运动、突现与转型; 乐器是新音乐之新的源泉 一文,以自我民族志的形式描述了 通过设计之研究 的协作过程,探索新乐器开辟新音乐的可能性; 揉皱多元时间材料地图带来的启示 一文,是作者对RTD2015会议上同与会代表互动的反思; 墙厨花园数字-自然混合制品的安置与管理 一文,几位作者讨论了支持游客与公共花园互动的三个介入式人工制品的协作设计项目,借助生长中的花园这一隐喻,反思了他们对设计的材料、价值观、场所营造和未完成性的理解; 转录员眼中的转录:工作室精神 一文,作者对自身的转录体验进行了自我反
一旦意识到去未来化的本质和重要性,在于对世界之未来的否定,那么人们如何解释历史、解释物质世界的制造(当然也包括设计),就将发生极大改变。去未来化作为我们当下的境况,迫使一种新的设计哲学诞生。 带着这样的思考,本书呈现了对设计的历史、语境和未来的全新解读。 《去未来化:一种新的设计哲学》于1999年首次出版,如今再度发行,并附有作者的最新序言,该书如预言般,以极具震撼力的语言向世人诠释了,深刻认识到在这个我们与非人类他者所共同生活的世界,未来的诸多可能正在被剥夺,这意味着什么。本书认为,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导致不可持续的帮凶,而另一方面,当我们透过去未来化的视角重新思考,将其当作一种促成行动的模式,帮助我们对抗世界之未来的否定,那么去未来化将改变我们对于
本书是法兰教授近的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三个问题: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解答上述三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中促进关于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两个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本书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也分别代表了作者对设计史学科三个不同方面的反思:设计史的史学、设计史的理论与方法、以及设计史的认识论。
《数字设计理论》一书通过论述计算对设计领域的影响,弥合了印刷设计与交互体验之间的鸿沟。随着图形设计从创建封闭的静态对象到开放的交互式框架的过程中,设计师了解到自己快速变化的职业。 这些专业文章的作者都是数字设计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例如:拉迪斯拉夫 萨特纳,布鲁诺 莫那利,维姆 克劳威尔,索尔 勒维特,穆里尔 库珀,祖扎纳 里柯,鲁迪 凡德兰斯,约翰 前田,葆拉 安特那利,露娜 毛瑞尔和基克拉 迪安 狄克逊。其主题包括图形设计对程序设计的迷恋,对真实数字美学的追求,从基于对象的设计到基于体验的设计的转变。随附的评论评述了每个摘录与设计师的工作和知识生活的相关性。
本书从批判的视角研究宜家发展的历史。宜家作为一家企业,其获得的巨大成功是建立在瑞典国家身份的特殊形象之上,后者代表了社会民主与平等主义等观念。宜家的口号是 为每个人而设计 民主设计 。宜家的产品以物美价廉著称,它体现出的功能主义设计美学,代表了超越传统的设计实践与社会结构。本书来源于对宜家公司档案以及访谈宜家员工的原创性研究,揭示了宜家与瑞典的象征性联系。通过对宜家设计的产品与促销方案的深入分析,探究了宜家如何得益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在这本书中,卡尔 迪赛欧介绍了技术设计如何激活以及参与政治议题,为了描述这种设计类型,作者独创了一种概念 对抗性设计 ,这类设计的本质特征便是政治理论中的争胜性属性。作者在书中引入并介绍了当下信息设计、机器人设计以及无处不在的计算等领域的诸多案例,并对所引案例进行详细解析,说明其属于对抗性设计的理由以及该对抗性设计如何表达了其核心价值 争胜性。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引言,介绍设计与争胜性的关系、以设计实现争胜性的可能性与具体方式。第二部分是全书主体,分别以三类对抗性设计 信息设计、社交机器人以及计算对象来说明三种表达争胜性的途径与策略:揭示霸权、重新配置剩余物以及接合的装置。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具体途径与策略分别来自于三类不同的政治学理论。第三部分结语,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
这是一本关于设计史研究的学科导论性著作。作者约翰 A.沃克在总结当代西方设计史学科发展与专业教学的经验基础上,从多学科、多角度对设计史的学科性质、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模式与研究类型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与阐述,对困惑设计史研究的诸多问题,例如设计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设计史的学科地位与学科性质、设计史学科与设计史著述之间的关系、设计史的方法论、设计史写作的不同范式与类型、设计史学科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等,作了条分缕析的解答。本书*后一部分由朱迪 阿特菲尔德撰写,是关于女性主义设计史的专题论文。
可接近的城市是一种设计方案,而不是乌托邦式的建议。 我们能否从一种接近的新观念出发来构建当代城市?它提出的答案是:是的,我们可以。事实上,过去20年的社会创新告诉了我们从哪里开始。但这还不是全部。世界上许多城市,包括巴黎、巴塞罗那和米兰,都已作出承诺,并正在朝着这个方向采取措施,提出了这个接近的城市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具体预期:在这个城市中,社会创新、关怀、公共物品、社区和数字化平台成为新的、广泛的社会项目的关键。 这本书对有关城市及其未来的辩论做出了贡献。它提出了 近距离城市 或 15分钟城市 的概念,在这个城市,你每天所需的一切只需几分钟就能到达。简而言之,这是一座以市民生活为基础,以宜居理念为基础的城市,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生活所需,并与他人一起生活。
本书以服务与社会为专题,共收录相关文章9篇。其中 无国界设计:现实与成效 、 门外设计师:实现适宜变革的草根创新 两篇文章探讨了发展中世界背景下专业设计的作用和局限性; 发现和扩充设计论点的修辞工具 、 小太阳:艺术及设计物件的指示性框架 两篇文章探讨了设计和社会维度; 非营利性组织内部的设计能力开发 、 超越功能能可供性:消解设计学与认知科学之间的类化差异 两篇文章在综述已有设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又对框架提出了修正建议; 关于(经济)金字塔底设计范围的构想 一文指出,世界上还有大量人口,他们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金,这是一个需求未得到可持续满足的群体,因此需要社会更多关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智利:卫星跟踪站技术和品牌推广 一文,通过考古学透镜,研究在智利发现的前美国卫星跟踪站的美国国家航空航
尽管设计无所不在,我们却常常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正 如印刷师约翰?D. 贝里(John D. Berry)简明扼要地指 出的那样, 只有当设计失败时,它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而当它成功时,却是隐形的。 本书将设计的不同表现形式与其他相关学科关联起来,对 不同主题进行深入探索。这不是一本传授设计技巧与方法 的书,而是为与设计相关的问题提供一个框架,并通过一 系列简短的案例研究说明设计的各个方面对我们日常生活 的影响。本书通过一种精准而容易理解的方式,描绘出设 计的众多活动和维度,使它变得可以被看见。
设计 对中国来说是一门既新、又热门的综合交叉型专业,对此雷曼教授从知名设计教育家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继承了包豪斯和乌尔姆的设计基础传统,又发展了一套十分具有特色的设计基础研究课题体系,尤其是30年来多次受邀来华讲学,精心传授他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教学体系,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还培养了近百名师资,他的设计教育理念已在中国设计教育界中开花结果,可谓粉丝遍中国。在这本书中,雷曼教授回顾了他在中国讲学30年来的见闻、体会和反思。他满怀深情地将多年的心血和酝酿已久的这本书奉献给中国的同行们,希望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设计教育能更好地担当起培养中国和世界未来的优秀设计人才。本书内容翔实,写作时兼顾了读者的东方文化背景,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在中国首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