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设计师来说,折叠是一项十分关键但未受到足够重视的基础能力。包豪斯学院的约瑟夫 亚伯斯(Josef Albers)就把折叠作为设计基础课,旨在让设计师建立空间感和几何直觉,提升三维造型的创作能力。 保罗 杰克逊是继约瑟夫 亚伯斯之后的专门传授折叠技巧的艺术家。本书凝结了保罗40多年的教学精华,他从一张纸开始,细致地讲解了基础的折叠概念及80多种通用的折叠技巧。 这些技巧广泛适用于建筑、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包装、时装、珠宝设计等领域。在学会这些技巧后,设计师可以突破纸的界限,探索织物、塑料、金属等各种材料的可塑性,激活创意灵感,满足不同领域的设计需求。
本书是八旬老人史蒂文 M.约翰逊近五十年的另类发明的大合集。他那一直处在爆发状态的想象力小宇宙,辐射到了人类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工作娱乐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服饰、住宅、交通工具、工作空间、城市生活、关怀老人,等等。 在这本书里,幽默讽刺占,有用排第二,你将看到各种天马行空、百无禁忌的创意和调侃。 尽管他如今已经不是二三十岁,也不是四五十岁,甚至不是六七十岁,而是八十多岁!但他那 想象 的脚步,还在继续!
服装配饰、家居用品、产品包装、店铺陈列 图案无处不在,它既彰显个人的品位与风格,又是设计师不可或缺的灵感素材,更可以帮助企业塑造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 英国设计师鲍伊风尚创办了世界知名的图案设计博客Print Pattern,本书汇集了其中100位当代设计师的900幅图案设计作品与创作灵感,为读者带来一场精美的视觉盛宴。其中包括玛莉美歌(Marimekko)、吉尔德设计公司(Designers Guild)、桑德森(Sanderson)、潘心屏(Hsinping Pan)、乔纳森 阿德勒(Jonathan Adler)的倾情分享。 从缤纷的花卉、可爱的动物到抽象的几何图形,从新古典主义、北欧风到日式卡哇伊,从纺织品、礼品包装、壁纸、餐具到文具、卡片、书籍、插画 在创意枯竭的时刻,你可以随时打开本书,发现灵感,发现美。
从早晨起床开始我们就会遇到品牌选择问题:穿哪件衬衫?喝哪种咖啡?打开哪个APP?午饭去哪家餐厅? 这就是现代生活: 产品、服务和组织机构都被精心 品牌化 ,品牌影响着我们生活中所有的决定。 所以,别再只关心炫酷的图形、艺术性的字体了,无论是LOGO设计、标志设计、UI设计或是包装设计,设计师只有深入了解品牌的理念和核心价值,才能精准抓住痛点,更高效地明确需求、制定设计方案。 本书填补了一项空白 很少有一本书能够全面讨论品牌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而本书将通过1000多幅插图、300多个国际品牌案例,呈现品牌设计从雏形到完善的每一个环节,细数品牌化的种种规则,更打通了策划者与设计师之间长久以来的壁垒,以全局化的视角重塑你的设计观念。
《社会设计》探讨了设计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编者伊丽莎白 雷斯尼克汇集了过去五十年间的重要文献,追溯了社会责任设计概念的出现。本书呈现了那些在构建社会设计领域经典文献中贡献力量的思想家、作家和设计师的真实声音。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明确立场 ,围绕 社会设计 这一术语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展开。第二部分 创造未来 ,探讨了 社会设计 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演变,及其作为迅速发展的专业方向的崛起。第三部分 设计巨变 ,则聚焦于 社会设计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正式确立。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语境框架,为上述三部分提供支撑和说明,帮助读者洞悉每篇论文在社会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广阔背景中是如何相互交织、互为支撑的。
文字设计具有双重性:首先,设计作品要具备功能性;其次,它也应具备艺术审美性。 埃米尔 鲁德 《今日文字设计》收录了15个国家88位设计师的作品,包括杉浦康平、安尚秀、扬 奇肖尔德、埃米尔 鲁德、卡尔 格斯特纳等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与设计评论专文。这些作品与其中蕴含的设计思想超越了它们诞生的时代,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当代设计面貌。 但本书不仅是一本经典字体设计作品集,更是一本串连起20世纪文字设计的发展历程、展现设计界多种理念乃至学术观点冲突的启发性教程。赫尔穆特以广博的学识视野在《今日文字设计》里展示了现代文字设计在东西方近一个世纪的节点和面貌,并以作品为例对文字设计不同的观念或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归类和阐释。 本书于1980年首次出版后即风靡业界,广受赞誉。40年后的今天,经由增补修订,推出中英文对照的
本书充分结合专业理论与实际案例,通过五大章节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对包装设计行业进行了系统性的讲解,从发展历程与时代变迁,定义概述与基本要素,设计目标与品牌塑造,设计流程与项目实施,到市场营销与业务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指导一应俱全。如果你是设计专业的学生或从业人员,本书可梳理你的设计思路,夯实你的设计基础;如果你是包装设计专业的老师,本书亦可作为借鉴参考的授课资料,拓展你的教学思维。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如何理解跨学科和跨学科语境下的设计思维?如何实现设计方法创新? 本书主题聚焦 人工智能 与 设计新思维 ,共收录主题文章11篇。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本质、设计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跨学科背景下,如何推动设计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等问题,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学研究领域带来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除了人工智能设计主题,本册还收录了其他数篇文章,分别探讨了服务设计、亚洲设计等主题。
本书是一部庆祝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作品。精选了100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伴,对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产品,图文并茂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关切,展示了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创新精神。书中通过四个发展阶段的详细介绍,聚焦中国设计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及如何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本书也强调了中国设计所折射出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本书是理解中国工业产品设计历史和价值的重要读物。
从制造同盟到包豪斯,再到乌尔姆与博朗公司;从家具到汽车,再到消费电器 德国与20世纪的西方工业设计史密切相关。 在本书开创性的文化史研究视野下,保罗 贝茨追溯了设计在构建先进工业文化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阐释了西德独特设计文化的形成。本书的视角主要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家居用品,揭示这些普通的商品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前20年中具有显著的文化意义,为何包括社会活动家、行业组织、设计师、建筑师、消费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将工业设计视为西德经济复苏、社会改革甚至道德重塑的关键手段。本书指出,工业设计直接塑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家庭现代性的形态和意义,并参与了西德国家身份的构建。
本书对色彩的要义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着眼于鲜活的例证,在以科学的方法对色彩进行严谨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色彩如何在心理、生理和文化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旗袍,作为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是我国的民族服装,是几代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是集我国服饰工艺、美学之艺术大成,蕴含着我国悠久的特色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亦是*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旗袍不仅拥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感,更是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例证与产物。本书以翔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旗袍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了解面料、纹样与色彩的选择,领略旗袍完整的制作工艺与文化符号。
本书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多年来对产品设计方法与策略的经验总结,共展示了11种设计观点、6种设计模型、12种设计思路、68种设计方法。每一种观点、模型、思路、方法均用一页文字进行讲解,辅以插图说明。为方便读者进一步学习,每一种观点、模型、思路、方法的结尾均附有参考资料及拓展阅读建议。 所有对设计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阅读的设计工具书。本书将所有策略和方法依据其所适用的范围进行归纳 从筹备设计项目、探索发现、定义设计问题到开发创意概念、评估决策、展示和模拟。这种采取系统分类的方法在设计类图书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能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定位,还能更有效、准确地辅助设计师合理利用方法解决遇到的难题。如何针对特定的目标和相关资源制作项目计划?何时在怎样的情境中如何使用某个
埃米尔 鲁德是瑞士重要的平面设计师、版式设计师、设计教育家,也是瑞士文字设计秩序理论与有机文字设计原则的倡导者,同时也是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 埃米尔 鲁德一生致力于版式和字体设计的研究,他专注于对每个版面各造型元素之间和谐关系的处理,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通过简单的网格结构和近乎标准化的版面样式来达到设计上的统一性,并强调作品与观众的相互交流。他的平面设计作品处理得简明扼要、严谨明晰,既有高度的视觉传达的功能性,又具有强烈的时代形式美感。 本书则是由德国设计界泰斗赫尔穆特 施密德编辑、整理、汇集了埃米尔 鲁德的代表作以及初次公开的多个作品,内容涵盖广泛,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埃米尔 鲁德作品集。并且,除了作品展示外,书中还收录了埃米尔 鲁德针对字体设计、版式设计以及设计整
《设计进化史》结合了历史与当代设计案例,横跨工业设计、家具、平面设计、艺术和建筑等多个领域,对设计师、设计专业学生以及设计艺术爱好者而言,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灵感书、工具书、入门书。本书的目的不仅限于提供知识,而且希望激发读者创意,并与大家一同去探索那些定义20世纪设计的重要设计运动和设计风格。每一章节除了阐明一种风格的演变过程之外,还说明了这种风格可以如何应用到当今设计。此外,本书还特别列举归纳了每种风格和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和特点,方便读者快速参考,同时列出了4条时间线(按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师和设计大事件分类)以揭示最重要的部分。
本书稿所收录的400余张图片,全部选用第一手原件实物进行拍摄的,具有较高的史料与文献价值。作者以当时国内各地市场上人们常见的产品包装为主,展示了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多种多样的包装设计、商标与装饰设计,其中有不少是当时某一行业中数一数二的国内名牌产品包装,并按当时人们常见的8大行业产品进行分类:纺织品、食品、药品、化学品、电器产品、机械五金产品、文具产品和娱乐用品。在包装实物的选择时间上,基本都是1949年至1979年之间,由国内各地(绝大多数都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地区)厂商设计、生产。同时本书稿中选用不少设计精美的产品包装标识和包装封口纸,如纺织品行业中的针织内衣、毛巾等,日用化学品行业中的香皂、牙膏等产品包装标贴,从本身画面设计来看,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起到产品包装标贴和包装封口
本书是19世纪末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威廉 莫里斯的自然纹样的合集。书中精选莫里斯与他伙伴们设计的自然界图案纹样,如卷草纹、花卉、果实、鸟类作为主图案纹样78幅,反映出一种恬淡自然的田园风味。本书可供读者欣赏、学习这些纹样的基本形态、配色和布局,也可以将其裁切下来装裱成装饰品,既美观又实用。
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是国外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必学专业课,也是近年来国内设计界的热点。它要求设计师具备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概念,强调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设计师在书籍设计、杂志设计、海报设计、网站设计等众多领域至关重要的基本能力。 本书通过30个章节,分解知识点、剖析案例,帮助设计师以全局化的思维处理繁杂的文本与信息,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对图形、文字等设计元素进行编排重组,使独立的版面与整体产生呼应,实现更立体、更吸引眼球的视觉化效果。
随着2020日本奥运会场馆的建成,担任设计的建筑师隈研吾广为人们熟知。作为在世界上活跃的建筑师,隈研吾在邂逅新事物的同时始终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断挑战新事物,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切入点。 负建筑 是如何诞生的? 隈建筑受到世界好评的理由是什么? 其中的建筑哲学,令人叹为观止。本书为隈研吾与多年友人田实碧进行的长篇访谈。书中穿插了许多著名建筑的诞生秘闻,以大仓山的老屋为起点,到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讲述了一位精英建筑师的成长经历,以及至今为止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从隈研吾建筑启蒙的原点谈起,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与人、文化和历史的融合、对于不同建筑材料的探索,到关于未来建筑的展望,在与作者的对谈中向读者阐述自己对建筑的观点与理解。
科技展馆展示是重要的重要的展览形式,是科普的一种重要形式。本书作者在总结科技展览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一般展览的规律,主要对科技展览的组织原则、策划原则、策划方法、策划要素以及科技展览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设计要点等做了全面的论述,同时辅以丰富的案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全图书文并茂,不仅是首次对科技展馆展示设计艺术的全面论述,也是首次把科技展馆展示设计艺术与一般展览设计做到良好结合的一次尝试。可以为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从事科技展览、科普展览策划与设计工作的人员,对科普与科技展览进行研究的人员,提供很好的参考。对业余搞科普或者科技展览的,也是一种很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