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编写目的是让读者掌握成衣制版、裁剪和制作的技能,具备从事服装技术行业的能力。 本书主要由3大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本书的第1章的内容,主要讲解了服装的基础知识,包括人体测量、服装号型及尺寸规格、服装的分类等方面的知识;第2部分为本书第2~6章的内容,主要讲解了成衣制版、裁剪、排料、缝纫和熨烫方面的内容,再辅以29个小案例的制作帮助读者掌握这方面的技能;第3部分为本书第7~9章的内容,通过对童装的内衣、开裆裤、连体衣、背心、男女童装,女式的喇叭袖衬衫、A字裙、连衣裙、鱼尾裙、铅笔裤、西装、大衣,男式的裤子、衬衣、马甲、西装外套、风衣、夹克等18款服装具体介绍了从制版到缝制的详细操作步骤。 本书图文并茂,浅显易懂,适合从事服装设计、服装美学工艺设计或者服装裁剪工艺和服装制作的从业人员使用,也适
《世界服饰史》首版于1876年出版,作者奥古斯特 拉西内耗时12年,于1888年终完成全六卷的绘制和印制。这是一部描绘历史上服装的鸿篇巨制,是法国出版史上部描绘服装史并首次运用彩色平版印刷的服饰类图书。书中图片全部为作者临摹手绘,其中有304幅全彩图版,大部分使用金色和银色勾勒;170幅双色或三色的淡着色图版;附有12张古典流行服饰的裁剪图样。本书被认为是 服装领域为重要的藏品 。本书按时间和地域编排,全景展现了19世纪末之前世界各地、各民族流行过的精美服装、配饰、家具、日用品及交通工具、武器等。相信本书会为艺术家、设计师、插画师和历史学家提供不可多得的图片资料,为所有服装和时尚爱好者带来丰富的灵感源泉,更为大众展现一场盛大的历史文化视觉盛宴。
7段时期,近300幅精美手绘,一览经典传统服饰 一场跨时空的时裳盛宴,细数5000年来的服饰流变 为艺术设计、服饰搭配、绘画临摹提供参考。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之美锦绣藏,唐风华美,宋韵典雅,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独到韵味,每条丝线都缠绕着不该被遗忘、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 以时间为线,串起先秦至唐宋元明清千百年的时尚变迁,呈现了5000年前来的穿搭风采,展现中华服饰演变的脉络。周朝服饰规矩端正,春秋战国逸态横生,秦汉、魏晋褒衣博带,隋唐五代百美竞呈,宋明复兴先制、雅俗相融,清朝森罗万象、繁复靡丽 透过中华霓裳,既能读懂千载东方美学的流转,也看到魏晋南北朝服饰多有繁复纹样的背后,是西域之风涌入浸染;唐朝 陵阳公样 纹样盛行一时,源
本书在编排时,实例练习均安排在双页上,以便学习者在使用时能完整地观察到全部绘画过程。为了省时省力,重点均放在有色块标记的 顺序与步骤 中。每一个练习都逐次地、形象化地带领学生们一步一步地去完成那些比例匀称、资态优美的时装人体。认真地去做每一项练习,直到能够准确地、轻而易举地完成zui后的成品为止。在一幅画的构思阶段,一般先使用铅笔勾线,然后再改用钢笔或麦克笔来勾勒zui后完成线。 对于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和在职的时装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指南,同时也能给那些年轻而无经验的时装画家奠定一个雄厚的基础。本书在编排时,实例练习均安排在双页上,以便学习者在使用时能完整地观察到全部绘画过程。每一个练习都逐次地、形象化地带领学生们一步一步地去完成那些比例匀称,姿态优美的时装人体。认真地
本书系统介绍了服装陈列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美学标准,系统展示了服装陈列设计工作所必需的项目与流程。内容涵盖:服装陈列设计的基础概念与基本要素,空间设计与规划,橱窗展示,视觉色彩表现,陈列设计中的照明设计,视觉营销方法,以及品牌案例。本书大量选用国内外现当代有代表性的优秀服装陈列设计案例进行介绍与剖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服装设计、展示设计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服装行业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服装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服饰频道】汉晋 长寿绣曲裾袍西汉流行纹样讲解,曲裾搭配新风尚!唐华丽间裙,武则天心动款!宋苏轼:混迹大宋官场,你需要一件有牌面的圆领袍。明头面和织金马面裙,打造大明贵妇feel! 【妆容频道】唐朝贵妇虢国夫人、南唐大V周娥皇、美容达人何晏、半面妆徐妃 众多网红博主在线安利。 【潮流汉风】 古墓仙女派 梅雪无名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季军 @我不是小馨B站超会搭配的汉服UP主 李哥哥要当红军咕唧传统汉服 现代饰品mix风百变汉服摄影师 罗小城摄影摆拍动作指南玩转汉服的108种方式,由此开启!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服装市场变化的各种因素及营销模式。全书包括服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服装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服装市场营销调研和预测、服装市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服装市场营销产品策划、服装市场营销价格策划、服装市场销售渠道、服装市场促销策划等内容。本书以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到服装行业市场现状和市场发展对服装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而编写,具有很好的专业性与实操性。本书适合高等院校、高职高专类服装设计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以作为广大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参考用书。
本书主要以服装面料基础与再造概述、服装面料再造的设计原则、服装面料再造的设计灵感、服装面料再造的表现手法、服装面料再造设计实例分析以及基于服装面料再造的服装设计实践案例共六个章节进行系统的阐述。本书在讲解角度与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同时选取海量的经典案例和优秀实例,以文配图,图文并茂,步骤详尽,以独特的视角进行分析、讲解。本书有助于读者在了解面料基础的概况和特点的同时,掌握一定的面料再造方法、技巧,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服装设计、面料设计等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广大服装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时装设计师面辅料应用手册》通过100多种服装的案例展现其设计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环节与功能特性,并同时展示了对于不同种类服装设计时所使用的面料范围,并将面料小样的高清图片展示出来。使时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可以随时查阅,方便、实用!《时装设计师面辅料应用手册》为时装设计师手册。
《世界服饰史》首版于1876年出版,作者奥古斯特 拉西内耗时12年,于1888年终完成全六卷的绘制和印制。这是一部描绘历史上服装的鸿篇巨制,是法国出版史上描绘服装史并首次运用彩色平版印刷的服饰类图书。书中图片全部为作者临摹手绘,其中有304幅全彩图版,大部分使用金色和银色勾勒;170幅双色或三色的淡着色图版;附有12张古典流行服饰的裁剪图样。本书被认为是 服装领域为重要的藏品 。本书按时间和地域编排,全景展现了19世纪末之前世界各地、各民族流行过的精美服装、配饰、家具、日用品及交通工具、武器等。相信本书会为艺术家、设计师、插画师和历史学家提供不可多得的图片资料,为所有服装和时尚爱好者带来丰富的灵感源泉,更为大众展现一场盛大的历史文化视觉盛宴。
尝试以宋时诸家诗词、笔记小说记载为核心文本线索,对照出土文物,以穿用衣物(服装)、冠梳钗钏(首饰)、梳洗打扮(妆发)三个篇章,分别探寻了解当时佳人妆束流变的具体模样与组合搭配。选取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花蕊夫人、李清照、李师师、白娘子、小青、严蕊……依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加以适当推测,设计各个人物当时可能妆束,服装、首饰、发型、妆面、场景均有据可考。 书后附一米长卷、两张换装贴纸,梳理宋朝女子的穿衣顺序、化妆步骤,及宋朝三百余年时尚变迁。附赠一套服饰贴纸,参考安徽南陵铁拐宋墓、茶园山宋墓出土服饰实物设计制作,展现北宋、南宋的经典穿搭。
本书共分七章,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珠宝首饰设计概述、珠宝首饰的起源与发展、珠宝首饰的设计原理、珠宝首饰设计材料类型及案例、珠宝首饰设计与服饰的搭配案例分析、珠宝首饰设计的程序、珠宝首饰设计的市场营销分析等内容。本书注重理论研究与设计创新相结合,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案例精彩,不仅适合珠宝首饰设计师、初级读者学习使用,而且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配饰设计等专业的教材,以及珠宝首饰设计培训机构的教材,也非常适合喜爱珠宝首饰设计的读者朋友参考使用。
本书以富怡服装CAD V10.0与CLO3D V7.0系统为对象进行实践讲解,系统地介绍了服装CAD与CLO3D软硬件配置、软件应用环境。主要内容包括服装CAD与CLO3D概述、服装CAD基础、服装CLO3D基础、服装CAD与CLO3D基础设计实践和创意设计实践等,书中列举了大量丰富的基础、创新纸样实例,将服装CAD和CLO3D软件的关键技术与操作技巧运用到具体案例之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最后一章针对基础款式、创意设计实例进行作品鉴赏,为读者提供新的设计理念。本书图文并茂,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样板数据可信度高,具有一定创新性。本书可作为服装类专业培养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材,还可作为社会从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及企业的培训用书,也适合广大服装设计爱好者阅读与收藏。
《图解女装结构设计100例》从人的形体因素及运动要求出发,结合日本文化式原型,包括了女装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流程,人体测量的基本方法,原型的结构设计原理,以100个女装案例详细讲解经典女装款式与流行时装款式的纸样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使学习者除了能进行常规女装的结构制图,并能对各种变化女装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还能够分析常见女装弊病并且能够提供可行的弊病修正方法,全面掌握女装纸样设计的变化规律与趋势。全书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作为是服装结构设计的技术参考。
活态传承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的独特的学术视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祸活态传承 的规律,对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着眼于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 传承 ,并以传承为主线,剖析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中传承何来,传承何在,传承何往等诸多问题及答案。本书通过对禹州钧瓷技艺传承历史、传承环境、传承内容、传承形式、传承现状的研究,寻求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本书适合于艺术学、美术学、设计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陶瓷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学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钧瓷爱好者等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