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 莫里斯(Willian Morris ,1834 1896)是19世纪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热衷于设计大规模生产的手工艺产品,设计了各种各样华美的地毯、织物和墙纸等装饰物,影响了室内设计和装饰艺术的发展进程,被设计界称为 现代设计之父 。 本书详细记述了莫里斯的成长和创作经历;娓娓道来75件经典 花卉 纹饰设计作品及创作背景;完整展现了莫里斯在瓷器、玻璃、刺绣、织锦、壁纸、书艺6个领域的艺术成就。书中所呈现的花卉纹样均由莫里斯及其公司设计和描绘,其设计灵感多源于自然,图案多用花草、枝叶、鸟类等作为画面元素,特别是花朵是画面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充满着浪漫的自然主义色彩,给世人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设计理念。
《心开花开》一书展现了200余件中华传统插花艺术作品,通过解读传统节气风物、节气花事,了解节气花材,品读经典诗词,关照自然与人文之美,烘托了中华花艺的人文情怀和哲学观,为生活增添了风雅情致。作品倡导回归自然,感受万物应时而动、生命循环往复的自然节气之美。中华花艺选用代表节气物候的花材进行插作,堪称应时应景的佳作。作品不仅包括瓶、盘、篮、缸、碗、筒六大类插花类型,而且结合茶席插花、民间插花、庆典插花、寺院插花、婚礼插花、书斋插花等不同场合,为生活插花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提升了观赏的美学趣味。
《古瓷之光》是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全新力作。以朝代为序,遴选了中国陶瓷艺术目前77件至美珍宝,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每个精彩瞬间,深入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全方位展现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美学魅力,重点解读其美在何处、普通人如何欣赏以及这些陶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功能与角色,让我们得以从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探寻到历代的审美雅趣、民俗风情与匠心工艺。读完本书,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一件瓷器时,便懂得如何去欣赏它造型的优雅、颜色的美妙、画面的意趣、细节的深意、背后的故事……对中国陶瓷的美,产生更加具体、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而不再只是用简单的一个“美”字笼统概括。
跨学科融合的公共美育课,系精选长沙市公共美育的25个案例,围绕中华 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民间美术的探索与发现、世界多元文明的理解和欣赏三大类别进行多学科综合的审美体验、艺术探究和文化理解。跨学科融合的美术教学案例集实现了将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本书以“融媒体”方式出版,在传统纸质图书中增加了教学PPT与微课视频等电子资源,助力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 高效率、高质量地实践教学评一体化。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 寸锦寸金 之称。云锦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故得此名。传统的云锦工艺主要包括纹样设计、挑花结本、造机以及织造四道流程。然而,云锦具体到底是什么?云锦里藏了哪些智慧?本书就将为读者讲述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云锦的秘密。 本书从蚕的起源讲起,直到云锦独特美观的纹样设计、鲜为人知但必不可少的意匠设计、凝结古人智慧的挑花结本工艺、巧夺天工的各类织机,直到云锦所制作的大量精美服饰篇以及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云锦作品。 本书语言轻松通俗,兼用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图文并茂,文艺清新。
《天工开物》是明代杂家宋应星独立完成的百科类著述,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约10万字,涉及30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130余项生产技术的情况。这是一部对农业、手工艺、工业技术、生物化学等民生日用都有济世之功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古代造物与设计研究之书,是研究技术与艺术、工艺与设计之间的桥梁,是东方设计学的朴素起源之书。 《天工开物》(崇祯刊本,涉园重刊)中原有123幅插图,和相关文字一一对照,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生产发展状况。《天工开物图说》对宋应星原作进行了必要的注释说明,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数百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
民居作为百姓生活最基础的空间载体,以多姿多彩的建筑样式和富有 烟火味 的生活气息,构成了一个街区的肌理,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这些有着百年历史、曾经或现在依然用于居住的老房子,不仅是为居民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综合状态的写照,更是目睹这些居民与家庭投身上海近现代发展的见证者。 枕流公寓建于1930年,是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时因设施高档齐备、名人汇聚,有 海上名楼 之称。本书围绕 枕流漱石 的精神内核,收集了近30位居民和管理人员的口述史,受访者包括艺术家和高级知识分子本人、二代及三代,年龄跨度达66岁。他们的职业涵盖画家、作家、导演、舞者、工人、公司职员、医务人员、西餐厅老板、教育工作者、物业管理人员等。多维度展现了这些群体在枕流公寓的生活印记和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东方装饰艺术全书》是一本装饰纹样典藏合集。法文原版约出版于1883年,本次中文出版,按地域编排,收录有波斯、日本、中国、阿拉伯、土耳其等东方地区的建筑、 、织物、首饰、绘画等图版,史料珍罕。
本书是 中国少数民族典型性区域传统金工技艺抢救性资料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 (第一辑)中的一册。此丛书立足于人类学研究为范本进行实地调研, 第一辑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嘎玛藏族、喀什维吾尔族、黔东南苗族工匠群典型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而本册从美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等角度介绍和展示喀什传统金工技艺的种类、历史背景、形制风格、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前状态、发展情况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喀什维吾尔族区域流传的传统首饰制作流程及工艺特色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与作坊人员、工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探寻现代化背景下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金工技艺的发展道路,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提供翔实资料。此书为融媒体出版物,除文、图外,内页还放置视频二维码,图片、视频等均为
吴越流插花艺术 作为杭州市临安区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理论体系相结合的插花流派。其追求 一杯一茶吾悟无,一瓶一花景静境 的境界,将丰富的插花文化、别致的构图法则、独特的技巧运用、新颖的色彩配置、深邃的意境表达展现于世人面前。 《吴越流 插花艺术》从溯源与理念、资材与配置要求、插花原理与风格特点、插花技巧、艺术升华等角度,献上一席插花艺术盛宴,并同时配有艺术品鉴(插花评分标准)和作品欣赏,供读者赏鉴。 本书配有大量精美彩图,可带给国内外院校、插花培训机构、花艺工作室、传统文化传播人及插花艺术爱好者一个不同的视角,盼在中国插花传承发展过程中开拓一条创新之路。
《2024美术日记一一人美 大红袍 出版30周年特辑》按出版时间收录了1993至2023年来已出版的339位艺术家以及2023年即将出版的6位艺术家的 大红袍 画册的封面图,以及黄宾虹、薄心鑫、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八位画家的作品图,累计366幅。所收录的这些艺术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也展现了多个画派的艺术成果。 本书在装帧上延续《美术日记》的设计风格,为竖32开,裸脊装订,可完全打开平铺翻看,兼具笔记本的功能。通过这本日历,读者既可以全面了解人美 大红袍 的出版历程,也可以欣赏名家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读《2024美术日记》,看到了 中正大雅、朴真至美 的 人美精神 《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初心;《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传承; 《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致敬: 赛续30年的坚持: 树立一个引领行业标准的担当和魄力!
《玉山之巅:琢磨世界的真实与想象》一书上、下两篇从逻辑结构和时代问答上分设相呼应的四章,通过误读的 玉 、技术的原罪、可见的教化、共生的结界、异口同声的 玉 、琢磨的救赎等八个关于中国玉文化产生、发展、更迭的鲜明主题和焦点,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叙事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批判性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玉文化的前世今生及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玉与人、与物、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展开对技术的遮蔽与解蔽、对文化的想象性建构等问题的反思。本书还揭示了无文字时代到当下社会不断被阐释的玉文化奥秘,进而对手工艺实践中的伦理规训、核心传统,价值传承,传习体制中的自我技术和创新博弈进行了深入解析。
本书是 中国少数民族典型性区域传统金工技艺抢救性资料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 (第一辑)中的一册。此丛书立足于人类学研究为范本进行实地调研, 第一辑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嘎玛藏族、喀什维吾尔族、黔东南苗族工匠群典型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而本册从美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等角度介绍和展示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技艺的种类、历史背景、形制风格、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前状态、发展情况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黔东南苗族区域流传的传统银饰技艺及特色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与作坊人员、工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探寻现代化背景下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技艺的发展道路,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提供翔实资料。此书为融媒体出版物,除文、图外,内页还放置视频二维码,图片、视频等均为作者团
《压花艺术 走过这片花海》主要讲授如何以花草为创作材料压制花材并设计制作充满诗情画意的压花艺术作品。 本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其中,前七章为理论部分,主要讲述压花艺术的概念、常用压花工具、花材压制技术、保色和染色原理、压花艺术构图的基本理论及作品的装裱等基础知识:后七章为实践部分,主要介绍压花用品和不同风格压花艺术作品的设计创作技法。本书通过丰富的压花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创作介绍,引导人们认识常见的花草艺术特征,学习常用的压花知识和技巧,旨在提升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本书适用于广大压花艺术的爱好者,是一本可以启迪智慧、激发创意、提升能力,培养正确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习工具书。
具有深邃的民俗美学的刺绣装饰工艺,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服饰美化功能,成为一种多元的,跨文化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在本图典中阐述的刺绣,正是女红中的 重中之重 。该本图典的刺绣品皆依实物拍摄,且都来源于各地搜集的服饰刺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