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开花开》一书展现了200余件中华传统插花艺术作品,通过解读传统节气风物、节气花事,了解节气花材,品读经典诗词,关照自然与人文之美,烘托了中华花艺的人文情怀和哲学观,为生活增添了风雅情致。作品倡导回归自然,感受万物应时而动、生命循环往复的自然节气之美。中华花艺选用代表节气物候的花材进行插作,堪称应时应景的佳作。作品不仅包括瓶、盘、篮、缸、碗、筒六大类插花类型,而且结合茶席插花、民间插花、庆典插花、寺院插花、婚礼插花、书斋插花等不同场合,为生活插花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提升了观赏的美学趣味。
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制作、使用竹器,直至今日。作者以轻松地笔调叙述了关于竹器的历史和其主要的制作工艺。 在当下书写竹器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1随着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提出,占全国森林面积2.94%的竹资源是乡村经济不可忽视的一个增长点。2竹子是天然的环保材料,具有和木材一样良好的材料属性和肌理特质。3我国竹资源丰富,2020年我国竹林面积达673万公顷,占世界竹林资源的1/3,这样的储藏量能保证竹产业的健康发展。4竹子生产周期短,比木材更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5我国有深厚的竹文化内涵,这些能给竹产业带来高附加值,也是中国造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行文流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 寸锦寸金 之称。云锦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故得此名。传统的云锦工艺主要包括纹样设计、挑花结本、造机以及织造四道流程。然而,云锦具体到底是什么?云锦里藏了哪些智慧?本书就将为读者讲述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云锦的秘密。 本书从蚕的起源讲起,直到云锦独特美观的纹样设计、鲜为人知但必不可少的意匠设计、凝结古人智慧的挑花结本工艺、巧夺天工的各类织机,直到云锦所制作的大量精美服饰篇以及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云锦作品。 本书语言轻松通俗,兼用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图文并茂,文艺清新。
本书是 中国少数民族典型性区域传统金工技艺抢救性资料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 (第一辑)中的一册。此丛书立足于人类学研究为范本进行实地调研, 第一辑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嘎玛藏族、喀什维吾尔族、黔东南苗族工匠群典型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而本册从美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等角度介绍和展示喀什传统金工技艺的种类、历史背景、形制风格、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前状态、发展情况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喀什维吾尔族区域流传的传统首饰制作流程及工艺特色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与作坊人员、工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探寻现代化背景下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金工技艺的发展道路,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提供翔实资料。此书为融媒体出版物,除文、图外,内页还放置视频二维码,图片、视频等均为
《天工开物》是明代杂家宋应星独立完成的百科类著述,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约10万字,涉及30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130余项生产技术的情况。这是一部对农业、手工艺、工业技术、生物化学等民生日用都有济世之功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古代造物与设计研究之书,是研究技术与艺术、工艺与设计之间的桥梁,是东方设计学的朴素起源之书。 《天工开物》(崇祯刊本,涉园重刊)中原有123幅插图,和相关文字一一对照,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生产发展状况。《天工开物图说》对宋应星原作进行了必要的注释说明,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数百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
该书主要以时间为轴梳理了青瓷的历史发展脉络,勾勒青瓷艺术的发展轨迹、艺术概貌、审美特性等,使读者领略到青瓷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全书主要涉及青瓷艺术六大方面的史实内容: 一、夏商周汉时期的青瓷艺术诞生与渊源历史梳理,阐述原始青瓷艺术由陶到瓷的转型脉络,通过对社会基础、原瓷特征、工艺材料、装饰样式等方面的分析,论述青瓷艺术的诞生与初期面貌。 二、通过两晋南北朝青瓷艺术风格的流变和个案艺术样式的梳理分析,展现田野成果,论述青瓷工艺的创新和融合佛教文化的多元艺术样式。 三、对隋唐时期青瓷主要窑口的梳理,分析茶酒等文化对青瓷艺术工艺形态和装饰技艺创新的作用。 四、宋元时期青瓷艺术多样化互融发展达到高峰,分析主要窑口、港口和个案的艺术样式和特色,梳理其创新风格。 五、分析明清时代
《景德镇陶录》是清乾隆、嘉庆年间景德镇人蓝浦原著,后经其门生郑廷桂辑补的一本陶瓷器专书。原共分十卷,有陶冶图说、清御窑厂、陶务、景德镇历代窑考等内容。详细记述了景德镇陶、瓷制作的十七工与十八作,开列了各种釉色的配方,对瓷土、釉料、青料的出产做了较清晰的记录,此外还列举了景德镇自唐、宋到明、清各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部比较全面阐述景德镇陶瓷业的关键著作,也是研究中国瓷器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 《景德镇陶录图说》在原《景德镇陶录》基础上加入两百余幅图片, 并对全书做了详细的校记和注释,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绝佳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依凭。
《2024美术日记一一人美 大红袍 出版30周年特辑》按出版时间收录了1993至2023年来已出版的339位艺术家以及2023年即将出版的6位艺术家的 大红袍 画册的封面图,以及黄宾虹、薄心鑫、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八位画家的作品图,累计366幅。所收录的这些艺术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也展现了多个画派的艺术成果。 本书在装帧上延续《美术日记》的设计风格,为竖32开,裸脊装订,可完全打开平铺翻看,兼具笔记本的功能。通过这本日历,读者既可以全面了解人美 大红袍 的出版历程,也可以欣赏名家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读《2024美术日记》,看到了 中正大雅、朴真至美 的 人美精神 《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初心;《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传承; 《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致敬: 赛续30年的坚持: 树立一个引领行业标准的担当和魄力!
民居作为百姓生活最基础的空间载体,以多姿多彩的建筑样式和富有 烟火味 的生活气息,构成了一个街区的肌理,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这些有着百年历史、曾经或现在依然用于居住的老房子,不仅是为居民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综合状态的写照,更是目睹这些居民与家庭投身上海近现代发展的见证者。 枕流公寓建于1930年,是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时因设施高档齐备、名人汇聚,有 海上名楼 之称。本书围绕 枕流漱石 的精神内核,收集了近30位居民和管理人员的口述史,受访者包括艺术家和高级知识分子本人、二代及三代,年龄跨度达66岁。他们的职业涵盖画家、作家、导演、舞者、工人、公司职员、医务人员、西餐厅老板、教育工作者、物业管理人员等。多维度展现了这些群体在枕流公寓的生活印记和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其独特的手法和样式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与寄托。 2009 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中国剪纸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特有类别。 党在我心中 主题意在运用剪纸艺术表达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风雨兼程、卓越奋斗的辉煌历程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本书精选百余幅精致、独到的剪纸佳作,向党献礼。每件剪纸作品各自独立表现一个主题,时间跨度从一大的 红船精神 到各个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对先辈、先烈的崇敬到新时代全党、全社会的努力奋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中典型、重大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与精神追求,呈现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和现实价值。各地的剪纸艺人运用自己的剪纸手法,创作出了引人入
威廉 莫里斯(Willian Morris ,1834 1896)是19世纪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热衷于设计大规模生产的手工艺产品,设计了各种各样华美的地毯、织物和墙纸等装饰物,影响了室内设计和装饰艺术的发展进程,被设计界称为 现代设计之父 。 本书详细记述了莫里斯的成长和创作经历;娓娓道来75件经典 花卉 纹饰设计作品及创作背景;完整展现了莫里斯在瓷器、玻璃、刺绣、织锦、壁纸、书艺6个领域的艺术成就。书中所呈现的花卉纹样均由莫里斯及其公司设计和描绘,其设计灵感多源于自然,图案多用花草、枝叶、鸟类等作为画面元素,特别是花朵是画面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充满着浪漫的自然主义色彩,给世人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设计理念。
本书是 中国少数民族典型性区域传统金工技艺抢救性资料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 (第一辑)中的一册。此丛书立足于人类学研究为范本进行实地调研, 第一辑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嘎玛藏族、喀什维吾尔族、黔东南苗族工匠群典型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而本册从美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等角度介绍和展示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技艺的种类、历史背景、形制风格、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前状态、发展情况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黔东南苗族区域流传的传统银饰技艺及特色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与作坊人员、工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探寻现代化背景下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技艺的发展道路,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提供翔实资料。此书为融媒体出版物,除文、图外,内页还放置视频二维码,图片、视频等均为作者团
一件绣品、一只土陶、一把木刨的背后,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体制及体制外的东西如隆隆的机车,有它的历史轨迹和传统惯性,那些,是我无能为力的。 …… 我是个手艺人的后代,说来似乎有些宿命,我上了大学,研究生毕了业,成为通常说的“读书人”,但是我的专业是工艺美术史,我仍未离开我的祖辈曾作为谋生手段的手工艺。我对手艺怀有难以言状的感情,但是我也知道感情无法代替理智。今天,我的父母辈正在老去,那些产自乡土的东西随着乡土的不存总要慢慢消亡,即使其中个别通过人为的形式依然延续,终究已不是原来的那种东西了。 …… 我常常问自己,我对手工艺的感情是否流于怀旧?这种怀旧是否矫情和缺乏力量?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的未来?犹疑时我就像有兰花指动作倾向的人那样时刻警惕自己。但随
本书是 中国少数民族典型性区域传统金工技艺抢救性资料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 (第一辑)中的一册。此丛书立足于人类学研究为范本进行实地调研, 第一辑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嘎玛藏族、喀什维吾尔族、黔东南苗族工匠群典型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而本册从美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等角度介绍和展示嘎玛藏族传统金工技艺的种类、历史背景、形制风格、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前状态、发展情况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嘎玛藏族区域流传的传统金工技艺及特色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与作坊人员、工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探寻现代化背景下嘎玛藏族传统金工技艺的发展道路,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提供翔实资料。此书为融媒体出版物,除文、图外,内页还放置视频二维码,图片、视频等均为作者团队现场
《古瓷之光》是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全新力作。以朝代为序,遴选了中国陶瓷艺术目前77件至美珍宝,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每个精彩瞬间,深入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全方位展现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美学魅力,重点解读其美在何处、普通人如何欣赏以及这些陶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功能与角色,让我们得以从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探寻到历代的审美雅趣、民俗风情与匠心工艺。读完本书,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一件瓷器时,便懂得如何去欣赏它造型的优雅、颜色的美妙、画面的意趣、细节的深意、背后的故事……对中国陶瓷的美,产生更加具体、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而不再只是用简单的一个“美”字笼统概括。
一个时代的风气,多半是嵌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事过境迁,它便嵌在对细节的记忆里,而这些教人怀念不已的细节,本来是经历了精雕细琢,以缓慢持久的渗透方式一点一点酿出来,因此总有着无所不在的精致和悠长的余韵。而一个社会群体的气质,大是大非的节操之外,大概相当程度表现在对舒适的休认,对精致的先赞美与呵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