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是 古老的金属装饰技术之一,它通过将珐琅釉料烧熔到金属底胎表面,创造出丰富多彩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作者琳达·达尔蒂,作为当代珐琅艺术领域的代表性艺术家,在书中与您分享了手工制作的 与乐趣。《珐琅艺术》将向读者详细阐述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工艺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灵活运用,以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 本书将从基础知识开始,带您了解每种类型的珐琅釉料,帮助您创立一个珐琅工作室并列举出制作过程中将会用到的工具和设备,以及珐琅制作的前期准备、烧制、清理、完成等各环节的详尽信息。 接下来我们会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多种技法当中,例如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和透光珐琅。同时您还将学习到 多的实验性的技法,比如在网格或金属丝上烧制珐琅,并通过运用铁屑、沙粒等创造出 为独特的表面肌
《瓶史》系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既是优美的散文,也是艺林奇葩。袁宏道、张谦德著的《瓶史瓶花谱(宝颜堂彩绘评注版)(精)》有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崇、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等二十节。该书的出版曾在日本造成轰动,被尊崇为“宏道流”派。日本高僧元政上人致陈元赟书曰:“数日前探市得《袁中郎集》,乐府妙 ,不可复言,《广庄》诸篇识地高,《瓶史》风流,可见其人。”《瓶花谱》为明朝张谦德所撰,全书分为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与护瓶,共八节。这也是论述瓶花艺术的较早专著。全书译文精心翻译,并加入了很多插花和花瓶的图片参照,能让现代人 好的了解和理解古时候的生活。
"假如说《诗经》是敦厚的诗教,《楚辞》是个人的狂想,那么乐府就是大地上的歌声,它有烟火气,爱恨嗔痴,喜怒哀乐,离我们更近。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莲叶何田田,江南可采莲”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为中国人的经典文学,乐府的声音里,有土地,有远方,有农作,有日常,有思念,有离别,有誓言,有选择——这是两千年的声音,也是此刻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着的一切。 《乐府之乐》精选一百三十余首不可不读的乐府诗名篇,其中有汉代古乐府,可领略恢弘的大汉气象;有魏晋文人诗,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陶渊明……体味魏晋风骨;有北朝民歌,尽赏大漠风光,南朝小调,低吟江南的都市情事。 本书的注解和赏析由国学大家王运熙及其弟子
中国雕塑史初版于1915年,是大村西崖很富盛名的代表作全书由正文和附图两部分组成,共收录30余万字,1000余幅珍贵的图片正文以时间为轴,上至太古时期,下至五代时期作者在实地考察观摩实物的基础上,详尽搜辑历史文献,全面完整地阐释了金石纹饰陵墓雕塑宗教造像等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附图部分的图片多为作者亲自拍摄,它们大多是相关文物现存很早的影像资料本书与5-14世纪中国雕塑中国文化史迹北中国考古图录被并称为海外20世纪上半叶有关中国名胜古迹文物艺术的四大名著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00年至2000年整整一个世纪内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围绕工艺美术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这三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境遇,总结不同时期在内外因推动下所取得的工艺进步和产业成就;分析不同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上所发生的审美变迁的总体动向;关注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技艺实践;提炼工艺美术大事记;揭示百年内工艺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
.
《雪宧绣谱》是中国部详细介绍传统手工刺绣的理论专著。书中详细叙述了传统手工刺绣的用具、工序及针法的运用要领,收录了近千幅绣品,从中国名绣到民间特色绣种,全面展现了传统刺绣的技艺特点和文化要领。 该书作者集毕生的刺绣技艺经验,系统论述了有四千年历史的苏绣艺术精华。此书分绣具、绣事、针法、绣要、绣品、绣通等卷,详细阐述了苏绣十八种针法的运用,以及审势、构图、色彩等刺绣要领。在编译时,更补入了湘、粤、蜀名绣,以及更多民间特色绣钟,以详细剖析传统刺绣的广博内涵,是学会和鉴赏传统刺绣的最完备读本。
本书以极简的语言、清晰的脉络,以历史的朝代交替为经、各工艺演变兴衰为纬,以出土实物为证,描绘出一幅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封建帝制终结几千年以来,在历代帝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帷幕下,以王公贵族审美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风尚的衍生与流变景象。
《宜兴紫砂传统工艺(图述本)》作者徐秀棠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本书主要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宜兴紫砂传统工艺特色、技巧等,对于继承传统,宏扬紫砂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葫芦》是一部中国的书。书分上下卷:上卷七章,讲葫芦各种装饰方法、历代艺人和标准器物。下卷五章,介绍鸣虫畜养、欣赏乐趣及旧京习俗。图版彩色精印,共267幅。另有黑白图78幅,随文刊出。入选葫芦器,多宫廷珍秘,即使民间所藏,亦属精品。每件器物,撰有说明,或详细,或简要,均生动隽永,自具风格。作者对自己玩了一辈子的葫芦,作出独特的总结。本书原名《说葫芦》,1993年在香港出版中英文合刊本,立即驰名海外,广博好评。今为飨国人,以中文简体字印行,除文字、图片略有修订外,并后附新著三篇。名品荟萃,佳纸精装,足以怡人,足以传世。
《禅心绣悦 邹英姿刺绣艺术作品选》系作者多年刺绣作品的荟萃,既有刺绣作品的直接展示,又有对作品的诗意解读,图片意境优美,诗句语言优美,较好地阐释了作者对于滴滴绣乃至苏州刺绣的理解和再现,可谓文图皆佳、制作精美的一部作品集。
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辑选刻印《北平笺谱》,成为近代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木刻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们收集北京琉璃厂荣宝斋、淳菁阁、松华斋、静文斋、懿文斋、清秘阁、成兴斋、宝晋斋、松古斋、荣禄堂十家斋馆笺纸藏版,精选其中的332幅古今名人画笺,有博古笺、花卉笺、古钱笺、罗汉笺、人物笺、山水笺、花果笺、动物笺、月令笺、指画笺、古佛笺、儿童画笺等笺纸样张。 《北平笺谱》选编完成后,勼工选材,精印100部,分送友人,每部书上均有鲁迅和郑振铎二人的亲笔。 《北平笺谱(山水笺1)》宣纸线装,色彩古雅,图案、雕刻、印刷三绝,绘画出自名手,刻印亦颇精良。 《北平笺谱(山水笺1)》精选了山水笺内容十张,用宣纸印制,方便书画爱好者收藏及使用。
本书主要介绍景德镇传统颜色釉单一色彩的装饰、多彩的装饰和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颜色釉综合装饰等内容。我国勤劳智慧的陶瓷先民就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材料,提高生产工艺,在烧造出绚丽多彩的色釉佳品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装饰技艺。
竹刻是刻画艺术形象的一种传统美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超的技艺造诣和高雅的艺术格调独树一帜。本次在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的竹刻展集华东地区三省一市十七个市、县(县级市)六十九位竹刻家的一百六十余件(套)作品,既有老一辈竹刻家的代表作品,又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创意佳作。展览的举办与画册的推出增进了同业之间的技艺交流,扩大了传统竹刻文化的传播,对增强民众的认识认知,促进当代竹刻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