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之光》是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全新力作。以朝代为序,遴选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上77件至美珍宝,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每个精彩瞬间,深入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 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全方位展现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美学魅力,重点解读其美在何处、普通人如何欣赏以及这些陶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功能与角色,让我们得以从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探寻到历代的审美雅趣、民俗风情与匠心工艺。 读完本书,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一件瓷器时,便懂得如何去欣赏它造型的优雅、颜色的美妙、画面的意趣、细节的深意、背后的故事 对中国陶瓷的美,产生更加具体、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而不再只是用简单的一个 美 字笼统概括。
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本书是汉服纹样和配色的设计类图鉴,精选了35类传统中国色和35种传统纹样作为逻辑线,拓展介绍了数百种中国色和纹样,并且根据朝代梳理了当时流行的汉服款式、颜色、纹样的搭配,讲解了关于汉服的小知识。 全书分析、展示了不同朝代的服装主流配色和常见的纹样。 章汉与魏晋·衣袂翩跹,展现典雅与不拘交织的风格;第二章唐·雍容华贵,展现盛世华服之美;第三章宋·俏窄风雅,展现淡雅舒适的质朴风;第四章明·精细雅致,展现等级森严的大美之服。 本书适合设计师、画师、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
刘嵘、刘永红著的《景德镇陶瓷史(2唐五代宋元卷)(精)》为《景德镇陶瓷史》的第二卷,从一个 为全面、综合的视角,阐述了从原始社会至元代各个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状况,着重介绍唐代到元代这一阶段景德镇陶瓷的原料、工艺、装烧、材质、器型、釉色、装饰与纹样、鉴定要点、科技测试等,力求从陶瓷历史文化、陶瓷生产工艺、陶瓷艺术鉴赏的角度全面总结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该书不仅解读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工艺史和陶瓷经济发展史,也全面阐述了景德镇陶瓷生产所演绎的文化、民俗史, 是对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文化艺术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描述和理论总结,是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提升。全书选取了大量出土的实物图片及藏品照片,考据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将丰富深刻的文字表述、珍贵的图片资料、史实叙述结合在一起,力求反
本书对先秦至元明清时期的龟甲纹锦做了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汉至元时期龟甲纹锦的技艺特征变迁,并结合石窟塑像、壁画、遗存文书、汉文典籍等图像文字资料,探寻龟甲纹锦文化寓意及织造特征变迁,从中外文化交流视角探讨龟甲纹织物起源、传播的路径,探讨龟甲纹织物由毛向丝转变的因素,及其与东方文化系统龟甲纹的交融、创新发展,以丰富的龟甲纹锦展现丝绸之路上古代丝绸染织技艺的交流互鉴。
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丛书(第二辑)被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海峡两岸漆艺术口述史》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通过对海峡两岸漆艺术传承人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方面填补了该领域的史料空白,另一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海峡两岸漆艺术的整体风貌与发展现状。
传统木雕雕刻工艺是一门师徒相授、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如今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工艺美术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和学习途径也为多元化。本书是木雕雕刻初学者的入门书籍,根据工艺美术专业四年制的木雕雕刻工艺课程和木雕设计课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提炼,以方便直观的认知雕刻,通过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系统训练掌握雕刻工艺知识。在本书中,主要介绍木雕用材、雕刻工具的基本知识、雕刻的制作工艺流程和基本制作技巧,以教学实验实训作业的制作过程图片,配以基础理论知识介绍,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的参与学习。
“民艺”是由柳宗悦首先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他所颂扬的“正常之美”“健康之美”,是一种超越创作者自我意识和行动、朴素、不刻意修饰、倾注了爱的美。这本书是日本民艺馆创立80周年纪念巡回展“民艺的日本:柳宗悦与《日本手工艺》之旅”的正式记录。柳宗悦20世纪20—40年代日本全国各地和东亚地区进行了约20年的研究,用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收藏,包含陶器、染料、纺织品、涂料、手工纸、家具等。本书从北海道的阿伊努宝剑开始,按照从东北到西南的顺序介绍了155件作品。
谢明良先生为陶瓷史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陶瓷手记5:中国陶瓷的器形、纹饰与图像》是新近出版的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集中展现出作者近年对陶瓷品研究的新思考。本书共分为五个板块——器形篇、纹饰篇、贸易陶瓷和茶碗篇、图像交流篇、明器陶俑篇,分别涉及不同的研究主题。如对汝窑青瓷舟形杯、陶瓷倒灌壶等器形特殊的器物,作者通过风格及文献的把握,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而对卡拉克样式瓷及象嵌云鹤纹碗等,作者通过对纹饰样式的分析、对比,亦推导出新的结论。总之,每一主题的新阐释、理解,均由具体的实物出发,以图证史或以图论史,展现出作者扎实的陶瓷史素养及学术创新能力。本书可称为近年陶瓷史领域的重要的学术之作,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