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为远古彩陶、青铜时代、瓷器中国三部分。分别讲述了我国彩陶、青铜器、瓷器的发展历史和造型特点,介绍不同器物图案从发生到历代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着重介绍重点纹样的造型特点和文化风格。同时结合上百幅纹样图案摹本,作为本书图录部分亮点,供读者学习和临摹借鉴。
《古瓷之光》是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全新力作。以朝代为序,遴选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上77件至美珍宝,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每个精彩瞬间,深入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 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全方位展现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美学魅力,重点解读其美在何处、普通人如何欣赏以及这些陶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功能与角色,让我们得以从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探寻到历代的审美雅趣、民俗风情与匠心工艺。 读完本书,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一件瓷器时,便懂得如何去欣赏它造型的优雅、颜色的美妙、画面的意趣、细节的深意、背后的故事 对中国陶瓷的美,产生更加具体、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而不再只是用简单的一个 美 字笼统概括。
无论是希望完全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来制作釉料,还是只把它们作为现有基础配方的补充,作者在《天然釉 釉料的配置与制作方法》中都会提供合适的建议,包括如何寻找和准备天然材料(例如风化的岩石和海藻),还会对混合釉料、测试样品、后的施釉和作品烧制进行详细指导。使用天然釉料的当代陶艺家们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创作技巧及产生的有趣的釉料效果。
中国是早发现和使用大漆的国家。漆艺,历经漫长的演化,早已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手工技艺,而是包涵着丰富的智慧创造与人文气息的历史文化宝藏。 本书首先介绍漆艺的基本历史脉络、必须掌握的材料、工具与设备,然后抽取了漆艺工艺 10大典型工艺(底胎底漆、殊涂、描绘、镶嵌、刻填、磨绘、堆塑、彰馨、防锈、金缮修复)中的52种技法进行详细介绍。每种技法都囊括了工艺的原理、历史沿革、创作赏析、工艺实践、小贴士等内容。本书图文并茂、内容浅显易懂、工艺全面详尽、操作易于上手。 本书展现了漆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在一个个生动又鲜活的工艺示范背后,努力挖掘工匠及创作者在发现、认知、驾驭、创造漆艺的精神动力。相信本书无论是对初次接触漆艺的学生,还是已有经验的从业者,都会起到些许参考或借鉴作用,为今后的创作进阶打下
在时间洪流中 沉淀百年 的植物与工艺之书 新艺术 大师莫里斯 皮亚尔-韦纳伊创作 集 植物装饰 艺术之大成 陶瓷、墙纸、梭织布、首饰工艺与金银细工 细数 15种装饰工艺的传统面目 鸢尾、百合、蒲公英、常春藤和雪花莲 唤醒 70种植物形态的大师手绘 在200多幅装饰设计案例中, 见证植物 从形态到纹饰的蜕变 , 领会装饰艺术家的通才与 返璞归真 百年前,工业运动已经兴起,但世界远没有现在流转得那么快。一位秉持着 手工 与 自然 信念的艺术家,在老师的工作室里苦学多年、也独立创作多年后,决定为手工艺撰写一本书,为以自然为归属的装饰艺术撰写一本总结性的著作。他希望有人能够记住在工业之前手工艺的面目,更希望他们一代一代之间传承的、对家与自然的信念在加速演变的世界中仍能为人的生活带来宁静和滋养。 他行走在乡间、在
走出电窑的烧成效果局限,让林赛 欧斯特里特(Lindsay Oesterritter)带领你去欣赏和品鉴更多简单易行的以木柴作为燃料的创意型烧成 柴烧、乐烧、坑烧、桶烧。针对那些经验丰富的制陶者及工作室,作者深入讲解、探索了柴窑的建造方法及其烧成方法。凭借多年制陶、烧成经验,以及向广大同行虚心求教,书中的内容堪称独一无二。 艺术家专栏 和 作品赏析 版块展示了柴烧及以木柴作为燃料的创意型烧成的多样性,以及由此所能获得的独特视觉效果。
陶瓷添加物可以让陶艺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外观和肌理。陶艺家凯瑟琳 斯坦登(Kathleen Standen)向读者展示了大量可实现的效果,以及业界知名陶艺家们借助陶瓷添加物创作的令人称奇的陶艺作品。 本书开篇介绍如何收集当地黏土和如何制备个性化坯料,之后转入正题,即当今陶艺界以材料著称的数位艺术家们常用的陶瓷添加物,包括硬质材料,如石头、玻璃和铁锈;可燃性材料,如纺织品、金属丝和金属网。除此以外,还介绍了以不同形式呈现的多种颜色效果。书中收录了当今世界*陶艺家极具创意的代表性作品图例,并配以详细的创作步骤图片和文字讲解。 《陶瓷添加物 个性化陶艺坯料的制备及创作》从启发灵感的角度,讲解了添加物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拓展创作实践的制陶者而言,本书都堪称工具书。
《生活月刊》原创作团队寻访了十多位宝岛知名陶艺家和茶道家,纪实书写他们的心路历程与创新探索,以及各自为陶艺发展做出的贡献。他们中有的力图用自己的创作还原中国千年陶瓷发展整个脉络,有的从农人到陶人,将自己的生命和整个时代风貌融入陶器,有的边教学边创作,将陶艺教学从学徒制的传承转入学院派,还有的则吸取日本和西方的陶艺美学理念,融入国际化的创作语境,从追索、复原失落的中国传统,转向新的创作 陶艺家重新思考陶的本质,调整做陶的观念,通过反复的实验、探索,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配方和烧造方式,形成了风格多元又独立的陶艺新美学,为现代陶艺增添了新的色彩。陶瓷之美同时又植根于生活之中,无论是日常器皿,还是典藏之物,都体现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每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我们都可以从陶艺作品中得
珐琅是古老的金属装饰技术之一,它通过将珐琅釉料烧熔到金属底胎表面,创造出丰富多彩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作者琳达达尔蒂,作为当代珐琅艺术领域的代表性艺术家,在书中分享了手工制作的激情与乐趣。 《珐琅艺术》从基础知识开始,带你了解每种类型的珐琅釉料,帮助你创立一个珐琅工作室并列举出制作过程中将会用到的工具和设备,以及珐琅制作的前期准备、烧制、清理、完成等各环节的详尽信息。接着会教你如何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多种技法当中,例如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和透光珐琅。同时你还将学习到更多的实验性的技法,比如在网格或金属丝上烧制珐琅,并通过运用铁屑、沙粒等创造出更为独特的表面肌理。创造性的尝试非常规的烧制方式,例如欠烧、过烧或乐烧工艺,以实现独特的效果。 另外,《珐琅艺术》详细展示了12个制作示范,都
加布里埃尔 克莱恩(Gabriel Kline)通过讲述各类技法、大量配方,以及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极具创意的代表性作品,引领读者踏上一条令人心生愉悦的釉料学习之旅。全文从釉料 厨房 开始,之后深入讲解正确配制釉料的核心技术。复合釉装饰、除釉技法及施釉技法可以令你的釉料表现力得到大幅提升。此外,本书还将深入介绍深受广大陶艺爱好者青睐的结晶釉、令人神往的红色系釉料,以及简单易学的贴花纸技法。 艺术家专栏 及 佳作赏析 这两个板块会赋予读者无限的创作灵感,对于各位同仁形成自己的风格大有裨益。
《如何读中国瓷》介绍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陶瓷精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的艺术博物馆,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齐名的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年代跨越五千年,在材质、器形、主题方面都有丰富的多样性。本书精选的藏品,兼顾了典型与稀见器物,使读者了解从新石器时代直到近代中国陶瓷工匠所取得的惊人成就,构成了中国陶瓷史发展的基本序列。馆藏陶瓷既有中国宋瓷精品,也有元青花,明清各地名窑的代表作品。精致的罐、碗、瓶、盘,优雅的禅宗祖师达摩像,瑰丽的四季花卉瓶,《如何读中国瓷》介绍这一亚洲文化中杰出的艺术传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如何读中国瓷》对器物的阐释旨在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作品本身的意义及其创制文化背景的鉴赏。
森夏恩 科布一直在表达传统手工技术 在 陶瓷 制作 机器化时代的重要性。时间的沉淀和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是她作品的特色之一,同时她坚持作品的功能性、实用性,在忙碌生活中创造出的器物并能在生活中使用 就是她的创作理念 。作品风格因大胆不被束缚受到评论界的好评,并在国际展览上不断亮相。 本书作者通过马克杯、花瓶、碗、圆盘、砂锅、盒子等实用器型的制作,展示手工陶瓷成型的工艺和技巧,同时解答常见的技术问题。难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一直在启发读者,如何从生活中收集创作的灵感,如果从陶艺家哪里学习他们的创作思路,引导读者一边制作一边思考和创作,以成就自己无一物二的作品。这不仅仅是一本提升手工技巧的书,还是启发灵感、学会内容创作的书。
本书结合历代典籍文献和绘画作品,深入解读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还原中国瓶花艺术的本来面目。并通过研读经典,厘清中国传统瓶花的艺术旨归与审美标准,进而探索瓶花艺术在当代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瓷器 瓷泥制备、加工烧成与常见问题补救措施》从多个方面对瓷器的制作过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涵括了从瓷泥制备工序到成分构成到可加工性分析,再到不同装饰手法分析和施釉过程分析等内容。除此以外,拉坯成型和徒手成型等方法也被概括其中。作者还针对瓷器制作中特有的技术难点作出解析,讨论了瓷坯干燥和烧制的方法。在制作陶瓷器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大部分常见问题也通过专门的章节提供了建议及补救措施。
作者马克 德尔 维奇奥(Mark Del Vecchio)对来自25个国家130多位当代陶艺家的创作成就进行了调研,包括拉尔夫 巴塞拉、阿德里安 萨克斯、贝蒂 伍德曼、高森晓夫和安德鲁 罗德等。作者分别将他(她)们归类到后现代主义陶艺的十二个主题中,借此分析和归纳出他(她)们创作语言的生成特点,即后现代主义视角,后极简主义,图案和装饰,多语意器皿,抽象的有机体,真实/超真实,历史、文化和时间,图像和器皿,作为图像的器皿,人物雕塑,抽象雕塑,以及后工业化等。
本书开篇讲解拉坯成型法的概念及如何拉制基本器型。后续章节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所介绍的技法会帮助你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本书涉及的技法多种多样,较大体量的器型包括水罐及浅盘子,除此之外,还包括如何通过敲击、切割重组改变拉坯器型的原始造型。佳作欣赏章节收录了当今世界上众多*陶艺家的优秀作品图片,相信这些资料一定会令你大开眼界、灵感爆棚。总而言之,本书会令广大爱好拉坯成型法的陶艺界同行领略到无限的创作可能性。
陶瓷和印刷有一个相同的特性 它们可以重复一个形状、形式或是图像,并且这些产品可以和其他图形、装饰方面的生产活动结合,沿用数百年。尽管陶瓷一开始是三维立体的而印刷多是在二维平面上操作的,现在这些对应关系也有了一些变化。在十九世纪早期,在杯盘上印刷图案还是一种 新媒介 的时候,用图像、照片和风景画进行装饰被看来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在二十一世纪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3D打印技术有效地推动了陶瓷和印刷的融合。 作者在简介中阐述了上述背景后,又详细叙述了陶瓷与印刷的历史和工业背景、色彩转移介质和墨水、单色印刷、平版印刷、浮雕、凹版印刷与石印、模具和丝网印刷、贴花、影印和数码打印、3D打印、影印感光剂等知识。比起介绍具体的操作手法,本书更侧重于对将印刷技术和陶瓷艺术进行融合的多种可能性进行系统性介绍
《传统木雕工艺与技巧图解:跟着东阳木雕大师学技艺》本书从迥然各异的世界木雕,到渊源流长的传统木雕;从木雕的应用、内容题材、工艺种类、地域流派,到木雕的实践案列和作品欣赏,全方位构建了木雕学习的基础知识框架。 主体部分详实的实践案例,从传统纹样,到山水图案、花卉、小型动物、松树仙鹤,再到人物造型,按照有简入难的顺序,图文并茂地演示雕刻过程和注意事项。 丰富的大师作品欣赏、实用的雕刻纹样图案,是一本集合理论性、实践性、文化性、欣赏性于一体的,难得的木工雕刻实训书籍。
锡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发现锡金属开始,到锡器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锡器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几经沉浮。锡金属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变化,使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锡器一直不似端庄大方、凝重典雅的青铜器和璀璨的金银器,能够得到浓墨重彩的关注,可以说含蓄质朴的锡器在造物艺术中一直未得到正史的关注,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全面的研究也少有人问津。 《中国锡器工艺文化及其艺术活态化传承研究》结合广阔的社会背景,梳理中国锡器艺术的发展脉络,从历史传统及其成熟的表现来探寻锡器艺术形成的具体过程,了解其独特的样式特征,并从社会、文化层面进一步剖析中国锡器中所蕴含的人类思想意识与文化内涵,从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展开研究,以期探寻其发生演变的规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研究成果,是*人文社科项目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丝绸技艺研究:以考古实物为中心 (17YJCZH006)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以考古发现及传世的辽宋时期的丝绸文物为研究资料,精选精选其中108幅织物纹样绘成矢量图,并附上织物原图和简要纹样分析。通过对古代丝绸设计素材的提取、分类、重绘,来展现该时期丝绸纹样的题材类型、色彩搭配、艺术风格等,并探讨纹样特征与当时文化背景的关联。希望本书能丰富中国传统织物纹样宝库,并为今天的染织图案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子课题 古代图像中的纹样信息提取与设计元素分析 研究成果。本书将古代图像分为历代绘画、寺观壁画、水陆画与唐卡、风俗绘本四个类型,在采集了大量纹样信息后,精选其中的181幅织物纹样绘成矢量图,并附上所采集的原图和简要的纹样分析。希望本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出土与传世古代丝绸实物之不足,丰富中国传统织物纹样宝库,为从事纺织品设计、艺术创作及艺术史研究的诸位提供参考资料。 丛书: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共10册)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装裱锦绫卷》978-7-308-17431-2, 定价188元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少数民族卷》978-7-308-18263-8, 定价188元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小件绣品卷》978-7-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