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名窑瓷器珍品,从瓷器初创的古拙粗犷,到南青北白的格局已成;从引.领彩瓷的唐三彩,到绚丽多姿的青花瓷;从宋瓷尚雅、各竞芳华,到元明清颜色釉、彩绘瓷的争相斗妍;从民国仿古瓷器,到当代瓷器的传承创新,图文并茂,带你看懂瓷器,感受东方瓷器文化神韵!
本书详尽、系统地汇编和整理了我国古今工艺美术史料,阐述我国各种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分析艺术特色,介绍制作工艺,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到新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全部历程,通过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令人折服地对我国工艺美术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勾勒。而且,本书非常重视工艺美术的物质文化的属性,它对工艺美术史的勾勒都是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种的叙述和描绘来完成的,翔实的史料经过作者的整理排比,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并根据史料的叙述,辅以多张工艺品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说明某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概况,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对学习和研究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结合历代典籍文献和绘画作品,深入解读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还原中国瓶花艺术的本来面目。并通过研读经典,厘清中国传统瓶花的艺术旨归与审美标准,进而探索瓶花艺术在当代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世界各地的制陶者大多会在当地的地理环境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野生黏土,将他们的工艺技法运用在这些黏土上。这本图文并茂的指南介绍了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采集、加工和使用发现的自然黏土。书中精美的照片和技术说明解释了各种黏土如何形成;如何定位、采集和评估黏土;如何测试黏土的收缩率、吸水率、质地和可塑性;试烧黏土的最佳方法;如何通过混合适当的材料来调整黏土的特性等问题。从实地勘探到完成,作者对每个阶段都有他们独特的见解和建议。除此以外,书中还附有国际陶艺家使用当地黏土制作的作品集供读者参考。
本书是漆艺非遗传承人几代匠人工作经验的总结,详细讲解了中国大漆艺术的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内容包括漆的种类、用途和制备,髹漆的主要工具和使用方法,以及擦漆、素髹、彰髹、螺钿、罩髹、肌理、洒金、描绘等不同大漆工艺的制作流程。全书收录了大量漆艺案例,每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和文字解说。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漆艺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漆艺术、家具制造业、油漆工艺等行业从业人员及业余爱好者自学、参考。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 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 既识真假,亦辨美丑 , 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 ;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蒙读者厚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本书是陶艺初学者的入门教程。全书共6章,循序渐进地介绍了陶艺的基础知识、陶器上的装饰纹案、复杂陶器的制作、转台的使用等。书中还细致地介绍了伴随制作过程产生的问题,例如陶艺到底怎样学?黏土的再生方法、道具的清洗方法等。并在末章介绍了儿童陶艺制作方法。内容基础详细,适合初学者阅读。
一顶虎头帽是中华民族探源工程的一部分,它的文化意义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源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作者从收藏的清代、民国近3000顶色彩、纹样各异的虎头帽中间精选2000多顶,按三季(春秋、夏、冬)分类,根据不同的款式,汇聚成虎头帽百科全书。这些来自民间虎头帽,几乎每一顶都有十几种色彩,更是集多种织绣技法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走进书中世界,可观虎头帽之精美,可揽中华文化之底蕴,可谓是一花一世界,一帽一乾坤。
《斑斓之美:传统工艺美术的中国气派》由著名学者方李莉教授主编,深度探索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本书精选陶瓷、家具、染织、金银器、漆器、风筝、年画等经典门类,展现中国工艺美术的丰富多样与精湛技艺。在传统社会中,工艺美术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审美、实用与文化价值。工业革命后,手工艺虽逐渐脱离实用范畴,但其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愈发凸显。本书通过细致解读,让读者领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深厚底蕴与时代变迁中的独特风貌。
《华章御锦:清宫御用云锦藏珍》是云锦研究学者尤景林继《稀世珍锦——清官御用云锦藏珍》(2010年,古吴轩出版社)之后推出的一部新作。书中载录了六十二匹海外回流的云锦,以近三分之_的篇幅,推出皇室专用的十一匹团龙妆花缎的袍料和七匹正龙的方补。这些新近回流的云锦,就品种而言,规格上更高;就传世数量而言,更加珍稀。此外,四匹苏州织造臣“奉会”出品的云锦,也尤为难得。相对于前作中作者对云锦的全面概述,《华章御锦》则在结合实物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年来考古发掘中相关的新成果和云锦在当今时尚舞台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并且在古代绘画等艺术作品的相关图像资料和有关云锦的史料中努力探寻,力争对云锦作一次全新的梳理。《华章御锦》是对《稀世珍锦》的补充,也是作者尝试对清代织锦历史风貌的复原
壮锦 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广西壮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壮锦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本书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壮锦的美,深入挖掘了壮锦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象与内涵。共分为五章,包括 广西民族文化瑰宝 图案多样化的织锦 广西 锦彩 的形式类型 桂彩壮锦图案的形式美 生活中的 锦彩 。所介绍的壮锦纹样包括传统经典纹样、新时代发展创新纹样等,共计近200幅。另外,本书稿除从传统的角度来解读壮锦纹样的寓意外,还从图案形式美法则来对壮锦图案进行分析,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后还介绍了壮锦图案传承创新及应用的成功案例,传达了 让传统成为时尚,让时尚助推传统 的思想。
《攻金之工 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一书脱胎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主办的 攻金之工 欧亚大陆早期金属艺术与文明互鉴 特展,本图录呈现370件金属器物,含上下两大册近千页,内含高清图版700余幅,增加15万说明性文字、插图两千余幅、研究性论文14篇。本书以370件金属器物为线索,时间纵贯四千年,地域横跨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伊朗高原、中亚草原、南亚印度河流域至东亚腹地,构建起一部 欧亚金属文明史 。为读者普及和展示了欧亚大陆上金属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传播,使得读者清楚地看到在欧亚大陆上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差异性、相似性和互相交流的轨迹。
本书以陶艺基本技法为主要内容,汇总了捏塑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拉坯成型、烧成等过程中有可能遇见的问题,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多种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国竹纸的发明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书写、印刷材料,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各地现存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几种主要竹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并运用科技手段,探讨了竹纸制造工艺的科学内涵及与纸张理化性能的关系。本书是首次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科学实验手段想结合,开展竹纸制作技艺系统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