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00年至2000年整整一个世纪内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围绕工艺美术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这三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境遇,总结不同时期在内外因推动下所取得的工艺进步和产业成就;分析不同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上所发生的审美变迁的总体动向;关注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技艺实践;提炼工艺美术大事记;揭示百年内工艺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
竹刻是刻画艺术形象的一种传统美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超的技艺造诣和高雅的艺术格调独树一帜。本次在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的竹刻展集华东地区三省一市十七个市、县(县级市)六十九位竹刻家的一百六十余件(套)作品,既有老一辈竹刻家的代表作品,又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创意佳作。展览的举办与画册的推出增进了同业之间的技艺交流,扩大了传统竹刻文化的传播,对增强民众的认识认知,促进当代竹刻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谓布牌子,是指厂家生产的布匹在成品出厂或者销售之前,要在匹头上贴一张纸质标识,这种标识具有商标和广告的双重作用。“布牌子”这一约定俗成的称呼,后逐渐成为近现代上海纺织印染企业的一种纸质商标品牌的代名词。布牌子大部分用于棉、麻、丝纺织厂出品的布料,也出现在棉纱、毛线、印染颜料等商品上。近代上海布牌子的图案包罗万象,其画风受年画和月份牌画影响显著,但又有自己的风格。画法上中西合璧,既有传统国画的渲染,又有西洋水彩的笔触,还有以漫画、连环画形式加上鼓动性文字,宣传布料的不凡质地,正所谓各出机杼争奇斗胜。内容从历史神话到市井风俗, 多的是以中国古代吉祥图案为题材,图案古朴清雅、构思含蓄巧妙,幅幅都是珍贵的民俗遗产。本书收录的二百多幅老上海布牌子,是笔者多年来的珍藏,它们记录了一个逝
“藏炉要藏巧生炉”是海内外收藏界中,盛传着的一句话。《物华天宝--从宣德炉到巧生炉》讲述了艺人陈巧生与宣德炉不离不弃,进而欲与宣德炉一比高低的艺术之路。上世纪90年代,更是独辟蹊径,以“巧生炉”扬名立万,在全国铸铜艺术行业中独树一帜。之后,在多次艺术品拍卖会上,“巧生炉”价位竟高于“老炉”,在中外收藏界引起轰动,并传为佳话。
日本刺绣工艺师长草敏明讲解日本京都刺绣的艺术图册。全书以照片为主,以文字为辅,讲解了日本近年来京都刺绣师的杰出作品,并讲述了京都刺绣的花纹和技法的历史溯源,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京都刺绣的纹样和颜色特点,此外还通过一些新旧刺绣照片细部的对比,说明京都刺绣的创新点和对旧刺绣的完整还原工艺。整部作品以图带解说的方式从多个方面较为完整的展现日本京都刺绣的特点和风格,展现日本人传统生活中的审美和艺术。 该书为艺术类生活图书,带有一定的大众普及性质。通过艺术创作者的结合实物图片,让读者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明白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
《插花百规》一书即为池坊流插花图典。日本花道的精神,是用植栽花木的配置,来传达人们心中的思考跟情感。在花道的创作过程中,就好像是在和大自然对话一样。池坊流推崇“花之心应为我心也”,要求插花人必须心直无邪念,所插之花也不应违背花草树木的自然之势,真正将心中所想构成花形。因此,插花这一艺术需要理解默默无言的花草树木的正直姿态,插花者本人也要成为正直的人。通过插花以及欣赏插花,以表现、净化自己的心灵。本书所收录内容虽不及所有插花形式的半数,但全面介绍了最基本的概况,可以据此进行多种形式的变化。为方便读者把握插花艺术,特录《池坊应用花》插花实践案例三十二种。
三十多年来,尔冬强的镜头几乎锁定了上海所有的历史建筑。这些照片浸润着城市“烟火气”,在岁月的默然不语中沉淀成一幅长长的画卷。 上海,作为 ArtDeco建筑总量仅次于纽约的城市,展现了这一风格在建筑、家具、工业制造、玩具、广告、艺术、传媒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20世纪30年代,上海近代建筑营造达到高峰,一大批新式里弄、公寓、洋房拔地而起,据1949年的统计,虹口区域内仅石库门弄堂就达八百四十多条。虹口营造贡献的建筑风格样式丰富,武进路、山阴路、祥德路、欧阳路、四川北路、江湾路有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许多历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装饰艺术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虹口的建筑在当时成为时尚和现代的象征。 《虹口装饰艺术派》通过丰富的插图和生动的叙述,带领读者穿梭于上海虹口的大街小巷,感受ArtDec
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开篇部分是关于釉料及陶瓷颜色审美等方面的信息,随后是本书的重点,即“陶艺大师及他们所使用的釉料和颜色”。 第一章:对于釉料的理解。通过讲解逐步进入陶瓷釉料的世界。具体内容包括釉料的发展史,如何测量窑温,配制陶瓷釉料时常用的原料,常见的釉料缺陷及其补救措施,以及接触有毒原料时如何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二章:颜色。颜色是决定一件陶艺作品最终完成效果的关键所在。本章开篇讲解陶瓷颜色及色相环的发展史。之后结合实验分别详述8种颜色在陶瓷釉料中的使用方法及其特性。 第三章:釉料的配制及测试。本章内容有助于扩充广大陶艺爱好者的实践知识,对完成创作极有帮助。开篇内容包括对配方的理解、如何配制(混合)釉料及施釉方法。结尾部分讲述如何打破常规,配制出富有个性化的釉料,使传统釉料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既识真假,亦辨美丑”,“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
该书规模较为适中,文字约四十万字,图六百幅,全精装印制。另外还须说明的是: 1、此书编撰时按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四大部分分别成文,目的是便于读者翻阅或资料查寻。因世界各大洲或各国历史发展时间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巨大差异,若全书不分区域,统按古、近、现代混编,唯恐阅读不便。 2、书中所涉国名、地名、人名或作品名等,均参照目前国内出版物常用或流行译名。 3、本书虽名为“世界工艺美术史”,所涉内容甚广,但难免挂一漏万,仍有不少区域或国家的工艺美术尚待填补。 4、本书大部分内容原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后游历各国又经不断修正,但愿能对读者有所助益。 5、在国内所出版的各类冠以“世界史”的著作中均不含中国部分在内,似已约定俗成。
本书作为国内以图文方式记录世界陶瓷艺术发展过程的《世界陶瓷》,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经作者与十几位陶瓷专家的潜心研究与广泛取材,历时两年,于2002年完成稿件的文字创作。2003年,出版社责任编辑利用一年时间走访取材,拍摄8000余幅国内外经典陶瓷图片。 当我们的祖先学会用火的时候,便开始将土与火结合,制成了方便他们生活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器皿,后来,这些器皿被我们称为“陶器”。随着各地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各地域的陶瓷艺术风格也开始产生不同的变化,于是就出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青花、朝鲜镶嵌、希腊几何纹样、埃及砑光、英国锡釉等世界各地的珍品。 《世界陶瓷》正是向读者们讲述了从远古文明到近现代时期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汇集了人们难得一见的世界陶瓷经典作品
通过本次展览,观众们不仅会对“法贝热的珠宝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还会近距离观赏到俄罗斯金银匠的作品和产自乌拉尔、西伯利亚的宝石,以及俄罗斯其他石雕家和技艺精湛的珐琅彩绘师、玻璃制作师、编织工艺家的杰作。展品的一部分来自俄罗斯的国家宝库——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的军械库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