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明信片除作为一种传递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极高的欣赏价值及纪录历史的功能。随着大众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明信片已成为不少游客、收藏者搜集的重点对象。本套明信片由著名画家张安朴先生通过硬笔水彩画的形式精心描绘了邬达克在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作品。
本书以极简的语言、清晰的脉络,以历史的朝代交替为经、各工艺演变兴衰为纬,以出土实物为证,描绘出一幅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封建帝制终结几千年以来,在历代帝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帷幕下,以王公贵族审美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风尚的衍生与流变景象。
包括水果、蔬果、野果在内的植物果实,颜色和形态丰富多姿。将果实应用到花艺设计中不仅能营造季节感,也能够创造空间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表情,给整个花艺作品带来创意和意趣。在花艺设计中果实的应用是比较难掌握和处理的高阶技法。本书是作者长期设计生涯中经验的总结,将果实应用的实用技巧和窍门毫保留的贡献给大家。本书介绍花艺设计中常用的近60种果实的特性,及其与鲜花的搭配技巧,每一种果实都搭配一个作品案例,案例类型包括小型插花作品、商业赠送花艺,以及大型的空间装饰花艺,并附以详细的制作步骤图和文字讲解。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 莨绸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生产的一种古老的染色面料香云纱。香云纱穿着透气清爽,轻体透凉,走路会发出 沙沙 的声音,所以*初被称作 响云纱 。繁复的制作工艺以及特殊的丝绸质感,使香云纱享有 软黄金 的美誉。香云纱布料的珍贵稀有,使其受到宋氏三姐妹、张爱玲、陆小曼、王映霞等名人的热烈追捧。2008年香云纱因独特的染整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彰显非遗文化、呼吁非遗传承的 粤雅小丛书 之一,本书以传承、制作、价值三章重点介绍香云纱的文化价值和发展历程,既很好地凸显了香云纱在岭南文化、广东纺织工业史的重要地位,也恰当地表现了香云纱作为纺织艺术品的文化价值。
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 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1928 年,提出 民艺 一词的日本思想家柳宗悦先生写下了《工艺之道》,开启了日本民艺的理论探索之路,也让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如一只茶杯、一个饭碗身上所寄存的美感,*次受到如此炽热的礼赞。 如今,距柳先生的发言已过去九十年,他的美论在日本影响深远,但是否真的被深刻理解了呢?是否存在与时代不符、需要更迭的部分?当今的手艺人生活在距柳先生的时代近百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对他们而言,手工的意义在哪里?人们还能重识寻常美物的精髓吗? 本书是日本当代漆涂名家赤木明登,将自己在杂志专栏上连载八年的文章,进行增补、修改后的整理之作。面对地方工艺越来越庸俗化,本作日常使用的民艺品也与生活渐行渐远的现状,赤木明登重拾《工艺之道》,潜入民艺世界的源头,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体悟 何谓美物 ,写下了这部与他的
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盐野米松继《树之生命木之心》后的又一新作,这次他采写的主角是日本国*级刀匠 宫入小左卫门行平。 没有哪个日本人不认识日本刀。 作为日本代表性文化符号,《菊与刀》《杀死比尔》《银魂》 从浮世绘到古神话,从学术著作到经典影视动漫,日本刀在日本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都非同寻常。 为什么电影里的武士们无论怎样翻腾,刀都不会从佩绳上掉下?从这个小小的疑惑出发,盐野米松历经数年,一路采写:日本刀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刀匠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他还采写了围绕日本刀制造的其他国*级匠人:研磨师,鞘师,漆匠,银匠,柄卷师 一把日本刀,凝聚着各式各样工匠的传统技艺。而他们的故事,鲜有人知。在本书中,盐野米松采用口述纪实的方式,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记录6位日本国*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品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那优美的彩陶,庄重的青铜器,华丽的唐锦,优雅的宋瓷,无一不反映了卓越的创造智慧,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彩,为世人所赞赏。本书具备所具中国工艺美术史权威、覆盖面广、试题成熟、重点突出、考点明晰的特点,能为广大考生梳理教材、把握重点难点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分册既详略得当又有所侧重,也为研究生复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雕漆技艺》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全书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包括:雕漆的文化特质、北京雕漆技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雕漆技艺的基本工序、北京雕漆技艺的当代传承人等。
毛猴,老北京的儿话音叫“毛猴儿”,又俗称之为“药材猴儿”、“猴戏”、“知了猴”,是极具北京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毛猴工艺品的主要材料是几味中草药,料质天然,就地取材,再辅以往往被人们丢弃的诸如硬纸壳、包装袋、冰棍棍儿、果核、空药盒等,经巧妙加工施艺,变废为宝,制作出模仿人间百态精灵活现的小猢狲。这是一门简便易学、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很适宜普及又充满情趣的手工技艺。
“陶瓷”在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功范例之一。然而人类在物质创造的同时,也无时不在进行着艺术审美的创造。这说明,人类有着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的基本需求,人类祖先在制作件陶器之始,也是陶瓷艺术创造的开始。 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其它并行发展的姊妹艺术,有如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它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的关系。它们的影响痕迹也就成为了陶瓷艺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介入,西方“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但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一直以来还是众
说起雕刻艺术总能勾起人们的童年回忆,如今的新派雕刻舍弃了石膏板和胶版,而采用不脆、不硬的橡皮为原料,其韧性强、易得、容易下刀,即使是对雕刻毫无基础的人,在没有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就能直接拿起笔刀进行雕刻。《橡皮印章雕刻速学》由日本5位橡皮印章艺术家久保洋子等人共同创作,从不同的类别中创作出超过1000款充满趣味的印章图案。读者接近能在10分钟内上手雕刻自己的靠前个橡皮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