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名窑瓷器珍品,从瓷器初创的古拙粗犷,到南青北白的格局已成;从引.领彩瓷的唐三彩,到绚丽多姿的青花瓷;从宋瓷尚雅、各竞芳华,到元明清颜色釉、彩绘瓷的争相斗妍;从民国仿古瓷器,到当代瓷器的传承创新,图文并茂,带你看懂瓷器,感受东方瓷器文化神韵!
《瓶史》系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既是优美的散文,也是艺林奇葩。袁宏道、张谦德著的《瓶史瓶花谱(宝颜堂彩绘评注版)(精)》有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崇、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等二十节。该书的出版曾在日本造成轰动,被尊崇为“宏道流”派。日本高僧元政上人致陈元赟书曰:“数日前探市得《袁中郎集》,乐府妙 ,不可复言,《广庄》诸篇识地高,《瓶史》风流,可见其人。”《瓶花谱》为明朝张谦德所撰,全书分为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与护瓶,共八节。这也是论述瓶花艺术的较早专著。全书译文精心翻译,并加入了很多插花和花瓶的图片参照,能让现代人 好的了解和理解古时候的生活。
毛猴,老北京的儿话音叫“毛猴儿”,又俗称之为“药材猴儿”、“猴戏”、“知了猴”,是极具北京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毛猴工艺品的主要材料是几味中草药,料质天然,就地取材,再辅以往往被人们丢弃的诸如硬纸壳、包装袋、冰棍棍儿、果核、空药盒等,经巧妙加工施艺,变废为宝,制作出模仿人间百态精灵活现的小猢狲。这是一门简便易学、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很适宜普及又充满情趣的手工技艺。
“陶瓷”在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功范例之一。然而人类在物质创造的同时,也无时不在进行着艺术审美的创造。这说明,人类有着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的基本需求,人类祖先在制作件陶器之始,也是陶瓷艺术创造的开始。 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其它并行发展的姊妹艺术,有如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它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的关系。它们的影响痕迹也就成为了陶瓷艺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介入,西方“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但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一直以来还是众
说起雕刻艺术总能勾起人们的童年回忆,如今的新派雕刻舍弃了石膏板和胶版,而采用不脆、不硬的橡皮为原料,其韧性强、易得、容易下刀,即使是对雕刻毫无基础的人,在没有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就能直接拿起笔刀进行雕刻。《橡皮印章雕刻速学》由日本5位橡皮印章艺术家久保洋子等人共同创作,从不同的类别中创作出超过1000款充满趣味的印章图案。读者接近能在10分钟内上手雕刻自己的靠前个橡皮章。
本书增加了近几年新发现的考古成果,如2015年挖掘的海昏侯墓等,并突出知识性、强调时效性,以保证史书的延续与完美,满足新时期的学习需求。另外,在每章开头部分,用“课程导入”将时代背景与工艺美术结合起来讲,方便学生从宏观上去了解历史的演进,同时增加了课后练习题,以“章测试”的新慕课形式出现,从而使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全面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精髓。
一本小书,字字珠玑,带你领略千年风景;百件器物,件件精品,使人仰望先人智慧。透过器物,窥视古人风尚。古与今的距离,其实没那么遥远。《极简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作者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学者尚刚先生,他编著的本书以其深厚学养,以通俗简约的文字,述说古代中国工艺美术的衍生、发展与流变。
本书围绕三种面具展开分析:斯瓦赫威面具、赫威赫威面具和皂诺克瓦面具。作者对这些面具的美学特点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它们堪与古埃及或古波斯和欧洲中世纪的艺术品媲美。 作者认为,神话思维是一个中介,通过研究北美地区印第安人部落不同地区流传的各种有关 面具的互不相同而又彼此相通的神话,并通过对这些面具形制的研究,比较这些神话间的关联, 可以解释北美印第安人的传统习俗和社会建制。
安孝文、安杨所著的《怀仁砖雕》抢救性地、多方面地收集整理了怀仁地域砖雕艺术资料,并进行专门的分类比较,同时刻意保留了当地的习惯称呼。全书共17章,介绍了影壁、门洞、角花、垂花柱、窑道楼、脊花、吻兽、斗拱窑楣、檐头、马头花、悬鱼、山花和瓦花等雕饰,以砖雕类别、制作、区域比较各自成章。该书对怀仁砖雕搜集全面,图文并茂,是怀仁古建筑砖雕艺术的普及读本。本书适合文物保护工作者、相关研究人员、古建筑爱好者阅读,并可作为建筑设计院、古建筑和园林工程公司等单位的参考资料。
《中国当代画坛名家画廊:写生雁山桂林山水清赏》遴选画家的作品,画风随意而飘逸,具有清逸淡远之品格,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精神,讲究笔清墨韵和诗情画意。
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灿烂的民族文化现象,这里有许多原生态艺术形式,多年来有许多的专家学者部进行过探索,但都没有系统地做出对苗族侗族的民间工艺美术的全面介绍。苗族侗族的民间工艺美术保持着古老的传承形式,他们创造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工艺,有民族建筑的鼓楼、风雨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刺绣、蜡染、挑花、织锦等艺术;有银饰、剪纸、铜鼓、芦笙等民族工艺。这些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性强,内容广博,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就此,本书尝试从以上的各个角度去挖掘和整理,从苗族侗族的世代生活的地域里寻找他们灿烂的足迹。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交通的立体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网络化,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改造,城市精神的物质化体现与对形式载体设计的高度重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人性化和理想化。许许多多大中城市对城市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注意塑造小区,街道、交通等各类公共场所的人性化环境,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在形式的载体上开始了多方位的设计,其中也包括城市标识。 城市标识设计看起来是设计领域中一个很不引人注目的板块,但很多不同类别的设计案例都涉及城市标识的设计。为了使这些标识能更有效地体现出现代城市的气息,进一步与日益变化的城市环境中的导向作用,一些高校的设计专业开设了城市标识设计的专业课程,这正是我们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
《世界名城夜景刮画系列:布达佩斯夜景》提供两张该城市夜景挂画板。在夜景挂画板里隐藏着地标性的世界名城夜景,耐心地用刮画笔一笔一笔刮除灰色部分,会逐渐显露出世界名城地标夜景。
此书的雕刻内容以动物为主,详细展示了动物雕的各种技法,并配有作品的前后左右技术图解。精美的雕刻实例,体现了动物的喜、怒、哀、乐等面部表情及站、坐、走、跑等各种动态姿势。风趣幽默、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内容使人陶醉。精湛的技巧艺、细腻的刀法、更是让人叹服、因此,本书既有教科书之功能,又有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纹样物语》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回顾了日本纹样的历史。选题的 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每一个纹样的含义与使用实例。同时,还将为大家讲解纹样的制作方式与结构。第二部分会带着大家一起去游览日本各地能看到纹样的地方。西方文化对日本现代生活的影响十分浓厚,因此见到日本传统纹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但是只要悉心观察便不难发现,许多建筑和食物上仍点缀着日本的传统纹样。通过解读这些纹样的含义与历史,还能了解到制作者们希望可以热情招待来访者与食客的心情。具美学价值、文化内涵,是细致解读日本文化的华丽剖面,也是探究东方审美意识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结艺专家廖淑华编著的一本中国结艺欣赏与制作的图书。本书部分是作品欣赏,按双钱结、酢浆草节、盘长结、团锦结、吉祥结分类介绍了中国结作品,其中穿插了高桥惠津子、卢慧珍、樱井薰、周雅芬、廖淑华5位老师的个人作品,全部作品共计50余幅。第二部分是详细的制作步骤,包括“基本结教学”和“基本结应用”,教程由浅入深,即使新手也可以制作出实用美观的结艺。
本书为名画家刻紫砂壶丛书之《孔戈野》。孔戈野,萸斋、蜇公,1987年中国画研究院研修毕业。现为四川美术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企划总监,《藏家》杂志主编。出版有《水围留痕集》、《中国画23家孔戈野卷》、《中国画名家书系孔戈野卷》等。《名画家刻紫砂壶丛书:孔戈野》收录的就是他的紫砂陶工艺美术作品。
精美的中国结是凝聚着中国传统民俗、审美观念、历史传承的结晶。中国结不但花样美观,编制技巧 融合了手工艺制作的精髓,对中华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本书对中国现存的中国结编结技法进行了广泛收集、细致分类和甄选,分门别类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各种编结手法,还提供了多种时尚款式的中国结。 本书有以下特点: 分步图解,零基础教学,新手也能轻松学会 品种全面,花样繁多,款式新潮,囊括市场大多数技法并突破创新。 对现存的中国结编结技法分类和甄选,除基础编法外,还涉及手链、项链、发饰、古典盘扣、耳环、戒指、手机吊饰、挂饰8大分类,186种中国结技法,通过图文对照的形式将手工编结的全过程分步呈现。
赵延年先生是中国现代木刻艺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以黑白木刻为主,成就非凡。他是我国黑白木刻的一面旗帜。他的创作以鲁迅小说插图为多,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也*为突出的艺术家。 考察赵先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也是曲曲折折的。1940年,他从上海奔赴广东曲江,投身抗战木刻运动。那时,他血气方刚,豪情满怀,刻了许多作品,与朱鸣冈、梁永泰、荒烟、黄永玉等人的木刻在广东、江西、福建一带巡展,宣传抗日,鼓舞民众。这一时期的作品,爱国和抗日的主题十分鲜明。抗战胜利后,赵先生在上海的报社和书局担任美编,并被选为 中华全国木刻协会 理事。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许多木刻,其《江南三月》和《弃婴》,堪称为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