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手写、绘画、编织、建造、弹奏、放风筝、讲述都可视为制作。本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制作”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的思考、行动和研究。对材料与形式、设计的意义、景观感知、有生性、个人知识和用手行为等议题的探讨,结合了多元视角的制作案例和实验:从史前石器制作到中世纪大教堂建造,从圆形土丘到纪念碑,从放风筝到绕线绳,从绘制到书写,诸此种种,所涉学科视野不囿于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 旁及文学、哲学、现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工艺是什么?它与美术或设计有何不同?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将手工陶瓷、玻璃、金属制品、编织品和家具与绘画、雕塑、摄影作品以及从包豪斯到孟菲斯集团的机械设计进行比较,探讨了以上这些问题。作者把工艺描述成 的混合功能,它 深刻地表达了 文化、时间和空间的人类价值。作者认为,工艺必须明确自己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否则,它就会被美术或设计所吸收,那么它理解世界的独特方法就会消失。在如今大量称颂艺术而漠视工艺的氛围下,作者大胆地为工艺发声,重构人们对工艺的认识,并致力于提升工艺的地位。
未来已来,站在技术与思想激荡、文化与 交织的十字路口, 的设计何去何从? 本书倡导以设计的“第一现场”精神,反思设计的“人-事-物-场-境”,探索“设计五观”悟世情,注重设计的“视野广度、定位准度、组织力度、实验密度、转化向度”,建构“设计五法”铸创新。 “设计创新思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大设计观念,全面拓展创新思维,开展设计创新及跨界协同实验,以期培养兼具情怀与格局、素养与能力的未来设计 型人才。该课程是一门设计创新开局课,既适合于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也适用于研究生的设计研究。
本书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记述共计15名中华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新树立起“中国匠心”。
一个时代的风气,多半是嵌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事过境迁,它便嵌在对细节的记忆里,而这些教人怀念不已的细节,本来是经历了精雕细琢,以缓慢持久的渗透方式一点一点酿出来,因此总有着无所不在的精致和悠长的余韵。而一个社会群体的气质,大是大非的节操之外,大概相当程度表现在对舒适的休认,对精致的先赞美与呵护之心。
本书是关于湖南刺绣文化的原创主题文化图书,内容从作者将多年珍藏的1000多件湘绣品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展开,叙述作者如何与湘绣结缘,深入湖南桃源、湘西、郴州以及全国各地古玩市场寻访收藏湘绣,进而系统讲述湘绣的广义与狭义概念,湘绣的文化特征与审美品质,湘绣的品种、应用、题材、风格以及传承与保护,展示了湘绣独特的实用之美、艺术之美、收藏之美、文化之美。本书配以大量湘绣图片,图文相配,视觉体验舒适。在当下工业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本书反映了湖南地域先人们精湛的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