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 自 1986 年至 1989 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 1 4 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8 省(区)。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
从敲击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人手的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工业化以来的三百年,我们将太多的工作放任机器做去了,然而机器的制作毕竟过于生硬和整齐划一,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包围的时候,突然会发觉,生活变得缺少灵性、美感和古典的气质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四处寻访他们的祖辈们用手制作和使用过的器物。瓷片、玉佩、银簪、木器,一块木雕板、一把紫砂壶,甚至于一砖、一瓦,它们都经历过先人用手精心琢磨,保留有先人的体温,镌刻着我们民族的图腾。偶尔得之,就像珍宝一样地倍加爱惜,并在搜寻与把玩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与慰藉。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
民间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不是一间房子,也不是一个“民俗村”,是现代社会给传统文化的一个宽敞的位置。我一直觉得,这是传统艺术母亲说在耳边的一声嘱托,这是我的师长递交在手的一把薪火。而今,嘱托的声音越来越响,薪火的燃烧却越来越微弱。我孤独的身心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却不能让它在我的手中熄灭。 “面老虎”这是一个过去很少有人研究的选题,正因为少有人涉及,同学们可以少怀成见和概念,注重去抓住手资料,注重自己的发现。二、课题广涉民俗、工艺技巧及历史文化背景,有难度,也基本涵盖一般民艺采风所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三、方圆百里内,郎庄是专做面老虎的村庄,调查面比较集中,有利于在有限的四周内深入、全面地工作。国、仍有老艺要在从事这项工作,但已是惨淡经营,亟待有人去调查整理。
中国现代文明年轻的身影,已经几次风吹草动他传统的母亲挥手告别,当远行中受挫折,又折回去向母亲求助。 气喘吁吁跑了多少冤枉路?今天,起步在新世纪,我们又要远行——壮士一去不复还。好好地打点行装,想一想:在我们的旧家当里,有什么值得我们带在将奔赴的前途之中呢?
《说葫芦(王世襄集)》由王世襄著,是“王世襄集”之一种,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讲七种葫芦的特点和渊源,下卷讲畜虫类葫芦以及鸣虫的蓄养和欣赏。另有各种葫芦图片两百余幅,均有精彩的讲解和详细的说明。“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
《潮绣抽纱》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介绍了民间手工艺刺绣,主要是潮绣、抽纱的文化知识。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是一本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读本。
本书中所展示的[曹氏风筝],无论在扎制工艺上,还是绘画艺术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风筝历来有南北之分,南方称[鹞],北方称[鸢]。《南鹞北鸢考工志》结合两地风筝的不同特点,继承以往流传下来的各式风筝的形制,经过排比、研究和改进,创立了[曹氏风筝]这派,形成中国风筝艺术中的集大成者。 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曹氏风筝]尤其注重其情趣。从工艺上看,它讲究扎、糊、绘、放四艺。在扎糊技术上,其[三停三泄]之法符合力学原理,而且结构骨架均因时、因地,分不同种类,或大或小,或寒风凛凛之时,或和风习习之日,均能扶摇直上青云之天;在绘制艺术上,它讲求[意匠]和[迷笔]手法。尤其是扎燕风筝,更采用拟人画法,不仅画面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笔法细腻多变,刻画形象夸张而逼真。同时,还讲究升空与直观相统一的艺术效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