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讲解了宋朝有代表性的15个传统色,并深入挖掘了同15个代表色相关的绘画、瓷器、纹样、服饰等文物,体现了宋朝鲜明的文化特色。 本书不仅有详细的色彩讲解,还对宋朝的用色规制、特点和崇尚的颜色等知识进行了介绍,为读者提供系统的色彩知识解读。书中对每一种颜色的讲解,都尽力从严谨而新颖的角度,为读者带来启示与思考。本书不仅是一本介绍色彩的书,更是一本引领读者深入了解宋朝文化的知识科普书。 本书适合色彩学研究者、艺术院校的师生、相关艺术从业者学习参考,也适合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狮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具特色,也是*受欢 迎的装饰形象之一。徐华铛*的《狮子(中国传统形象 图说)》在数千尊狮子造型中,精选出*典型、*美的 400余尊狮子造型,配以生动流畅的5万文字,分十三 章,系统地讲述了中国狮子造型的起源,发展和程式 化的演变过程以及历代的艺术特色。本书强调狮子造 型的美学价值,不尚空谈,旨在实用。书的末尾还附 有70余幅有典型代表的狮子头部造型,供大家鉴赏。 本书有机地把中国传统狮子的造型与雕塑、旅游、文 物考古、科普和工艺美术等方面融合在一起,可供雕 塑、装潢、建筑、印染、陶瓷、舞台美术、工艺美术 、文物考古等领域的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中专艺术院 校的师生作为教材学习。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 福 为主线,用剪纸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贵、长寿、吉祥、多子、多财、金榜题名等的追求与期盼;故事篇则用剪纸讲述了神话、历史、成语、戏曲、小说中的故事;服装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我国古代礼服、常服、内衣、戎装等的种类和变迁;饰物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古人常用的精致小物,这些精致小物同剪纸一样,装点了人们的生
本书对中国传统图案进行了概况性梳理,并对中国传统图案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内容包括:一是 中国传统图案概述 ,主要讲解中国传统图案的范畴和美学特征;二是 中国传统图案发展史 ,主要讲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图案形式,分析各期图案的美学特征和风格成因;三是 中国传统图案设计方法分析 ,主要讲解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设计方法、构图设计方法、色彩设计方法和赋意方法;四是 中国传统图案创新运用设计 ,主要通过优秀作品赏析,讲解中国传统图案对当代设计的意义及创新运用中国传统图案的具体方法。
本套书基于祝唯慵在喜马拉雅平台的中国艺术史讲稿,以不同朝代的艺术家为主线,采用 纪传体 的方式,展开作者对中国书画史的独特叙述。全书行文幽默晓畅,作品分析富有趣味,配以精心挑选的插图。一改人们对中国艺术历史枯燥的刻板印象,这套书用一个全新的方式和不失学术严谨的态度,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人人能看懂的中国艺术史。 全书分26章,分别介绍了敦煌石窟和巨然、董源、李成、许道宁、燕文贵、范宽、郭熙、翟院深、高克明、梁师闵、赵昌、易元吉、崔白、武宗元、文同、王诜、李公麟、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21位宋代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书法家、画家等。该书不仅讲述了这些古人的生平往事,还用朴素、风趣的话语,评述了他们在艺术、政治、文学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和作为,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古代艺术家形象
助力中国手艺,挖掘中国*匠人,发现中国手艺之美。当次读到日本人盐野米松那本《寻找手艺》时,我就隔三差五地出发了,想去看看中国还有哪些手艺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现场是怎样的,是我们想象中那般落寞和清苦吗?或者是想象中那样依然有手工时代的朴素、古典的浪漫。结果一路听了见了好多故事,各种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不同地方的美食和风景。寻找手艺人,不仅发现了中国也有好的匠人和手作,也是我体验过的好的游走中国的方式。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六, 宋朝 : 雅致天成》主要介绍了宋朝的画家及绘画艺术历史,主要讲述了讲解了米芾、卫贤、郭忠恕、王希孟、赵佶、李唐、萧照、苏汉臣、李嵩、赵芾、张即之、刘松年、马远、夏圭、梁楷、陈容等古代艺术家的传奇故事,以及他们的艺术创作。 本书作者祝唯慵用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以时间顺序为写作脉络,通过艺术作品连点呈线讲述我们不曾了解的中唐到五代的艺术家关于他们创作的过程及心路历程,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而丰富的讲解这一时期的艺术故事。
剪纸是我国民间盛行的民俗文化,人们在传统的节日和迎亲嫁娶、寿诞生日的喜庆场合,总会在一些场所张贴寓意吉祥如意、财源广进的剪纸。本书汇集了上百种吉祥主题的剪纸样式,以吉祥寓意剪纸体现中国剪纸装饰纹样的优美,并且也体现我国传统剪纸在技法上展现出细腻、造型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本书以吉祥寓意的剪纸主题进行分类展示,例如:福禄寿喜、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万吉祥福娃、百年好合、吉祥如意、吉庆生肖等,较全面地收集了中国吉祥剪纸的装饰样式,是热爱以及从事剪纸的读者具有很好参考、学习的工具书。同时,本书还贴心搭配剪纸的教学视频,可供初学者入门级教学示范。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四 中唐到五代:乱世风骨》主要介绍了从中唐到五代这段乱世中的艺术历史,主要讲述了韩滉、颜真卿、李阳冰、柳公权、杨凝式、张彦远、边鸾、黄筌、徐熙、徐崇嗣、李煜、韩熙载、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等古代艺术家的传奇故事,以及他们的艺术创作。 祝唯庸用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以时间顺序为写作脉络,通过艺术作品连点呈线讲述我们不曾了解的中唐到五代艺术家,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而丰富的讲解这一时期的艺术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北班榜村的瓦猫》是在笔者硕士论文的基础上经删减修改而成,另加入了昆明龙泉镇小窑村瓦猫制作及纪录片拍摄内容。2010年6月我结束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之后,学院与某出版社计划将我的硕士论文纳入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图像 丛书系列,计划出版。于是,2011年7月开始与出版社联系,并修改了两稿之后因某些原因,此事搁置到2015年6月,学院与出版社又一次商议出版事宜,至2016年4月、12月出版事宜再次敲定。从该论文完成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6年。6年里,田野点可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我自身继续求学之路及生活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一系列变化,真只能叹时间之力量2012年1月份我回到北班榜村,参加某家人的竖房仪式村中的土路已经部分变成了水泥路,制作瓦猫的人多了几位。北班榜村的瓦猫开始被外界、当
襄垣炕围画涵盖传统重彩炕围画的全部结构和要素,2008年凭借其典型的全套型特征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襄垣炕围画》从襄垣一地的文化生态入手,钩沉历史遗痕,讲述其独特的色彩、构架及制作工序,展现炕围画艺术的传承,以期解读影响襄垣一地乡村社会文化的密钥,进一步探索现代乡村建设背景下炕围画的未来发展之路。
岚县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孕育了活态文化遗产的县域样本 岚县面塑及岚城供会。《岚县面塑》以 岚县面塑 为研究对象,融入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等学科研究范式,聚焦 岚县面塑 的艺术形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通过梳理岚县面塑的演变轨迹,解读岚县面塑的文化密码,从而挖掘其鲜活生动的文化内核,以期进一步探索 岚县面塑 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以图为 ,图文 并茂地讲述了传统图案里 的中国节气故事。作者不 是简单地整理分类,而是 深入研究和阐述这些图案 的典故和寓意,注重传统 图案背后的民俗知识和文 化内涵,生动描述其来历 和传说故事,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虽寥寥数笔, 但旁征博引,言简意赅,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 新的突破,让读者不仅能 获得审美愉悦,还能看到 无限辽阔的精神境域。该 书中的传统图案主要选自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年画、剪纸等,其 中有许多是鲜见或即将消 失的传统图案。随着时代 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 在继续应用这些传统图案 时,其蕴含的积极意义必 将随着人们新的认识和理 解而得到升华。而在民间 ,传统图案所代表的美好 、善良的愿望,依旧是人 们克服一切困难、掌握自 己命运和意志的体现。
想象一下,假如你将一天中所触碰过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你这一天会是怎样的。从智能手机到肥皂,从香料到勺子 假如你将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呢?它们会讲述一篇更宏大的叙事吗? 受到这一灵感的激励,保拉 祖科蒂周游世界,找到了年龄、文化、职业和背景都迥然不同的一批人。她请他们将24小时内触碰过的每一个物件都记录下来。随后她将这些物件放在一起,将它们拍摄在一张照片上。从东京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到中国一个皮影戏老艺人,从伦敦的一个清洁工,到马德里的一个修道院修女,《我们所触碰的一切》通过呈现他们拥有、消耗、需求、选择、珍视和无法脱离的物件,向读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织绣国之采,宫之色一针一线间倾注匠心独运的千年传承融入瑰丽浪漫的东方想象寄托意涵深远的美好祝福蕴藏精致内敛的中式美学刺绣精细,一双巧手针线翻飞,绣制出一个大千世界;织锦华丽,织机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技艺高超的织工穿梭其间,织出一片璀璨华美。历久弥新的织绣作品,或风雅,或华美,或绮丽,既有古代皇室的专属高定 缂丝,也有穿在身上的史诗 苗绣。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穿越漫漫时间长河,见证了一代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呈现丰富的历史样貌,传达出一种精致婉约的精神向往。历久弥新的织绣作品,或风雅,或华美,或绮丽,既有古代皇室的专属高定 缂丝,也有穿在身上的史诗 苗绣。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穿越漫漫时间长河,见证了一代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呈现丰富的历史样貌,传达出一种精致婉约的精神向往。让我们徐徐展
本书为重庆邮电大学引进人才基金 大理白族民间工艺调查与研究 项目资助。本书是关于大理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分类及传承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几乎涵盖了以大理具有代表性民间手工艺的全部类型,结合艺术学分析方法,通过对大理民间工艺的实际考察,以大理的民族文化背景对大理民间工艺的种类和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并深入分析工艺现象背后的大理民族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以此考察大理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与物质生活的关系,进而对大理传统工艺的传承现状问题及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探讨大理民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期为大理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以图为 ,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传统图案里的中国风俗故事。作者不是简单地整理分类,而是深入研究和阐述这些图案的典故和寓意,注重传统图案背后的民俗知识和文化内涵,生动描述其来历和传说故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虽寥寥数笔,但旁征博引,言简意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新的突破,让读者不仅能获得审美愉悦,还能看到无限辽阔的精神境域。该书中的传统图案主要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年画、剪纸等,其中有许多是鲜见或即将消失的传统图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继续应用这些传统图案时,其蕴含的积极意义必将随着人们新的认识和理解而得到升华。而在民间,传统图案所代表的美好、善良的愿望,依旧是人们克服一切困难、掌握自己命运和意志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