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自古以来就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首饰的传承与演变,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历史沿革。 本书按照从史前至民国的年代顺序,将中国首饰的文献资料、出土实物穿插在一起,史论结合,以每一历史时期的头饰、耳饰、臂饰、胸饰、手饰为纲,以中国首饰文化历史风俗为线,穿插上千幅首饰精美彩图,全面阐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流变、人文情怀与发展情状。 全书史料丰富详实,内容生动有趣。一书在手,可赏华夏美学,鉴精美首饰,品古人情怀,学品位穿搭,提个人修养,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品鉴读物。
顾春华著的《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装裱锦绫卷)(精)》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子课题 中国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中锦绫纹样的信息提取与设计元素分析 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采集了手卷、立轴两种古书画形制的包首、天头、地头、隔水、副隔水等部位的纹样信息,精选其中的142幅锦绫纹样绘成矢量图,并附上所采集的原图和简要的纹样分析。希望通过对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纹样的研究,拓宽中国传统纹样研究的视野,为古今书画装裱纹样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参考资料。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以当时流行的时调俗曲作曲牌创作的说唱和戏曲艺术,共十五种。或直接改编自《聊斋志异》,如《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富贵神仙》《磨难曲》;或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墙头记》《穷汉词》;或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丑俊巴》《快曲》《蓬莱宴》《增补幸云曲》。意在宣扬伦理道德,针砭世道人心。文笔诙谐泼辣,内容深刻生动。与《聊斋志异》交相辉映,是俗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 聊斋俚曲用的是淄川方言,对外地读者可能是一种障碍,特收录路大荒先生辑校的 土语注解 。音乐是聊斋俚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聊斋俚曲用的曲牌中,有一些流传了下来,为了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特收录研究工作者记录整理的曲谱和非遗传承人演唱的经典曲段。此外,还收录了《督丈词》《草木传》《逃学传》《学究自
本书从古琴斫琴的起源、与伏莪、神农、楚国的关系,中国哲学、《乐记》、诗学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古琴天人合一、人琴合一、"琴者,禁也 命题的深度发掘等等展开了特别的研究。尤其是,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等等历史、社会的状态对古琴的浸润,儒家、道家思想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力所能及,都进行了努力的发掘。本书别具一格,是一部艺术界、古琴界,特别是文学史研究界、哲学史研究界都写不出来,但是大家都喜欢的一部待别的著作。本书由为什么要学习古琴、古琴的起源、古琴的神奇传说、儒家文化与古琴艺术、老子与古琴艺术、道家文化与古琴艺术、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精神、春秋时期古琴文化的盛况、屈原与楚国的古琴艺术等等相关内容构成,文化与古琴结合,哲学与艺术交融,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上海是月份牌年画发祥地。 《上海月份牌年画的历史沿革》一书对上海月份牌年画作历史性回顾,对老月份牌画家以传记性记述,每个历史阶段都有鲜明的特点,图文兼顾。具有史料价值。书稿都系作者资料搜集而成。读者对象年画爱好者、图书馆收藏资料等。此画种已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
本书采用四色彩印,立足文化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以新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文化视角,对新疆历史与在民间搜集的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刺绣图案在针法、纹样、色彩上的共通符码意义进行重点解读,结合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在题材反映方面的特点,从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之美、自然风物之美与民俗文化思想、生产生活方式之美三个角度创新对新疆非遗刺绣如何进行产业开发的意义理解,结合笔者所负责的2016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教*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各民族刺绣项目中大量鲜活且富有传播力的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设计稿、产品概念宣传稿以及布展实践宣传照,总结新疆非遗刺绣创新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经验,以期对 疆绣 的产业开发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讲好 富民兴疆 乡村文化振兴 故事有所帮助。
本书以出土器物与考古学资料为支持材料,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流传入广西的汉文化器物造型与装饰纹样,从设计学角度分析其文化背景与影响因素和分类整理,从设计思想、美学风格上分析其特征与对现代设计的意义,及其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广西壮、侗、苗、瑶等各民族装饰纹样的影响。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用淄川当地方言创作编写的讲唱唱本。其创作动机主要是惩恶劝善、醒世救弊,宣扬伦理道德。内容写的都是老百姓日常关心的问题,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以及赌博、嫖娼、悍妇、妒妇等社会问题,也有一部分俚曲揭露封建官场的腐败,反映劳动人民的困苦和反抗精神。聊斋俚曲是包括小曲、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艺术综合体,是蒲松龄的伟大文学成就之一,是聊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列入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蒲松龄一生创作俚曲十五种,即《墙头记》《姑妇词》《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磨难曲》《增补幸云曲》。
《中国竹器·竹器设计(第2卷)》从中国竹器产品设计的角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竹器从传统到现代的功能、造型以及文化的设计演变。《中国竹器·竹器设计(第2卷)》主要内容有中国竹资源、中国竹类产品系统、竹材的特点与加工、传统竹器的特征与设计、传统竹器的衰落与转型、工业时代竹器的特征与设计、后工业时代竹器的特征与设计等。《中国竹器·竹器设计(第2卷)》对中国竹器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及设计规律的阐述,为当下中国竹材的利用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竹器·竹器历史(卷)》为“中国竹器”丛书的一卷。《中国竹器·竹器历史(卷)》是根据现有的文物、典籍、实物等资料与文献,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竹器的发生、发展到系统化的过程。《中国竹器·竹器历史(卷)》主要内容有史前竹器、商代竹器、周代竹器、秦汉竹器、魏晋竹器、唐代竹器、宋代竹器、元代竹器、明代竹器、清代竹器及现代竹器。《中国竹器·竹器历史(卷)》从竹制器物的角度,首次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竹器的历史演变,特别是通过对早期出土各类竹器文物的研究,以实物的形式展示了中国竹器的出现和发展过程。
陕西民间石雕与泥塑的艺术魅力四射,支办心魄。 本书由总论、拴马桩、拴娃石和镇宅石、泥塑、泥制音响玩具、陶塑等六个部分组成,系统地讲析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不同文化地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石雕与泥塑作品,同进还介绍了相关民间雕塑艺人的艺术创作活动。对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提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作吕及背景材料也作了较详尽的阐释。全书共收录图片资料六百作幅,大多数为首次发表。本书系部全面介绍陕西发间石雕与泥塑艺术的专著,内容宏富,论述扼要,图片精美,编排与设计新颖,可供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美术史及民俗文化研究人员、高等美术院校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