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绣记》讲述了一个裁缝眼里的世界,她是裁缝,也是一个寻梦者,本书以作者亲历的角度,从寻找民间古老绣片的角度出发,以绣为线索穿梭在时间的旷野,接触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形态,遇到花,遇到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们,遇到怅然若失的故事。所有的书写者无疑是试图讲述各自眼里的人生,《寻绣记》也不例外,只是角度更加独特,呈现出的画面更加别开生面。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以及其他一些研究机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等,可以说是研究波斯艺术 为珍贵的资料来源。在本书中,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东方艺术部的主任弗拉基米尔·卢科宁与他的同事阿纳托利·伊万诺夫详尽地记载了波斯艺术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从公元前10世纪伊朗平原上闪现 缕文明的曙光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过去3000多年的时间里,波斯艺术展现着共同的主题,它们贯穿各个艺术领域。尽管波斯艺术经历了许多 、政治巨变但其建筑、雕塑、壁画、细密画、陶瓷、纺织品等,都展现出了精妙的美感,并给全世界的艺术带来深远的影响。
脱离基座,融入环境,客观对象,已经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发展的方向。当然,陶瓷艺术在家居和室内装饰之外的其他领域的应用并没有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发展。关于陶瓷艺术应用于家居以外空间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陶瓷艺术在公共和半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应用是陶瓷传统应用领域中不可少的角色。 在这个后现代主义膨胀的世界里,张玉山在书中清楚地阐述过的客观对象的观念是陶艺领域里一种积极的论调。伊什塔城门、紫禁城和纽约的赤陶地平线等都不
《江湖丛谈》为连阔如先生遗著,以大量的篇幅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作者于上世纪30年代以云游客笔名在北平《时言报》连载书稿内容,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中华书局此次增订再版,请李滨声先生做插图50余幅,补充了“小绺门”“风门”“雁门”等原书未及的几节文字,并选配多幅珍贵人物照片和历史资料照片。宜于欣赏和典藏。
徽州木雕是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 徽州木雕作为明清时期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华,其内容自然打着宗法社会的烙印。宗法社会这一页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永远地翻过去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准备;一个月,三十天的深度采访;十二个行业、十五位匠人的三十三个故事终成一本《生生·匠心比心》。 生是生活,可以平淡如水,可以波澜壮阔;生也是生命,可以片刻永恒,可以转瞬即逝。由王逸杰著的《生生(匠心比心)》从日本手工艺出发,讲述工艺之美在生活面恰到好处的体现。通过对东京银器、九谷烧、日本雕金、和纸、备前烧、轮岛漆器、万古烧、井波木雕、江户版画、高冈铜器、宫岛木雕、大阪唐木匠人的深度采访,将他们坚持创造作业的生活感悟展现出来。其中故事部分采用*人称手法,尽量还原每一位匠人的语言习惯,搭配207幅精美彩图,生动呈现这些故事含有的寂寞、疑惑、坚持、感动, 直观、真实地体现人与技艺的情感。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中国诗词在世界上久负盛名,优美的韵律,丰富的内容,往往令人吟咏诵读。近年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的播出,大众对中国诗词的关注度大大上升。《小楷诗词系列》将中国诗词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用小楷抄写诗词,以便读者临摹。全书采用经折装的形式,读者临摹完毕后可将内容剪下装裱。全系列共五个主题:琴瑟和鸣篇、月夕花晨篇、禅静悠远篇、羁旅乡愁篇、知己如君篇,分别对应表达夫妻情感、描写良辰美景、表达悠远意境、表达游子思乡、表达朋友之间情感的诗词。每个主题各选六首诗、两首词,首尾配插图。本书共五册,一个定价,不分册销售。
老去的手艺,正是支撑中华千年文明的重要一环。它们的老去,正如四书五经成为教育的点缀而非主流一样,固然令人伤感,但也只是文明升级的必然。
神崇拜是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神崇拜是一种宗教现象,其中带有一定成分的迷信色彩,但也是民情风俗的反映。 本书收集中国历代有关神的图像300多幅,彩图30余幅,按行业神崇拜和杂神崇拜两大类(11个小类)进行编排。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中国民间神崇拜的全貌。从民间美术的角度来看,这些图案为中国人丰富想像力和艺术创作的结晶,对今天的美术设计和绘画而言,是宝贵难得的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悠久 ,花卉植物养植渊源久远。有“国色天香”之誉的牡丹,有“花之君子”之称的莲花,以及傲霜之梅花、高洁的菊花等等 ,不一而举。欣赏之余,撮其形神、撷其意态、图之于画、以为装饰,便是花卉植物纹样。中国历代花卉植物纹样,都有其不同于外国植物画的特殊民族风格。本书收集的中国历代花卉植物纹样,不仅可从中了解植物与文化的渊源关系,而且大大丰富了美术创作的题材。
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丛书(第二辑)被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口述史》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通过对海峡两岸陶瓷艺术传承人的访谈,借由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结合史料,溯其源流,探其流变,研究两岸陶瓷工艺美术的文化渊源及其民间工艺的传承关系,探讨民间陶瓷工艺生产的运作机制与模式。
中国玩具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很广,可谓包罗万象。随着中华民族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劳动人民创造出了许多绚丽多彩、精巧迷人的玩具。有些玩具甚至称为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先驱或启萌,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成长、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增长知识、陶冶品德、勇于追求和创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民间风俗孕育和发展了民间玩具艺术,民间玩具又充实丰富了民间风俗。 中国民间工艺是指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自己创作、生产并使用、欣赏的工艺。民间工艺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辛勤和智慧,创造出辉煌壮美的民族文化。品类繁多而千姿百态的中国古
本套餐包含 :春联一对、福字、门神、灶王爷各一张,出入平安符一张、红包袋六个、静电方便窗花一对;双面胶一卷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让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在纸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文字。春联一般于农历二十九或大年三十张贴,面对大门,上联贴右手边,下联贴左手边,横批贴于当中。本套装中的春联,由王立群、茅于轼、严歌苓、唐达天、天下霸唱、张宝瑞等数位当代名家亲笔书写,随即配送,可能含有“龙年、虎年、蛇年”字样。 神荼(左)郁垒(右):据《山海经》记载,神荼、郁垒是一对善于擒鬼降妖的兄弟。如果有恶鬼骚扰百姓,兄弟二人便会把妖精捉去喂老虎。后来,老百姓就把他们二人的画像贴在大门上,以避鬼驱邪。民间一般都是除夕晚上贴门神。 福字:康熙
2008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杂技理论较为薄弱的现状,举办了有中国杂技界领导、专家、学者、艺术生产与经营者参加,论题专一、探讨深入的“北京杂技产业发展论坛”,谋求从理论的角度探讨杂技艺术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制约因素,使杂技界同仁形成更多共识,推动中国杂技事业走上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轨道。本论文集以此次论坛的论文和重点发言为主,并收集了2004年以来其他相关活动的研讨发言、综述等,集中反映了近5年来杂技界探讨的典型性问题和理论水平,所涉及问题的广度和理论深度都有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