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透中国人诗意栖居的方法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奠基者,将他们对建筑研究之心得,以优美文字向大众讲解。二十讲涵盖普通人应知道的建筑基础知识、建筑审美、空间艺术、生活哲学,是一部包含常识、赏析、应用的建筑通识读本。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j n),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 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 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 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 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 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 叠石——取材、鉴赏、匠师 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 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 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
建筑大师将故宫讲明白了故宫是世界奇迹,是中国古建筑之巅峰杰作。但若没有梁思成、林徽因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成果,比如古建筑的九个特征、七个细节,便缺乏理解故宫的门径,更无法领会故宫营造技术与艺术统一的理性
《山水之境: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是一本有关中国山水园林文化的论文集,但作者并不限于建筑园林专业,而多是外历史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其中多位是三联的老作者,如柯律格、包华石、汪跃进等。全书有选择性地收入了他们的相关论文12篇,从艺术、文学、建筑、考古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历史面貌。
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研究的方式,数字景观成为风景园林行业中的新热点,受到业界人士的普遍重视。《数字景观:中国第四届数字景观国际论坛》为中国第四届届数字景观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风景园林数字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诸方面,反映了当代国际数字景观研究新成果。
《东海大桥:从江河走向海洋》以图片和文字说明的方式介绍了我国首座外海跨海大桥一东海大桥建造全过程的概貌。 本画册可作为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摄影爱好者的参考资料。
北京园林史是中国园林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园林的兴建,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北京的园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蕴涵的文化特点也是不同的。中国的园林文化,始于皇家园林。北京园林的格局,正是以皇家园林为主,其他园林相辅。北京皇家园林始建于金代,金中都的西苑主要模仿宋代的园林而建。到了元代,则增加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至明清,北京皇家园林则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清代“三山五园”的兴建,更是把中国园林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明清时期,也是北京私家园林重要的发展时期。园林从初期的皇家圣地,逐渐走进私人生活领域,进而促进了公共游览区域的发展。北京园林的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北京园林史,可以说是北京历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书稿从中国园林的起源、北京园林的发展概述以及历代园林的
插画领域曾是从事此专业人员的俱乐部,他们只是坚定地在“商业艺术”的范围内工作。然而,材料艺术的出现以及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影响,促成插画学科“改头换面”,许多插画家不得不重新评估他们这个行业的价值。如今,插画艺术更强调技能转换和一专多能的重要性。所以,个别的插画家就称自己的头衔是“插画家兼作家”、 “插画家兼设计师”,或者更鲜见、更多样化、更加不同的身份组合,这样的现象已很普遍。 插画艺术并非纯粹由视觉能力和技术质量来评判。它是 门主题表达、问题处理和视觉传达结合的学科。插画可以应用到任何领域,并且不受流行风尚或趋势的驱使。国际社会才是它潜在的目标群体。 本书研究了插画应用的广度,并对任何观点都一视同仁,绝不排斥。此外,五个独立的、性质各不相同的插画题材领域:文件、参考资料和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中国建筑艺术》一书是《人文中国书系》之一本,精心选取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进行详细的讲述,辅以百余幅精彩的古建筑照片,生动地阐释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
《宽线条建筑素描》根据建筑学本科必修课“建筑素描”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有编织铅笔宽线条、画树、画门窗、画建筑物一角、画小建筑整体、画古典建筑、画民国建筑、画园林寺庙、画古树名木、画街景、画都市夜景、画马克笔素描共十二篇章。插图共计300余幅,作者自绘、自摄的插图250余幅、学生习作和引用图片40余幅。介绍对景写生、用器画法、压重画法、退晕画法、硬边画法、利用色纸和特种铅笔画夜景,以及马克笔素描等技法。书中还附有作画过程、讲课示范、作画参考等可供学习参考。本书将万变的自然现象加以归纳,化复杂为简明;书中图文并茂,可供学生领悟宽线条艺术的魅力,是建筑素描学习和表现的参考。
古代墓葬壁饰,是当时埋葬制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壁饰的题材和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因此,关于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历史和美术学者关注的课题。《幽冥色彩:中国古代墓葬壁饰》截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断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时代特点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大体勾勒出墓葬壁饰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感受古代幽冥的缤纷色彩,领略古人精湛的绘画雕刻艺术。或许某段叙述或某些画面,能够激起您一缕怀古幽思,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欧洲是我们每一个学建筑的学子最向往,最想去朝圣的地方。古典以及现代的建筑精品,很多都在欧洲。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是环境的艺术。仅仅从图片中去认识,是无法体会其中空间的美妙,即使是观看建筑的影像也还是不能完全体会的。只在身临其境,走近它,步入它,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人们永远无法通过描述来体验艺术。解释和分析充其量只能预备一些背景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却能够鼓励人们与艺术作品面对面的接触。该书再现了一个年轻建筑师第一次实地感受众多欧洲优秀建筑的新奇感受。这种心情、感受和感悟是作者以后再次进入欧洲所感受不到的,因此及时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