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诺夫斯基这本有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 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 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 精神习性 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如果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心意,在理想的地点建设一所理想的居所,你想要什么样的?你想让这个居所实现什么功能,满足什么样的情感需求,它又可能是什么风格的? 在这一点上,建筑大师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参考。《理想的居所》选取了世界建筑大师为自己、家人以及普通人设计的自宅作为案例,通过其这些自宅的建造、改建等的描写和评价,向读者展现居所包容并体现居住者的个性特色,尊重满足人的居住需求,沟通人与自然的交流等方面的智慧,为读者提供居住美学相关知识。
《从乡愁到乡建 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是南京林业大学汪瑞霞教授所著的关于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和景观设计的专著,作为文化情感维度的 乡愁 关涉了对人类整体性生存样式与发展前途的追问,尤其是对 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的一种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的思辨、探寻与心理补偿。融社会、时间、媒介、功能四个维度于一体,分析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的 融合共生 ,以期将全民普遍存在的怀旧与乡愁转化为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和凝聚性力量。 融情入景 和 以景抒情 共同构成了江南村镇的记忆建构和景观生成,诠释了从 乡愁 到 乡建 的设计学转向。
您知道北京故宫太和殿上、下檐的斗栱是什么类型的吗?知晓太和门里的天花是什么彩画吗?清康熙年间的殿试在哪里举行呢?每年的皇家祭祖又是在哪里进行的呢? 本书主要选取了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东路上的奉先殿和皇极殿,以及西路上的养心殿等十一处城门或殿宇,以北京故宫建筑中不可少的元素 斗栱,串联起全书的内容。从外朝的国家大事到内廷的颐养天年,从建筑形制到礼仪、节气,翻开本书,一幅幅与之相关的精美手绘图将缓缓展开,陪您一起了解北京故宫。 本书适合对传统建筑、对故宫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紫禁城是我国现存规模、保存 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占地78万平方米,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建筑紫禁城》仅从建筑与使用的角度加以介绍。 《建筑紫禁城》其十九章,内容包括营建始末、总体布局、防御体系、外朝三殿、帝后寝宫、特殊居室、他坦下房、采暖防暑、彩绘装饰、衙署府库、给水排水、皇家花园、演戏戏台、藏书楼堂、书房学堂、帝王家庙、斋戒斋宫、宗教世界、皇宫故宫等。并附有故宫建筑大事记。 《紫禁城建筑》(初版)于2006年推出后,深得读者喜爱。此次推出图文新版,文字略有增加,图片更显精美。 书中照片,多为故宫博物院摄影师胡锤、刘志岗先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精心拍摄,反映出了中国古建筑的大气和精美,保留有故宫建筑中更多的原貌,其中尤以室内陈设原状的图片更为珍贵。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西方文明诞生初期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还会拨开笼罩其上的神话面纱,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打开通向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伊甸园和雅典学堂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59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本书包括苏州地区的35座古典园林,以中、英、日三国语言作简要说明。作者为日本庭园研究会会长,他以园林专家特有的眼光,用一幅幅精美的照片,表达了对苏州园林的理解与思考。
本书运用现象学的理论方法,考察人对场所的审美感知过程,以弥补当下 建筑现象学 领域忽略个体意识的研究缺陷。全书以胡塞尔的意识学说为出发点,分析人对陌生场所的认知和对场所的审美体验;通过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见解,挖掘场所审美的内在价值:既是对现实的肯定,又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性超越;分析了一些绘画、园林、文学、戏剧、音乐作品对非现实空间和场景的营造,以及一些建筑作品试图摆脱时间藩篱、展现永恒之美的倾向。本书作为建筑理论和美学论著,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同时也为哲学专业人士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