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长坂常,近年来活跃于世界设计舞台,以蓝瓶咖啡御用设计师的身份为国人所熟知。长坂常针对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上几代建筑师追求完美造型和主观空间的设计理念,提出了 完整性是一种束缚、居住人需要自由和参与 的新设计理念;与完全从零开始设计相比,长坂常更多从事建筑空间再造设计,他强调通过改变建筑原有的功用来进行 认知更新 ;同时在建筑和功能性家具中寻找平衡,所谓 半建筑 就是其设计理念的最佳概括。《半建筑Ⅱ:日本建筑设计师长坂常设计理念》是其有感于《半建筑》的出版,通过 认知更新 亲自撰写的姊妹篇,更系统地呈现了其对建筑、家具、人居环境的思考。
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描绘的是哪个人物?那些几何图案有何深意?在如此美丽的建筑中,怎么会有凶狠的野兽雕塑从墙上探出头来?为何读经台上有鹈鹕的造型,而立柱上有枝叶装饰?中世纪的大部分信众虽目不识丁,却能够读懂教堂建筑中精心编码的种种象征符号,并领会其中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对虔信者而言,教堂是接受宗教教育的课堂,是让感官与灵魂俱得满足与提升的盛宴之所。然而今天的人们已然忘却隐藏在图像、雕刻和符号中的深意,教堂在他们眼中仅仅只是恢弘的建筑。本书意在挖掘这些精美绝伦、气势恢宏的殿堂失落已久的精神意涵。 本书共分三章,*章分析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外至内,从墙壁到天顶。第二章引导读者熟悉基督教的各个主题,辨识重要人物、场景、故事、动物、花卉以及绘画、雕刻、塑像中数字、字母和图案的运用。第
凡是到过敦煌莫高窟的人,无不惊叹敦煌艺术的灿烂辉煌,但大家在瞻仰庄严肃穆的佛菩萨像、观赏壁画中多姿多彩的飞天时,并未真正体味到敦煌艺术的精彩。敦煌之所以精彩,不仅是因为敦煌艺术中塑绘了大量形态各异、生动细致的佛、菩萨尊像,色彩鲜艳、构图灵动的壁画和珍贵翔实的藏经洞文书,还因为这些雕塑、绘画和文书不仅反应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信仰、道德观念,也反映了当时敦煌人乃至当时代的中国古人的日常社会生活。这些才是敦煌最精彩之处。本书吸取几十年来敦煌学界的研究成果,用十个章节,从敦煌艺术中提取佛教艺术、人生道德、天文地理,敦煌人的民俗风情、游乐活动等关键词,以及敦煌莫高窟在近代被发现、被诈骗、被盗窃,导致文物流散的历史,用通俗化的文字和丰富形象的图片,全面介绍敦煌文化。
日本建筑师长坂常,是近年来活跃于世界的新锐设计师,以蓝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御用设计师的身份为国人所熟知。在日本这样一个在建筑意识上已有普遍高度认知的环境里,长坂常针对于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上几代建筑师的追求完美造型和主观空间的设计理念,提出了 完整性是一种束缚、居住人需要自由和参与 的新的设计理念。长坂常的在设计中强调: 专业的部分和业余的部分、设计师的部分和业主的部分、是不是可以不再对立、是不是应该可以同时存在? 这本书,在*时间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日本当今*一代建筑设计师于不再封闭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设计思考的参考样本。
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榫卯的发展历程、特点、所用材料等,以 经典小木作 和 经典大木作 为例,分别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应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晦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清晰易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参考。
如何打造一间充满个性的咖啡馆?美味的咖啡、人、咖啡师 这些都是决定咖啡馆好坏的关键因素,不过本书要从 空间 角度给出解答。 书中收录的39家咖啡馆均为令客人身心放松、印象深刻的成功之作,通过对店主和设计师的采访,辅以加藤匡毅个人的解读,为读者解开这些咖啡馆的 个性 之谜。 全书以环境、人与时间这3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为框架,讲述了咖啡馆设计是如何受到场地和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周边环境的,以及活跃在咖啡馆里的人们与咖啡馆的关系,思考了如何将流逝的时间融入咖啡馆的设计。书中展示了许多加藤匡毅亲手绘制的空间速写,他还为咖啡馆拍摄了大量照片,让专业设计人士和非建筑从业者都能轻松阅读。
《鲁班经》是一部有关古代建筑家具设计的著作,大致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与那些官修著作不同,《鲁班经》出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其内容也十分繁杂,既有与建筑家具设计相关的方法和程序,也有择日择址的堪舆风水。其中很多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和继承,也有一些内容是当时匠人的创造。可以说,《鲁班经》是一部闪烁着古代工匠智慧光芒的著作。 《鲁班经图说》在原《鲁班经》的基础上进行了点校注释,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三百余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全新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凭依。
本书作者宫泽洋亲自拜访了隈研吾设计的50个主要建筑项目,并对建筑物的设计和实现技术方面都以插图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而专业的说明。两位建筑界的大咖幽默对谈,用建筑中的关键词对隈研吾的设计项目进行分类,将50件作品分为 惊人系 湿润系 轻柔系 沉寂系 4个类别,按照项目完成年份的先后顺序进行刊载。卷首、卷末还分别收录了对隈研吾本人的长篇采访。本书的主旨在于 以建筑家隈研吾的项目为切入点,向大众传达现代建筑的趣味性 。风趣幽默的解读,将细节放大,感受远距离看不到的美。既从整体了解建筑风貌,也能从细节品味大师的匠心,兼顾人文性与趣味性。
本书以图示和要点解读的形式,从9大建筑要素、39种代表风格和41处经典建筑作品三方面入手,精炼而生动地梳理、解析了世界建筑的相关知识。清晰对应的图解、建筑图片辅以简洁的文字解析,可以让读者对建筑的基本常识、专业概念,以及有代表性的世界建筑在结构制式、发展演变及风格特点等方面有清晰、有效的认知。 本书为建筑专业的专家执笔,带领读者更好地 读懂 世界历史中这些风格多样、各具韵味的建筑 语言 和 诗句 ,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本书综述了世界家具设计的系统与风格,并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的家具设计大师及其思想与作品,从19世纪开始,直至活跃于21世纪的设计大师,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介绍不同学派的家具设计大师。本书共包括五章。首先概述世界家具的系统。第二章从七个不同学派介绍现代家具设计的先驱者。第三章介绍包豪斯与同时期的经典设计大师。第四章介绍包豪斯之后的设计革命时代各学派大师。第五章介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新生代家具设计师。同时附录部分介绍了200余位家具设计师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品。
本书以图示和要点解读的形式,从10大建筑要素、44种风格类型和39处经典建筑作品三方面入手,精炼地梳理、解析了中国建筑的相关知识。清晰对应的图解、建筑图片辅以简洁的文字解析,可以让读者对建筑的基本常识、专业概念,以及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在结构制式、发展演变及风格特点等方面有清晰、有效的认知。 本书为建筑专业的专家执笔,带领读者更好地 读懂 中国历史中这些传承底蕴、别有韵味的建筑 语言 和 诗句 ,欣赏中国建筑艺术的美。
本书收录了柯布西耶职业生涯中11种类型公共建筑,合计80个作品的图面和三维模型空间图解。通过建筑功能分类展开的作品解读,能让读者了解建筑家在处理不同功能建筑时所采用的形态策略和思考。其次,以全公共建筑作品在时间序列上的定位为线索,也能窥探建筑家在设计思想上的延续和转折。通览全篇,能让读者更能切实理解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态基础。
本书以大量的图片为佐证,对近300个建筑作品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定义与诠释。本书论点清晰,可读性强,以视觉引导为主线,讲述了从古代到当代,西方世界所出现的主要建筑风格。 本书共分九章,每一章的顺序大体遵循风格建立的时期或建筑建造的时代。其中每一种单独的 风格 是根据建筑共同的形式特点、地理位置、大的文化趋势、运动或意识形态 或这些因素的各种组合而形成。本书的重点在于视觉上的传达:对每一种 风格 都会有一段简明的介绍,然后通过配有解说文字的图片来讲解和描述这种风格所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一种标志性的窗户设计,也可能是一种特定的装饰与材料,或者是隐藏在某种 风格 下的特殊的思想含义。通过这种方式,这本书可以被当作一本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建筑图书。
这座城堡展现了时代的样式与色彩! 拿破仑 在法国,一千多年来从弗朗索瓦一世到拿破仑,从玛丽 安托瓦内特到约瑟芬皇后,枫丹白露宫是法国历史上的34位君主与统治者生活过的城堡,是半部法国史的缩影;在中国,枫丹白露宫是诗人徐志摩、文学家朱自清笔下难忘的欧洲旅行记忆之一,也是西方掠夺圆明园珍宝的藏地。在这样一座城堡中,每一件艺术作品、每一座建筑,甚至每一株植物背后都暗藏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往事。 在枫丹白露宫,让我们穿过一扇扇宫门,爬过一级级楼梯,凝望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开启一段段历史与美的回忆之旅。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本书的出版,打破了 中国有几千年之建筑,而无建筑之学 的禁锢,对于我国建筑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卷,也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开山之作,初版于1911年,共收录240幅照片和手绘图,30余万字的描述和阐释。作者以普陀山三座主寺普济寺、法雨寺和佛顶寺为例,对普陀山的整体设计规划、各种陈设及岛上的宗教生活做了细致的描述,深刻而又细腻地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及其背后的宗教思想与传统文化。
本书立足于设计学科实用性为上的原则,以现有园林遗存为对象,将其视作一种整体文化现象,以逆向还原的逻辑进行解读;寻找传统园林空间叙事和古人营园时所追求的意境立意的对应关系,从而揭示传统园林设计思维中普适性的原则,力求以实证研究指导设计实践,同时构建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叙事理论,推动本土设计理论的现代化。
中国建筑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的千秋载体,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一本具有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手绘科普读物,通过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细部结构等维度进行科普图解,解密建筑语言,带领大家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远古聚落、特色民居、宫殿庙宇、石窟园林到现代建筑,书中精挑细选了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 奇迹 包括:良渚遗址、故宫、佛光寺、应县木塔、敦煌莫高窟等最重要建筑,展现出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发展演变的脉络与古代匠人登峰造极的建造技艺。搭配科学性极高的手绘博物插图 剖面图 平面图 结构线图 图解图 建筑结构细部示意图, 帮助大家迅速、准确地捕捉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全书穿插8张约1米长卷拉页,让建筑结构纤毫毕现,还原中国建筑的独具匠心。 打开《博物馆里看文明:图解中国建筑》,如同展开一场五千年文明之
本书记录了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重要的建筑论,生动剖析每种理论的源头及其发展动机。内容涵盖了在不同国家流行的建筑美学的主要立场。建筑论述的文本常常用来阐述插图 书中收集的丰富插图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建筑理论的图解指南。本书的许多参考资料现安置于柏林国家博物馆装饰雕刻部门,这几十年来,博物馆的工作尽责地补偿了二战期间造成的扼腕损失。此书不仅意在展现梳理建筑美学和理论的种种论辩,也是鼓励各位建筑学同仁做出更广泛、更详细的学术研究。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于2001年6月25日荣列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整个建筑群以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形式,采中西之所长,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艺术为一体,开创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新风。无论是建筑规模、设计手法、建设历程,还是研究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都是整个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曾说 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可以去到武昌看看珞珈山武汉大学 。 本书收录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测绘图及效果图,配以精炼准确的中英文双语介绍,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书籍布面精装,并搭以专色护封,内文纯质纸四色印刷,雅致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