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在四季流转的岁月里,将这种虔诚和敬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庆祝节日、祈求丰收、祈福祭祀,他们都以独特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对自然与神明的尊重和敬仰,因此生活过得并不平淡乏味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情感。 本书深入挖掘中国皮影的神仙形象。这些想象出来的神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丰厚土壤,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西游记》《封神榜》跌宕起伏的传说,凝聚着历代文人的创作与灵感;庄严神圣的瑞兽、飘逸神秘的仙人,奇幻多彩的配色与图案等,无不展现出古人的瑰丽想象;掌管家宅平安的土地公,预示五谷丰登的灶王爷,暗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 天地化三清 ,代表着古人对天人合一思想、万物运行洞察的哲学理解 本书以十二月
本书包括 史 与 物 两大部分,既清晰梳理了贵州博物馆事业发展史、贵博新馆建设史及大事记,介绍了贵州博物馆事业及贵博的总体发展概况,又按文物类别,将贵博的13大类、180余件馆藏文物进行评述,如古生物化石、民族纺织品、精品书画等,均为馆藏特色。本书配图300余幅,较为精美,尤其是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宋代鹭鸟纹蜡染衣裙、明万历 黔府应用 青花盖罐、明代七翟三凤嵌宝石金冠及 镇馆之宝 汉代铜马车等珍贵文物,皆可谓美轮美奂。贵州古人类及旧石器考古蜚声中外,馆藏少数民族纺织品亦是突出 多彩贵州 之特色。本书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令人对贵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专家们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对全国各地的古窑址进行考察,并采集了144个重要窑口的3万片瓷器标本,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标本的时代上起东汉,下至清代,其中以唐到元代窑址的标本*为丰富。有的标本可与出土和传世器物相印证,有的标本则不见于出土与传世器物中。因此,对古窑址标本的研究愈发显得重要,它不仅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古代各地烧造陶瓷的情况,而且能补充文献与传世器物的不足。并且目前有些窑址已遭破坏或深埋于地下,再前往采集标本,已几乎不可能有所收获,因此故宫所藏这批古窑址标本就愈显珍贵。 br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中的一卷,主要选取了故宫博物院专家已调查过的广东的34个窑址,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标本1000多片,为了更具体化、形象化,尽可能地配有窑址图,为了更
220幅高清大图,给中国人的故宫服饰大全宝典。故宫博物馆官方授权,传统色作者郭浩联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又一力作! 礼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便服、配饰等7大模块,文物、文献、工艺3大支柱,色环、纹样、注解全收录! 220件稀有宝藏文物,全面集结出版!每本书附赠朝代顺序服饰色谱,一览康熙、雍正、乾隆审美变迁; 历时数载专业调色,还原故宫馆藏真实色彩,尺码、数据一一核对,纹理、织艺清晰呈现。
单元 四时写生 展出精工写实风格的花木文物,以宫廷画家和职业画家作品为主;第二单元 清雅逸趣 展出文人所推崇的墨笔淡设色,以及纯水墨的花木画,主要是文人画家的作品,但部分受文人趣味影响的非文人画家的作品亦包括在内;第三单元 寓情寄意 展示花木被赋予的情感和吉祥寓意,展出的是与花木文化有关联的文物,着重突出了花木与人的关系。
本书是配合辽宁省博物馆 山高水长 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 而出版的导读画册。图书内容与该辽博展览完全一致,包括唐宋八大家的书法、绘画等113件作品。该书通过唐宋八大家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分 文垂千载 道济天下 情怀家国 三部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本次以导读的形式出版,一次性展示唐宋八大家精品文物之多,级别之高,在国内尚属首次。本书是以唐宋八大家为切入点,把握他们生存的时代特征和面对的中国社会和艺术思想的变革,从全新的角度延展读者对艺术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佩内洛普 布朗卡特、安吉拉 汉池华尔 埃尔 尼编著的《古着荟萃(拍卖会中觅时尚1900-2000年 )》可谓是一部时尚百科全书。它精选了近些年在法 国、英国、美国等的21大 拍卖行中成交的850件时装和130只手袋,以十年为一 个阶段分类,每一件拍品都配 有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点评,如历史、品牌、材质、 工艺、价值,以及被编进的书 目、参加过的展览,甚至是服装纹样的象征意义等诸 多细节,由此让我们得以一窥 每个时代的潮流和20世纪时尚的演变史。此外,书中 30篇题材各异的专题文章让这 部时尚百科全书更具价值,它们或讲述一次特殊的拍 卖会,或回顾一位传奇设计师 的生平,或展示博物馆的*藏品,或介绍著名的古 着店,或专访一位鉴定师、收 藏家。后,书中还有小贴士,指导读者去哪里一饱 眼福,去哪里淘货寻宝 走进古着的世界,寻觅时尚的足迹,
《大漆修缮经典古陶瓷》以陶瓷器的大漆修缮为研究对象,理清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传统陶瓷器修复技法的发展历史,并对陶瓷漆缮的工艺技法进行了详细的工艺流程剖析,根据历史遗存下来的珍品古瓷残件的性质特点,提出基本漆缮原则,用以指导实证性的修复研究。本次修缮研究所修复的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古陶瓷残损标本件,皆为稀少难得、品味高雅的珍品,作为陶瓷所属时代的历史文化物质载体,通过大漆修缮,使之得以用完整清晰的面貌重现于世人面前。
本书以士林目为重宝的赵孟頫《水村图》为引子切入。赵孟頫《水村图》是赵孟頫为隐居在汾湖的钱重鼎所绘,自元至清初三百年,流传有序,名家题跋,累累可见,是国宝级的中国名画,因而后世迭有以此为母题和蓝本的摹、临、仿作。本书所探讨的《水村图》,即是以包括赵孟頫《水村图》在内的以汾湖水村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其形式为手卷,同时对历代之摹本(形制不一)也稍作介绍,但不计幅数。 本书开篇沿着谁绘 水村第一图 的疑问展开,通过对赵孟頫《水村图》创造背景之考察、历史递藏之钩索、揭裱重装之探求、后世影响之梳理,比勘文献与画本,解读题诗与题咏,发现问题,追踪线索,寻求思路,并探讨 水村 这一绘画主题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追求与美学思想。同时将赵孟頫与李含渼《水村图》的款识与题诗作为附录,列在全书之末,以
1935年 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中英双方推动下,邀请了全世界范围1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40家参展方,共展示了3000余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艺术展览。中国政府提供了1022件展品,其中故宫博物院735件。此次展览会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展览,是一次重大文化事件,影响深远。长期以来,关于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系统研究成果少见,本书作者在调查大量国内外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回顾并钩沉了展览会期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全景式地再现了这次展览会历史盛况,并着眼于其时代背景和蕴含的政治意义。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首次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编辑出版的《1935年 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目录》全本翻译,该目录收录了三千余件展品的图片和信息,内容包括展品名称、年代、简介、来源和收藏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