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明:收藏马未都10》为本系列的收官之作,从古玩品味文化,从文物揭示掌故,寓教于乐。这一册主要涉及明清两代的古玩文物,马先生以时间线来看木器、瓷器、铜器、玉器等各类器物的发展和演变,从物件的器型、工艺、风格等解读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态和风貌习俗。同时,结合器物、人物,还穿插讲述了相关历史、政治事件,让读者在玩昧这些文物之中获得丰富的文史知识,并更加透彻地感受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华夏文明。
本书定名为“初识古玩”,旨在为学生提供一本学习古玩鉴赏基础知识的教材的同时,也为社会上初涉古玩或准备涉足古玩的读者,提供一本较为系统而又简要的古玩鉴赏入门书。为了便于读者自学,书中配了许多图片,并在每一章节的后面,列出了相关的参考书目,以便于读者查阅和进一步学习与研究。
醉文明 系列是马未都先生历时七年连续推出的收藏文化普及读本。《醉文明1》涵盖了瓷器、家具、玉器、漆器、根雕等多个类别的文物,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生动讲述了这些历史宝物背后的传奇故事,让人深切体味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马先生的讲述中,历史仿佛离我们很近,触手可及的细节和穿越时空的质感,让人畅快淋漓、意犹未尽。
紫檀、黄花梨、红木、楠木等古典家具材质如何挑选?竹木牙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玩杂项到底有何魅力,让收藏者爱不释手?《醉文明7》不但可以以时间线来看木器、瓷器、铜器等各类器物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从物件的器形、神态、工艺来体会各个历史社会的生态和智慧,感受其上所承载的华夏文明。收藏,藏的不仅是 物 ,更是藏史、藏文化。面对让人沉醉的中华文化,如对美人,尽得风流。
本书从收藏品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实用价值和保值升值功能等基本要素出发,收录了七百余种与人们生活切切相关的各种艺术品、纪念品、日用品等,门类俱全、品种繁多。而且,随着对古玩收藏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古玩、旧货和收藏品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因为一句老而又真实的谚语告诉我们,今天丢掉的东西是明天的收藏品,收藏品的优点是,它们不必是特别古老的,也不必非要化太多的钱,对于一件目前常用的并正在日益更新的物品,您可以相信,有的人正暗中在收藏此类物品,过不了多年,随着此类物品的淘汰与损耗,这种品的收藏需求将会猛增。 本书对各类古玩的市场估价与其他古玩价格指南不同的特点是,我们的信息来自古玩零售商而不是拍卖行。 本书主要集中了价位在100英镑以内,100英镑至249英镑之间、250英镑之间的西洋古玩,每
这套系列丛书是体现了古玩图书的实用服务功能,对初学者入门颇有裨益。一真一赝,对比研究,有助于赏真,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真正面貌。通过对比,才能发现艺术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质地、造型、色彩、想象力、创造力等要素的集合。研究这些要素,是步入中国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 本书采用了互动式的方法,由专家提供或真或假的实物图片,并详述背景、特征,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回答。后则附有专家的鉴定意见。读者根据专家的意见,以测定自己的鉴定能力
马对中华文化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构成我们文化基因的汉字符号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苏东坡竟是资深吃货? 衣 和 裳 又有何区别?《醉文明8》分为白瓷、唐宋文化、马文化、汉字文化等几大主题系列,马先生由历史看文化,从藏品说趣闻,带我们从一丝一线感受大唐的盛世风貌,从一瓷一画体味宋代的别样风情,品鉴白瓷的素雅之美,感悟古人内敛的精神追求。
中国彩瓷共分几大类?一勺、一鼎、一碗如何透露漏出古代 舌尖上的中国 ?《醉文明6》系统介绍了中华食具、烟具、酒具、文具、茶具、玩具、香具的演变历程,展现了各类彩瓷的制作手法和鉴别重点,并将宝物与古典文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穿越时空,品味红楼与西游的生活细节,感受水浒和三国的戎马江湖。跟随马未都先生的讲解,无声的历史顿时变得生动立体,触手可及。
五音不全 指的是哪 五音 ?岳飞背上刺的其实不是 精忠报国 ?《醉文明4》讲述了 中华传统美德 系列、历代龙纹系列、君子六艺系列、瓷之纹系列等主题,全面展示了几千年文明的恒常与流变、古人今人的风骨与气质。以小看大,见微知著,宝物与文化交相辉映,尽显我们历史长河中温情感性的一面;藏品背后蕴含的*朴素的人生智慧,更是历久弥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清朝皇帝不同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古代为什么会有清明节相亲的习俗?为什么日本筷子较短,而中国筷子较长?《醉文明2》涉及的收藏文化更加广泛 龙袍、如意、兵器、古代玩具、节日文化等,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马先生首次公开讲解,独具特色,妙趣横生。通过宝物讲文化,文化出发看宝物,徜徉图文间,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古人的生活韵味,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醉文明3》突破收藏类图书以器物分类的惯有框架,以多个文化系列主题为线,包括古代衣食住行系列、传统 五福 系列、晋唐宋等朝代系列、瓷之色系列等,来全方位诠释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宝物藏品的前世今生,可谓真正是由收藏来看历史、说文化、品情怀、思如今。在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有以史为镜的反思;在这里,文物不再单纯是我们欣赏品鉴的对象,更是我们体悟共情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