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配合辽宁省博物馆 山高水长 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 而出版的导读画册。图书内容与该辽博展览完全一致,包括唐宋八大家的书法、绘画等113件作品。该书通过唐宋八大家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分 文垂千载 道济天下 情怀家国 三部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本次以导读的形式出版,一次性展示唐宋八大家精品文物之多,级别之高,在国内尚属首次。本书是以唐宋八大家为切入点,把握他们生存的时代特征和面对的中国社会和艺术思想的变革,从全新的角度延展读者对艺术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紫禁城悦读 是故宫出版社根据《紫禁城》杂志相关内容汇编而成的一套丛书,旨在以图文并茂的轻阅读形式,介绍宫廷历史、文物、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等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由程子衿主编的《琴事未了》是 紫禁城悦读 系列丛书之一种。该书以中国古琴为线索,全面而细致地介绍了有关古琴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加深入到与之相关的书画、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人的整体精神状态。
笔墨纸砚,墨居其二,一研一磨之间,流转出岁月的颜色。墨不仅享有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美誉,更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挚爱,在他们心里,墨不单可拿来写字,还有超越书写的意念和专情。 如今虽然用墨的人越来越少,但对古墨的珍视,却与日俱增,从收藏市场频频出现的天价名墨可见一斑。 墨的历史非常悠久,而制墨的技艺也是我国传统工艺之一,传承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制墨历史中,有独到创新的制墨家,何止百千。你能想象,从不起眼的原材料到通体润泽的墨锭,需要经历怎样的蜕变? 想要了解墨,除了读懂名墨背后的故事,还要进入制墨者的世界,进一步了解这个古老的行业以及其中的佼佼者:明朝制墨双霸天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本应古色古香、中国味十足的墨跟西洋风有何关联?皇帝的御用墨是用什么珍贵的原料、以如何复杂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10》为本系列的收官之作,从古玩品味文化,从文物揭示掌故,寓教于乐。这一册主要涉及明清两代的古玩文物,马先生以时间线来看木器、瓷器、铜器、玉器等各类器物的发展和演变,从物件的器型、工艺、风格等解读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态和风貌习俗。同时,结合器物、人物,还穿插讲述了相关历史、政治事件,让读者在玩昧这些文物之中获得丰富的文史知识,并更加透彻地感受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华夏文明。
除了笔、墨、纸、砚这 文房四宝 之外,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还包括注水器具、笔筒、笔架、墨床、砚山、镇纸等。文房清供的材质多样,器型繁多,用途广泛,多具有精美的工艺造型和观赏性,同笔、墨、纸、砚一起,组成了一个绮丽多姿的艺术品世界,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专家们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对全国各地的古窑址进行考察,并采集了144个重要窑口的3万片瓷器标本,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标本的时代上起东汉,下至清代,其中以唐到元代窑址的标本*为丰富。有的标本可与出土和传世器物相印证,有的标本则不见于出土与传世器物中。因此,对古窑址标本的研究愈发显得重要,它不仅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古代各地烧造陶瓷的情况,而且能补充文献与传世器物的不足。并且目前有些窑址已遭破坏或深埋于地下,再前往采集标本,已几乎不可能有所收获,因此故宫所藏这批古窑址标本就愈显珍贵。 br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中的一卷,主要选取了故宫博物院专家已调查过的广东的34个窑址,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标本1000多片,为了更具体化、形象化,尽可能地配有窑址图,为了更
醉文明 系列是马未都先生历时七年连续推出的收藏文化普及读本。《醉文明1》涵盖了瓷器、家具、玉器、漆器、根雕等多个类别的文物,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生动讲述了这些历史宝物背后的传奇故事,让人深切体味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马先生的讲述中,历史仿佛离我们很近,触手可及的细节和穿越时空的质感,让人畅快淋漓、意犹未尽。
紫禁城悦读 是故宫出版社根据《紫禁城》杂志相关内容汇编而成的一套丛书,旨在以图文并茂的轻阅读形式,介绍宫廷历史、文物、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等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由程子衿主编的《茶事未了》是 紫禁城悦读 系列丛书之一种。本书主要内容通过讲述茶的来源、历史文化以及茶具的制造来反映茶对古代宫廷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并从中解读出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理想、艺术品位,以及中国传统文史典故、风物民俗等。
紫檀、黄花梨、红木、楠木等古典家具材质如何挑选?竹木牙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玩杂项到底有何魅力,让收藏者爱不释手?《醉文明7》不但可以以时间线来看木器、瓷器、铜器等各类器物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从物件的器形、神态、工艺来体会各个历史社会的生态和智慧,感受其上所承载的华夏文明。收藏,藏的不仅是 物 ,更是藏史、藏文化。面对让人沉醉的中华文化,如对美人,尽得风流。
《艺术收藏的历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收藏通史,它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有趣的细节展现了西方世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9世纪初期2000多年的艺术收藏的历史。书中,欧洲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艺术收藏风尚和主要活动都得到了反映;以王公贵胄为代表的大收藏家的活动都被生动记录——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美第奇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红衣主教黎塞留、蓬巴杜夫人、凯瑟琳大帝、拿破仑……这些西方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艺术事业热情洋溢的资助者和艺术品“贪得无厌”的“攫取者”。 《艺术收藏的历史》同时还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它试图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与财富的关系,更是珍贵藏品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欧洲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特征,社会文化思潮
程子衿编*的《十二美人》是一本以故宫博物院藏《十二美人图》的故事为主题的图书。《十二美人图》是俗称,对它的认识不同,给它取的名字也就不一样。这十二幅美人图创作于何时?何人所画?所画为谁?绘画目的何在?至今说法各异。本书不只是单纯地分析图画的色彩、构图、人的五官样貌以及身材,*将图画中隐藏着的很多信息,如画中各式各样的家具、琳琅满目的陈设等内容展现出来,力图将《十二美人图》*加立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所收古玺印乃秦前遗存印章资料,包括商代三玺与少量古印陶。 本书精选目前已知见于著录的各类古玺印一千一百一十一方。分编为官玺、私玺、单字玺、吉语玺、火烙玺、肖形玺、古印陶等七类。 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每类玺印的顺序排列各有不同侧重。大体以职属、形状、姓氏笔画、印面大小排序。 存古玺原貌,所收印蜕皆为原大尺寸,尽量选取*铅本,不加修饰。 释文采用前人研究成果与作者见解,皆依据印文隶定,不作另论。 为便于检索,书后附录索引,官玺按官职,私玺按首字笔画数,读者可据此按编号查看玺印。
在收藏界和文物鉴定界,古玉鉴定和收藏自古以来就颇受人的重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石文化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面对数千年来的玉文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对古玉知识,尤其是如何鉴定古玉,不论是知识还是手段技术,明显不足。本书作者沉浸古玉研究多年,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大量古玉鉴定经验,尤其从古玉痕迹学上对古玉进行科学研究,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的鉴定古玉技术。本书从九个方面总结了古玉痕迹学鉴定的知识、技术、特征、应用以及目前古玉行业存在的问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有理论,有依据,贴近实证科学鉴定古玉,切实解决古玉收藏真伪难辨的问题。 对古玉研究和古玉收藏有一定的价值,尤其对玉石收藏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古玉研究者和鉴定者的入门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