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收录山东博物馆16件镇馆之宝,集中体现了山东齐鲁大地的古老文化的面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蛋壳黑陶杯、红陶兽形壶,堪称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达的缩影,尤其蛋壳黑陶杯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之作;亚醜钺是商人势力东渐的证物;鲁国大玉璧出土于曲阜鲁故城,体现出鲁国重礼的习俗;颂簋出土于陕西,体型厚重,铸造精美,入藏山东博物馆,其流传经历非常曲折,背后藏着一段尚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独特的首饰盒 裸人铜方椟,从侧面反映出山东齐鲁大地特有的传统风俗;汉代的山东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口稠密,这里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解开了失传1700多年的千古之谜;精美绝伦的东平汉墓壁画作为山东汉代画像的代表;山东地区北朝单体佛造像的精美举世瞩目,加上其流浪异乡的曲折经历,更
本书主要从古玩物件和行业乱象出发,讲述古玩收藏圈为典型的几大乱象,讲述这些物件背后的诈骗故事以及造假手段,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对乱象和骗局进多个角度的思考,分析如何建立一个透明、公正、真实、理想的古玩收藏圈。 该书收录的是作者几十年来游走于收藏圈遇见的、听见的、看见的各种骇人听闻的诈骗故事。它将带你走进一个不为人知的收藏江湖,这里有刀光剑影,也有侠骨柔情。让你在惊心动魄的故事中感受尔虞我诈,在防不胜防的套路中感悟人情冷暖,在造假制假的技艺中体会收藏不易。本书还分享了作者几十年来总结的防骗技巧和鉴别方法,为大众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反诈骗课,干货知识、技巧方法一个不落。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江湖。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历史的误会而割舍了与文学的因缘,坚忍不拔地向着另一条寂寞之路跋涉,从而取得了文物研究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家小书:沈从文的文物世界》编选的研究文章,可以管窥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他利用文物与文献互证这一独特方法,保存了过去时代生命形式,构筑的是艺术史和文化史。而自身的生命经验、体验也投射到文物研究中去。
故宫博物院,这座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收藏了多达一百八十余万件各类珍贵文物。其中十五万余件绘画涵盖了隋唐以来各个时代、不同门类的作品,它们中为璀璨的,莫过于开启时代风气、影响后世的名家名作。我们又从中精心挑选出五十件,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代均衡,人物、花鸟、山水门类齐全,合起来就是一部极简的中国绘画史,郑重地向喜欢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加以介绍。 这些入选作品,多数都是清代内府的收藏,或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购买、文物局调拨进入故宫博物院。除极少数早期摹本外,它们皆为公认的名家真迹,代表各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被奉为经典,广泛流传。每件名画的故事,都能写出一本厚厚的书。要以短短三四百字的篇幅来呈现它的精彩片段,的确是不小的挑战。而在这个普及性的小册子里,我以文字简洁
不可错过 系列是一套介于石窟导览性质的丛书,包括云冈、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龙门等石窟。特点是针对不同的石窟,划分出 不可错过 的具体景点,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采用小开本、轻型纸,极具实用性,让观者随时能最快了解到每一洞窟的 不可错过 。 本系列虽涉及有关佛教的图文内容,但均以艺术的角度出发,突出其艺术价值。 《不可错过的云冈》 为 不可错过 丛书中的一册,依次介绍云冈的开凿历史以及1--41窟的洞窟菁华。在介绍洞窟时,又将每一窟中 不可错过 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云冈的每一寸风景。 《不可错过的麦积山》 为 不可错过 丛书中的一册,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 向往佛国的山 ,交代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历史,第二章讲述了麦积山石窟各个时期的洞窟艺术特点,第三章为 洞窟菁华 ,分别介绍了第1-191窟。在介绍洞
本书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众多文物中精挑细选了50件典型器物,以物带史,物史结合,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每一件古代器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其内容涵盖古人的衣食住行,民俗活动等,叙述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学传说、艺术美学、哲学思想、为人处世,进而连缀起中国近万年以来的文明宝藏的前世今生。同时配以高清文物图片,带领读者走入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历史节点,让您身临其境欣赏文物的真实全貌,进而体验中华多元一体化文明的绚丽与辉煌。 这些古代文明的结晶,涉及陶器、瓷器、雕塑、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笔墨纸砚、竹木牙角等各门类。它们饱经沧桑,奇迹般保存至今,有许多已经成为的世间孤品。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人高度发达的科技实力与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智慧、胆识的沉淀与见证。 这种历经数千年以
中国书法,特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秦汉时期,毛笔出现,纸、绢逐步普及,能写字、善于写字的人越来越多。文字实用性之外形式之美,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书法因此出现,书家由此成名。 东晋时期,篆、隶、楷、草、行五种书体都已出现。 书圣 王羲之开创的魏晋新书体,结构优美,流便潇洒,大大区别于此前带有浓厚隶书气息的楷书和章草,很快就流行起来。 东晋二王之后,由书体变迁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时代就结束了。书法家要成名,除了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创新。善写楷书的欧阳询、颜真卿等书家推陈出新,一变二王的妍丽为端庄,将楷书艺术推向了! 嗣后 宋四家 中苏轼、黄庭坚、米芾在北宋求新求变的时代氛围影响下,强调书法的个性和表现力。所以前人曾总结过: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宋代以后,称得上承前启后的大书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历史的误会而割舍了与文学的因缘,坚忍不拔地向着另一条寂寞之路跋涉,从而取得了文物研究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家小书:沈从文的文物世界》编选的研究文章,可以管窥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他利用文物与文献互证这一独特方法,保存了过去时代生命形式,构筑的是艺术史和文化史。而自身的生命经验、体验也投射到文物研究中去。
从建筑到艺术到古物收藏,汉宝德凭着对美的敏锐,一砖一瓦,构筑了真情至上的收藏殿堂。 不需动人的釉色、无瑕的形体,在汉宝德的眼中,古朴重于一切。断了手臂的天王俑,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威严;残缺的石雕佛像,仍不掩“曹衣出水”的风姿;失去色彩的陶马、造型简单的宋砚,都有着静观可得的美感。 汉宝德娓娓道出古物收藏的深刻体验,在真与假之间,辨证美的真实,字字句句,散发出真与美的鉴赏情趣。他追求真实,追求美善,更收藏历史,收藏绵延的文化生命与情调。
本书主要收入郭沫若收藏的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古籍,分为两编。 编收入郭沫若收藏的各种古籍,按照版本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不能确定版本时间的放于该编末尾。第二编收入郭沫若收藏的成系列古籍,即《管子》《西厢记》《李太白文集》相关古籍。为保证系列的完整性,本编亦收入若干民国线装书。所收古籍在系列内按照版本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不能确定版本时间的放于该系列末尾。为区分同名古籍,第二编目录中标明古籍版本。
你喜欢收藏玉石吗?你想在这方面有所造诣吗?看一眼,就赚21万;不识作皮石,输光裤子;买这样的石头,想不挣钱都难;名家藏品;看图赌石练眼力……本书作者用亲身经历,以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为你细细道来。
不少读者认为,宙星的短文图片,所涉及的历史文献、民间艺术品内容丰富,把收藏这一神秘的话题变得十分明了,使人感到收藏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对他文中所提到的:剪纸、木版年画、雕版、木雕、民间刺绣、老商标等藏品,许多读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总会讲出一段收藏憾事。我以为,读宙星的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图,读者至少有三点收获。其一是长了见识,对于初涉收藏领域者而言,有识是条件。由于古今藏品种类繁多,对其年代、材质、工艺、流派、真伪要有一个起码的了解、鉴赏和识别。其二是大了胆识,过去你也许面对藏品踟躇不前,举棋不定,缺乏一言为定的勇气。如今有文图为证,虽说不可以完全按图索骥,但有了可鉴的魄力。其三假如你不是一个收藏者,对大量流传在民间艺术品也是一种间接了解,在阅读此文中得到享受
书中汇集了二十余篇作品成集,取名《*儿》,以古玩商说事儿的口吻,讲述了当代古玩圈里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一些玩家的亲身经历,讲述他们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如何逛地摊、串老户,从那些浩如瀚海的老货里*捡漏。 “紫檀画案”一篇,就讲述了一个当时的倒爷,偶然涉足明清家具,蒙蒙撞撞间收了一件圆明园的紫檀画案,卖出去后方知道是稀世珍宝,又重新寻觅回来,这是一件真实的实物,不知现在流落何方。还有“蒙事儿”、“摊儿主谢四”,说的都是古玩商早期古玩买卖里面的逸闻趣事,既有捡了宝贝的乐趣,又有卖丢了的酸楚。不过,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都练就了眼力,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特别是“蒙事儿”里的蒙事儿,是古玩商中比较典型的一类,他们学艺不精,只好整天琢磨如何蒙大头,闹出了很多笑话,结局有几分悲情。北京
中华文化,浩瀚如海,今日之中国,文化艺术收藏已步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宠。这些年股市、楼市等投资渠道不景,通货膨胀压力递增,令更多的中国人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艺术品投资领域,全民收藏热浪奔涌,裹挟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 然而,收藏并非一道简单的数学运算、收益的加减,而对于历史文化的精粹、独特的艺术风骨是需要下一番工夫才能领悟到的。收藏热潮之中,真假混杂、良莠不齐,奇事逸闻、层出不穷…… 也正因为如此,收藏才更具挑战性及趣味性,收藏也更需识其真味,辨其真伪,去其糟粕。而讨论艺术内涵,提高大众艺术爱好与艺术素养,向大众传播收藏信息、收藏知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价值了。 值得称道的是,《羊城晚报》正在做这件事。 作为国内著名的主流媒体,《羊城晚报》在每周
古玩行是一个充满传奇的行业。一面铜镜,照一段颠沛岁月;一块美玉,锁一段啼笑姻缘:一张书法,抒一场人生感慨:卜堆瓷片,寄一则奋进箴言;一张条案,诉几多人生无奈;两枚大钱,讲一桩捡漏奇谈。得一只犀角杯,三生有幸;丢一只黄釉盘,错失百万。拍案叫绝,是一段笑谈,挥手抹去,是一曲辛酸。总是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惊喜与失落,总是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欢呼与嗟叹。 那些美丽的企盼,在行业的起起落落间挣扎,那些心中的夙愿,在人生的跌跌撞撞间盘桓。有多少的错过,被痛悔打上深深的烙印;有多少的惊险,为财富加上美丽的光环。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会通过一些手段或媒介(技巧、裱框、结构、形式、风格以及图示等),更好地表达艺术作品的精髓。《绘画鉴赏方法》《版画鉴赏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建筑鉴赏方法》这五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在18世纪,由于一种全新的对自我认知的共鸣,艺术家们开始互相分享各自在艺术领域中的研究和发现,于是逐渐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他们之间互相认可,并采用与对方相似的审美态度与观点,一起交流特殊的绘画技巧,为开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共同努力。由乔治娜·拜多利诺著的《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图解艺术》交代了艺术家们的相互交流过程,并对艺术语言和艺术创作间的关系做了很好的审视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