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有将近万年的历史,因其温润的质感和玲珑剔透的造型而备受喜爱。“君子比德于玉”“冰清玉洁”“金玉良缘”等习语、成语,也说明了玉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书以时间为序,分“玉生华夏”“玉成中国”“玉美神州”三部分,收录340余件(组)出土及传世玉器,利用丰富的高清细节图、器物拓片、线图等,系统讲述玉器从远古时期的神秘礼器一步步“走下神坛”,深入普通百姓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国人性格与价值取向的过程。后附扬之水等著名学者撰写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中国玉文化内涵以及玉器工艺演变、艺术特色等,从不同角度展现玉器背后的故事。
本书以大幅精美彩图为特色。每一件国宝都以高清晰度的照片展示, 捕捉了其细节和精湛工艺。无论是玉器、陶瓷器、青铜器还是书法绘画, 每个国宝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工艺令人惊叹。这些彩图不仅展示了国宝的美丽外观, 还突出了其精细的纹饰和考究的细节, 使读者仿佛亲临国宝的身边, 沉浸在其绝美的艺术之中。本书的专业解说文字是其另一个独特之处。每件国宝都配有详细的解说, 涵盖了其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是一部知识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工具书,共收史前至近现代中国名画五百余幅,画家四百廿余家,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美术史的流变及纷呈的流派、多样的风格。全书的基本构成为一文一图(偶有一文多图),画家皆附小传。鉴赏文章由伍蠡甫、王伯敏、王朝闻、唐云、谢稚柳、邵洛羊、丁羲元、卢辅圣、林树中、周积寅、单国霖、单国强、王克文、徐建融等中国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撰写,鉴定与欣赏相结合,介绍作品的基本信息和历代相关评论,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书后附图文笔画索引和画家笔画索引,便于读者查考。
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 系列画册,精选翁同龢第五代传人、著名收藏家翁万戈及其夫人程华宝,早年游历世界各大博物馆时拍摄的馆藏中国文物373件(组),涉及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佛造像等八大门类的代表性作品,都是重要的中国文物藏品。书中不仅展示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还对它们进行了整体描述,包括入藏时间、价值认定、流转故事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物流散情况及其目前的归宿。该系列画册既是难得的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也是全面了解和鉴赏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的特别指引。本分册为《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玉器 佛造像》。
《吴湖帆师友书札》收录了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吴湖帆与友朋的来往手札,共四卷,共计三百多通,分为上中下三册。此友朋手札不乏吴湖帆先生与当时的画坛名家、学人、教授、官员等之间的来往记录,基本反映了老先生艺术生活的交往圈,为美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来往信札皆为当时的名仕望族,因此所用笺纸也颇为精美,具有可观性。作者梁颖先生是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负责上海图书馆的名人手札的管理研究与识读,他对吴湖帆师友手札的整理与研究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吴湖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本书是我社连续第24年出版的艺术品拍卖行业年鉴,是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最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本书为书画卷。本书分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23年度书画门类的2400多幅图片拍卖纪录,记录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卖了、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信息。第二部分为拍卖数据成交汇总,收集2023年数万条书画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另外读者可以扫码图书封二的二维码小程序,在手机端查阅本书的电子书内容,非常便利读者查询阅读数据。本书出版24年来,凭借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底蕴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以及各类文博拍卖机构喜爱。
《玉道》是*部完整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大众文化读物,分为“玉之成、玉之史、玉之美、玉之德、玉之和”五部,从五个角度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历史、审美、道德化,以及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融合。 在本书的写作编纂过程中,国学泰斗楼宇烈、北大教授王守常,以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组成的顾问团队,从国学、美学、历史等方面分别对本书的完成提出了专业而诚恳的意见。强大的顾问团队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书尚未面市,便已受到玉器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们的大力追捧。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古玉今论。汇集选用了在夜光杯专栏上的部分文章,以及其它相关研究文章;古玉撷英。展示其收藏的部分高古玉器精品,以论证中国玉文化的博大精深;二、良渚“玉石文”考。将有关研究文章汇集其中,以其收藏实物证明良渚“玉石文”的客观存在,并论证良渚“玉石文”不仅是中国汉字的主要源头,而且还是殷墟甲骨文之祖;良渚“玉石文”荟萃,展示其收藏的部分实物精品。以此证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并为国家开展的中华文明溯源工程提供证据。
青铜镜凝结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理念,其造型精美卓绝,纹饰瑰丽典雅,堪称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株奇葩。为了加强人们对铜镜的了解,发现铜镜的文化内涵,感受铜镜之美,作者从广东大观博物馆近500件/套青铜镜藏品中,精心挑选360多件/套青铜镜,时间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多个时代,按时间脉络将其编撰成书,揭示和闻述铜镜的时代特征、类型特点、铸造工艺、历史信息、文化内涵等,并将作者此前有关青铜镜的一些论证和探究文章收录其中,全书图文并茂,堪称一座青铜镜纸上博物馆。
该书介绍了我国商周、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和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量金银器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相关金银器,共计1000余件,配有图片1000余幅。该书对每一件金银器都概括介绍了其所在的历史年代、长宽高尺寸、重量、出土年代及其地点、现藏博物馆等基本信息,详细介绍了关于这些金银器的文献记载、发现和发掘过程、技术鉴定、器件特点、制造工艺、主要用途、文物价值、史学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内容。每一件器具都配有精美的图片,有些图片从不同侧面呈现,全方位展现了这些精美器具的风采。该书不仅介绍每件文物发现收藏的来龙去脉及造型、装饰、工艺等基本特征,还通过图片的全方位展示及与相关器物图片的对比,引导人们领略文物之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的发展脉络。同时,该书将中国金银器放在世界文明史丝绸之路交流
本书是我社连续第23年出版的艺术品拍卖行业年鉴,该书也是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最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本书为书画卷。本书分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22年度书画门类的2300多幅图片拍卖纪录,记录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卖了、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信息。第二部分为拍卖数据成交汇总,收集2022年数万条书画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另外读者可以扫码图书封二的二维码小程序,在手机端查阅本书的电子书内容,非常便利读者查询阅读数据。本书出版23年来,凭借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底蕴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以及各类文博拍卖机构喜爱。
本书主要讲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视域下蒙古族服饰的历史逻辑、文化特质和独特内涵。全书共分为三章: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蒙古族服饰的起源与流变、蒙古族服饰的传统工艺美学,以及数百张蒙古族服饰文物图录。蒙古族服饰是以蒙古民族为主体,博采众长而形成的独特民族服饰。广义上的蒙古族服饰,由头饰、服饰、佩饰等不同部分组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由于蒙古民族部落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因此不同的部落族群有着不同的服饰标识和特征指向,每个蒙古部落的服饰特征代表着特定的族群内涵,是标识自身身份和族群文化的外化物什。本书整合了全国民族类博物馆馆藏的蒙古族服饰文物图片,一书在手,一眼千年,填补了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蒙古族服饰研究的学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