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优选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目前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中国》一书用权威、通俗的语言,配以大量高清图片,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本书是综合性的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的普及读物,收录了目前艺术品收藏市场中很活跃,也很有潜力的投资品种——紫砂壶,书中讲述了紫砂壶的起源和发展、收藏市场现状、鉴别特征、收藏技巧、投资技巧与保养技巧等内容,以便读者能够真正系统、全面地掌握紫砂壶收藏与投资的知识。在向广大读者展现中国紫砂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众多的紫砂壶鉴赏方法和技巧,使读者能够以图识壶,是一本鉴赏、收藏和研究紫砂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在浩如烟海的瓷器艺术中,彩瓷代表了瓷器艺术登峰造极的非凡成就,是极为丰富璀璨的一大品类。贵博所藏彩瓷品种包罗万象,年代从六朝至近现代跨越一千七百余年,风格从简单到繁华,从静雅到奢丽。它们以独特的魅力体现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国人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的嬗变,彰显了人类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民俗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为了顺应读图时代的需求,让读者“看到”历史,我们邀请30多位业内资深的摄影师,历时2年多,足迹遍及人半个中国,拍摄并收集了近2万张图片;又反复筛选其精美者近4000幅收录到本丛书中,每册书少则插图二三百幅,多5000多幅。为了更好地展示图片质感和艺术效果,10多位设计人员又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给图片做了精细化处理,从而使图片与文字更完美地结合,让看似抽象的文化在读者眼中有了质感和真实感,减少了因年代久远带来的陌生与隔阂,真正地与中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2018年古董拍卖年鉴》每册书都分为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17年度艺术品的拍卖记录,按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排序。拍卖数据成交汇总部分,收集2017年万余条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古董文化底蕴、艺术魅力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喜爱。
2000年年末,因为制作漆器作品的需要,本人对我国古代陶瓷饮器类器物的造型及自身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学习与研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作者学到了许多有用的陶瓷方面的知识。此后,为了能够较为直观地把握器物造型的精准度,作者又认认真真地参观了几个大的博物馆,隔着干净、明亮的玻璃展柜。
夏、商、周三代,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由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发展成奴隶制社会并向封建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器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造型美观、装饰华丽、既实用又有当代特征的各类陶器。
瓷器,曾是我们这个善于创造,并深赋美感的民族曾经所独有的,经历了千余年的烧制,名窑遍布大江南北,名瓷层出不穷。越窑的秘色瓷、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定窑的白瓷、吉州窑的黑瓷、龙泉窑的梅子青、景德镇的青花便是其中的代表。在国人喜瓷之风盛行的,从众多的窑口和瓷器中,了解其艺术价值,把握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以简练的文字、清晰的描述,对历史上越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吉州窑、德化窑、景德镇等名窑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介绍。精选图片展示了青瓷、釉下褐彩、鹧鸪斑、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瓷器名品。相信爱好瓷器的读者能够在名窑名瓷的鉴赏中,领略瓷器的独特发展轨迹和艺术魅力。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瓷器的收藏热也与日俱增,收藏的爱好也不尽相同。除对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彩瓷喜爱外,还有一批古陶瓷爱好者对颜色釉瓷情有独钟。就拿颜色釉瓷来说吧,就有的喜欢青釉,有喜欢白釉,有喜欢红釉,有喜欢蓝釉,有喜欢黄釉,有喜欢紫釉,不一而足。本书介绍的是白釉瓷。白瓷是我国古瓷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类瓷器,在北朝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就出土有比较进步的白釉瓷器。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墓出土的白瓷,釉色已经达到白净莹润的程度。唐代的白瓷以河北的邢窑为代表,唐李肇的《国史补》云:“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人陆羽的《茶经》也称其为“类银类雪”,它与南方的越窑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除邢窑烧造白瓷外,四川的大邑窑也烧造白瓷,大诗人杜甫
中国瓷器的烧制经历千余年,历代瓷器的烧制工匠和装饰大师们,创造出了大量的瓷器釉彩种类,青翠莹润的秘色瓷、如冰似雨的梅子青、的青花、细润如脂的粉彩……瓷器的釉彩在作为瓷器装饰重要手段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上不同阶段,社会风貌、民间习俗、饮食文化、审美情趣等具体真实的资料。本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以简练的文字、清晰的描述,对瓷器的釉彩艺术的主要形式进行了介绍,精选的图片展示了青瓷、白瓷、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瓷器的釉彩。相信爱好瓷器的读者能够从瓷器的颜色与彩绘装饰中,领略瓷器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这部《文玩品鉴》丛书的选题初衷,就是为了避开这种过于集中的有关鉴定知识的出版浪潮,从更为人性化、休闲化、实用化这几个方面人手,让收藏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中,享受着鉴定知识带来的知识获取和占有的快感。如果真的是这样,这部《文玩品鉴》的策划、编辑就算大功告成;如果暂时尚未达到这样的技术要求,《文玩品鉴》的后续选题将会后来居上,争取在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出版目标。这部《文玩品鉴》丛书从人性化、休闲化、实用化这几个方面入手,让收藏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中,享受着鉴定知识带来的知识获取和占有的快感。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清代青花瓷》分册,内中具体包括了:顺治青花瓷器、康熙青花瓷器、道光青花瓷器、宣统青花瓷器等内容。
马未都先生多年致力于文物收藏与研究,在陶瓷、家具等文物领域享有盛名。出版过多本文物研究与收藏的书籍。此次马未都转变了视角,从陶瓷所呈现的色彩,这一直观的角度,研究各种颜色在陶瓷上的成因,不仅阐述其技术条件,更深层挖掘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代审美心理等问题,并分析其对于中国文化审美走向的影响。这一领域不仅是马未都首次尝试写作,也是文物研究中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分十二章,介绍十一种颜色釉瓷器(青瓷篇幅较大,分作上下两部分)。配以精美的图片,直观的呈现了,各种颜色在瓷器上因各个不同时代,而呈现出的微妙的色彩变化。并辅以优美的文字,表述上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介绍和学术专著,更多的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与大众化。
景德镇的青花瓷历史久远,图案繁多。据查阅,国内已有多种版本的青花瓷片画集与专著,包括黑白影像处理、黑白线描绘制以及纯理论性研究。本书则以对青花瓷片的残缺原样不作任何特殊处理的纯图案资料的形式和读者见面,保持作品的原汗原味和原创性,也算是本书一大特色吧。本书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将500余幅有代表性的、审美价值较高的青花瓷画呈现给读者。内容涉及:人物、动物、植物、景物、文字、纹样。
这是作者继《打眼》之后的又一部把玩艺术的著作。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图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结合收藏市场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种种玄机。三年前,白明曾经把他的瓷片博物馆借给我拍《鲁豫有约》。不知是酷还是害羞,那次他只是远远谈然地忙自己的事,我们连个招呼都没有打,于是,对他的印象不深。那间博物馆我倒是挺喜欢。不久前,白明自己做了我的嘉宾。节目中的他好像还是当年的样子,平头、布鞋、中式小褂,一副成功低调的标准派头,和他聊天,不累!如果你无暇去他的瓷片博物馆参观,听他,那就不妨读读叫做《片面之瓷》的这本书,我想,我也会有意思吧!